为人父母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因为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模仿着,传承着,并影响着他人;
1、你的教育决定孩子
这个七天长假时,我帶著孩子去了海洋世界游玩。
海洋世界里有个很大的触摸池,小朋友们可以触碰到各种各样的海洋小生物,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触摸池旁竖着一个告示牌:请轻轻抚摸,不要伤害小动物哦~
海洋馆大部分的人都很自觉,家长们也会细心的告诉孩子轻轻的摸。但偏偏有这样一个个例,一位妈妈一边哈哈大笑,一边用力扯住海龟右前肢,叫自己的孩子快来摸。
看着海龟拼命挣扎又挣不脱,我十分恼火,忍不住的就在一旁说道:“这样会让小动物受伤的。”这位妈妈瞟了一眼工作人员,才愤愤不快的松开了手。
接着,她那十岁左右的儿子又伸手拼命搅和池子里的水,还不断用手捧起水去泼游过的鱼儿,我家孩子站在旁边看着高兴极了,也忍不住跟着用手捧起了水玩儿了起来。
我立刻制止了她,孩子不高兴的说:
“那个哥哥都可以玩!我为什么不能?”
我又无奈的和孩子解释了一遍牌子上的规则,并告诉她不管怎么样,一定要遵守规则。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模仿父母,从做人的品德,到做事的方式,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性格和习惯,伴随他一生。
等孩子大了,即便可以分辨父母行为对错,大多数情况下也很难逃离长期以来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会接近父母那个样子。
如果父母没做好榜样,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每一个熊孩子背后,总能找到父母的原因。
很多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都是在张罗那些吃饭穿衣的小事,却没注意到父母本身的素质也会促使孩子的“不良”行为。
近日,一则#带孩子逛博物馆却嫌管的多#的话题登上热搜榜,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
广东省博物馆官方微博发出了一张照片,是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的留言。
留言中写到:工作人员管的好多啊!不给吃东西,又不给孩子跑啊!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不行吗!!观众不是上帝吗!!!孩子就不是吗?!管得也太多了吧!!!
博物馆不同于其他公共场所,是文化、历史的重要输出通道,一个玩具坏了可以再买,而历史文物如果被损坏,是无法被复制的。
有品格的孩子,是父母最骄傲的杰作
回顾此次事件,孩子一定是在博物馆中奔跑过、吃过东西才会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导致家长的愤愤不满。
反观,如果,我们在博物馆这样的场所,看到一个小孩子横冲直撞,打闹嬉戏,你会怎么想?
内心的声音一定是这样的:
“这是谁家的孩子,家长也不管管”
就是啊“家长也不管管”。
虽然错误的行为是孩子发生的,但是,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定是通过家长而建立,换句话说,在孩子的价值观生成中,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取决于家长。
所以,透过家长的留言,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从小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如果,孩子的错误理念长久得不到改正,很有可能为未来的事业、生活埋下一个隐患。
著名的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有这样一个观点:
从小在唠叨的父母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以后规则意识强,原则、底线高;而父母从小不唠叨,孩子自由长大,成年之后,犯罪几率更大。
反映的就是价值观、原则建立的问题。
如果父母从小就不断地和孩子强调,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偷偷拿父母的零花钱是不对的;抢小朋友的东西是不对的;在博物馆奔跑是不对的等等,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声音,建设起了孩子的价值观,这些原则会深深影响孩子,甚至他的一生。
在美国俄亥俄州,有一位父亲,惩罚年仅10岁的孩子在仅有2℃的天气里步行8公里上学,他开车跟在女儿后面。
原来是因为,这个10岁的女孩在校车上欺凌了同学,这是这个女孩今年第二次因为欺负同学被罚不能坐校车。
父亲说,我们家里不允许有欺凌别人的事情发生,必须要纠正女儿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几乎所有孩子在儿童时期都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这个是正常的;
但父母自身的素质,决定了该怎么教育,是忽视?是纵容?是纠正?
如果忽视和纵容,孩子可能就越来越偏离正轨,最终酿成大错。
2、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自身言行要端正,不能教孩子一套,行为又是以另一套,而且一旦自己犯了错误,也要立刻道歉和改正。
不要因为孩子的哭泣和求饶,就心软放弃原则。
也要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让孩子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意义重大。
孩子犯错难免,打骂是没有用的,只会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有时候,孩子说不听,或者犯的错误有点过火,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让孩子加深印象。
例如取消一次外出,本来答应买的玩具不买了。
当孩子积极改正错误,也可以适当的给予一点奖励当做鼓励,让孩子保持下去。
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幼年时期的三观和性格是基础,正因为如此,父母自身也应当经常反省,和孩子一同成长。
大帝教育:www.dd-xx.com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