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鄱阳历史文化名人「鄱阳第一大镇」

双港镇古属义感乡

双港镇古属义感乡,义感这一名字来源于一只义犬舍身救主的感人故事。孔子最早提出了“义”,认为它是立身立国的“四维”礼义廉耻中之一。孟子则进一步阐综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古代双港人一直自觉遵行并引以为豪的行为规范。

事实上,在双港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文明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双港王家嘴新石器时代遗存就是有力的明证。

程龙(摄)

双港产生了鄱阳第一博士

在秦代,双港就产生过一位博士。《舆地纪胜》介绍饶州时,有段这样一段话:“博士湖,在双港之西,旧经载秦时有博士读书其上,故名。”秦代的博士与现代的博士不同,是一种官职。而这官职具有很高的条件,只有“博学多闻,博古通今,博贯六艺之士者”才能胜任。博士群体在秦朝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是秦朝学术界的翘楚人物。秦代博士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官位不甚高,但因为是必须学富五车或精通一门的学者才能充任,故其社会地位较高。博士官们有机会对朝廷的重大决策发表意见,比如议帝号、论封建。甚至在秦朝灭亡前夕秦二世还召集博士询问他们对时局的看法。据《史记》记载,秦之博士七十人。双港的这位博士无疑属于这七十人之一。今天,由于时代的久远,这七十人中姓名约略可考者只有周青臣、淳于越、伏生、羊子、鲍伯令之、桂贞、叔孙通、黄疵、茅焦、正先等人。而这位双港博士的名姓我们已无法考证,然而他却为双港留下了“博

士湖”、“博士山”两个地名,让后人追时抚事,感慨不已。

王忠华 摄

饶州得名于双港尧山

尧山同样有着令人景仰的久远与辉煌。《太平寰宇记》记载“尧山在(鄱阳)县西,水路三十里”,郡志也言称:峰峦苍秀,泛彭蠡者百里外,隐隐可见,延袤起伏,凡十里许,而总谓之尧山。徐湛《鄱阳记》记载说:“尧九年大水,人居之避水,因以为名。或遇大水,此山不没,时人云此山浮”。汉代,尧山流传民歌唱的就是这个传说:“尧所基,洪水不能没,上有万民栖。”

在介绍饶州府名称的来由时《鄱阳记》说,饶州因为“北有尧山”所以开始叫尧州(“尝以尧为号”),后来因为地产丰饶,才“加食为饶”。可见,尧山竟然是饶州府名称的提供者。不由人不生油然的敬意。

隋唐时代,随着鄱阳经济文化的发展,双港也进入了文化昌盛的时期。双港境内人口众多,物产丰饶,人民富足,人们对文化精神的追求自然有了空前的热情。而随着文化的发展提高,双港很快引起了全国文人的注意,因而进入了整个中华文化的视野。

双港镇名胜白鹿岗

张蒙是当时饶州的牧守。工作之暇,他喜欢率属下与文客来双港尽游乐之娱。双港秀美的山水经常给他以轻松的情绪与创作的灵感。一次,他在双港游狩时发现了一只白色的鹿。白鹿古时被认为是非常难得的祥瑞。《宋书·符瑞志中》认为:“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这一件事很快传遍天下,双港也就有了一座新的名胜——白鹿岗。于是,白鹿岗成为许多文人雅士吟咏的对象。

唐时的尧山早已是盛名远扬。刘长卿是中国诗歌史上有着很高地位的著名大家,号为诗中“五言长城”。 他是比“大历十才子”更重要的诗人,他与晚年的李白有交往,又与后辈“大历十才子”有往来,是盛唐到中唐之间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这一天,刘长卿来到了双港尧山的王少府隐处。尧山的秀美与风韵,让刘长卿流连忘返。于是欣然写下《题王少府尧山隐处,简陆鄱阳》这首诗:

故人沧洲吏,深与世情薄。解印二十年,委身在丘壑。

买田楚山下,妻子自耕凿。群动心有营,孤云本无著。

因收溪上钓,遂接林中酌。对酒春日长,山村杏花落。

陆生鄱阳令,独步建谿作。早晚休此官,随君永栖托。

此时正是唐肃宗上元二年三月。这实在是双港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时刻,双港第一次邂逅了具有全国声誉的顶级诗人,中华诗词的峰颠诗作中,终于第一次出现了属于双港的地名。

宋代是饶州文化的鼎盛时期。做为紧邻饶州府城的双港,自然受到饶州文化的强劲影响。同时古彭蠡水在这一时期完成南移,到达双港的鄱阳山也就是今天的长山,因之更名为鄱阳湖。鄱阳湖更名这样一件中国文明史上的大事,可以说就是起因于双港。而由于鄱阳湖的扩充,饶州水路交通进一步发达。双港做为饶州通江达海的必经之地,地位自然随之上升。过境的名士文人如鲫,双港的清山秀水给予了他们的灵感,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以双港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

风景秀美的龙吼山

双港的龙吼山风景优异,一代文宗洪迈选择这里做为长眠之所。洪迈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 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 容斋随笔》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尤其是《 容斋随笔》一书,成就极高,后人称“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中国古代讲究的是“重死轻生”,这样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儒,归宿于双港,确实是双港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同时,双港本土士人好学之风蔚起。双港人赵怿夫,在宋光宗绍熙年中举,后为国子监,一直做到广州府香山县知县。赵怿夫是双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从科举取得功名者。尔后,双港登科之士代不乏人。

佛学盛地马鞍山青莲庵

在元代,双港马鞍山青莲庵已经是遐迩闻名的佛学盛地。由于主持多为佛学修为高深之人,所以双港有学问的人经常来庵谈经说佛,当然谈论内容兼及其它一切的文化话题。一时青莲庵如同文化沙龙,吸引双港内外的学人雅聚。青莲庵俨然成为双港的学术中心。元无名氏留有《秋日过双港》诗云:“注目望仙舟,寒江隔岸流。清山新沐雨,碧柳倒悬秋。彩霞明孤鹜,波光净一鸥。笑谈清意足,此处复何愁。”

文化大乡

明代的双港已经是一个文化大乡,双港出现了两位大儒罗元祯与陈嘉训。罗元 祯从小与鄱阳名士史桂芳、姜金和一同读书于番君庙。嘉靖二十五年中举,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及第,据明史记载,罗元祯最后官至云南按察使。明按察使官居三品,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司一起为三司主官。按察使管刑名,布政使主民政,都指挥使则管军务。陈嘉训为万历年间进士,官任吏部给事中,居官以清廉刚正名世,两人时隔不长,影响又大,成为双港士人们学习的标杆。

双港乐亭很早就因为人口密集、特产丰饶、水路方便、商业发达而有“小饶州”之誉。这里人知书达理,学风蔚然。《饶州府志》、《鄱阳县志》中人物志传就收录多名乐亭人。明代乐亭人王士诚王士赞兄弟,从小就聪慧好学,擅长诗文。后来更是成为学问之雄,为人又乐善好施。两兄弟并得高寿,王士诚寿命更是超过百岁。他们的高深学问与淡泊情怀,在饶州有着相当的影响。一时前来拜谒的官员文人络绎不绝。

清代的双港人才辈出,其影响大者有乐亭王定远、王松坞等。王定远字章耀,号石樵。充武英殿校录,后改训导抚州。主事山西沁源县时,亲自往本县的琴泉书院讲课,教授生徒。他为官清正,曾留下诗句说:“但行酌理平情事,不要贪赃枉法钱。”最后累死在任上,死时身无余财。史称王定远“居乡服官皆能以利利人”。乐亭大磊湖潴水工程,就是他领导下完成的。他著书甚多,有诗词集《瓣香篇》迨至民国,“鄱阳文坛三怪”之一蒋迪春,以诗文雄居鄱阳。其余如王伯胶、王和仲等皆一时之杰。王和仲是一位数学教师,他的诗作如《六十自述》“饶庠数理滞先鞭,体用初非格致先。五四以还倡德赛,学科重理渐同然。”大胆启用新词,为当时鄱阳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双港人陈明是一位剧作家,他与妻子丁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同为著名人物。丁玲的《玉楼春》作于1957年: “冰霜销尽萍光转,绮陌清歌归缓缓。江南草长燕初飞,漠北沙寒春尚浅。 柳枝袅娜同心绾,枝上流莺千百啭。齐将好语祝东风,地老天荒恩不断。”陈丁夫妇相濡以沫,其爱情之真挚令人感叹。

乐亭王章庆、王德懋是新中国成立后双港诗词的翘楚。他们的诗词联无不体现了超凡的见识与过人的才情。王章庆《祝朋友寿》“浩然笑傲向东湖,董杏苍松介寿图。绛县冰雪淹甲子,渭滨烟瘴湿肌肤。疏篱元亮花迎酒,散雨林宗由垫珠。此日耆英人尽醉,罄欢谁为凿坚壶。”一脱古之应酬诗的空乏和枯槁,充分表现丰瞻典雅之美。王德懋《咏雪》“江南岁到风雨兼,七九余寒威尚严。霄汉纷纷飘玉羽,尘寰滚滚盖银氈。千村遍结琉璃树,万户齐悬珠箔帘。好景还徵丰岁兆,故园此到喜重添。”则情景交融,构辞奇丽,造境雄奇,令人击节。还有王慎行、王裕光、胡明玉等许多诗人,诗歌也都有着非常的成就。

来源:微鄱阳传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