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光成长
一所无边界的生活学校
这是奎光研学故宫云游的第 5 篇了。
转载一篇星球研究所的文章,⚠️高清多图预警,⚠️颅内高潮预警。
想复习回顾前情的,可以点击⬇️:
1故宫亲子游攻略
2故宫里的祥禽瑞兽
3故宫万重门
4故宫的1862690件宝贝儿
华夏这片沃土,曾出现过63个王朝,446位帝王。
他们营建众多宫殿作为权力的顶点,俯视万民。
下图为中国历代皇都分布图,一个方块代表建都一次。
数据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附录一“中国历代世系表”整理而成,仅供参考;制图@陈志浩;张靖/星球研究所
可惜的是,数百座宫殿中的大多数,或毁于岁月摧残,或毁于改朝换代的一把大火。
却有一座宫殿,历经两大王朝六百年风霜,仍立于天地之间,傲视世界,它就是明清北京故宫。
故宫,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宫殿?
故宫建筑群卫星图,图片源自@Esri
公元1402年,历时四年夺位之战后,大明燕王朱棣打进了首都,那时候在南京城,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得皇帝宝座,史称“靖难之役”。
但是这场权力的游戏并没有随战争的结束而结束。为了摆脱南京城中的旧势力并与北元政权对抗,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
明代迁都距离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位于太和门外的断虹桥,引出了故宫弯弯绕绕的金水河。这可能是故宫最早的一座建筑,而桥上那头有点逗比的石狮子,是故宫新晋的网红之一,它的目光也许曾穿越六百年,抵达那个著名的历史瞬间:1403年,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即位皇帝,改年号为永乐。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序幕。
▲ 断虹桥引出了弯绕的金水河。图/视觉中国
在四川、浙江等地,成千上万的伐木工走进深山老林砍伐木料,“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约有半数的伐木工命丧黄泉。他们用生命采出的木材,再经长江、大运河长途跋涉,运至北京耗时长达三到四年。
▼
太和殿中的金柱,最初为楠木柱,后来清代重修由于楠木稀少,而改为松木,摄影师@柳叶氘
太和殿的室内,地面上光亮的地砖即为“金砖”,摄影师@柳叶氘
山东鲁山产红土子(赤铁矿),红色的宫墙由此粉刷······
殿堂内外所贴之金箔,纯真金,江南加工······
上好的材料、十万精工巧匠、百万劳作夫役,无数时间灌注,化作恢弘的北京城,落成于永定河等河流的冲积平原上。
这些材料中的大部分,沿着长江来到京杭大运河,并北上送往京城。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与古代中国的大动脉,共同托出这座世界文化遗产。
六百年紫禁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前五百年,这里承载着古代中国的一幕幕治国求索故事;在近百年来的风云激荡里,这里则留下了不少大儒巨匠为保护建筑而奔走的事迹。
▼
紫禁城主要建筑材料及运输路线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从空中俯瞰,北京城被建设为层层嵌套的城中城。
六百年的紫禁城是中国人的“鎏金典藏”,藏着中国无数的极致之美。▼
1966年9月21日北京卫星图,底图源自美国国家档案局,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故宫,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的北面是万岁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最外层的外城,多居住寻常百姓,其在明中期修建而成,由于所费巨大,只建设了城市南侧的部分。
接下来的内城,居住者大多非富即贵,其规划理念源自周朝对于都城建设的理想模式,方方正正、秩序井然。
▼
《周礼·考工记》中的周王城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内城中则嵌套皇城,这里设置中央官署、太庙、社稷坛以及皇家园林,居住者几乎只有帝王及其亲眷、仆从。明代规定,如若百姓擅入将杖责一百。而皇城之中,则是整座城中最核心的宫城,又名“紫禁城”。
▼
10.紫禁城在北京城位置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其拥有房屋8728间,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堪称“宫殿之海”。
以占地面积论,克里姆林宫约为其1/2,东京皇宫约为其1/3,巴黎卢浮宫约为其1/4,京都御所约为其1/6,圣彼得堡冬宫约为其1/9,白金汉宫约为其1/10。放眼全球,无“宫”能与之媲美。
▼
▲ 养心殿内部。图/视觉中国
▲ 武英殿。摄影/刘树逸
康熙皇帝曾暂居武英殿沉潜读书,谋除鳌拜,后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立修书处和造办处,让这里成为清代以来故宫文化事业的核心;同治八年(1869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武英殿三毁两建,则为武英殿重修工程留下详实的资料,称为《武英殿钦工处档》。
这也成为故宫又一次新生的契机,2002年10月,以武英殿大修试点工程开工仪式举行为起点,故宫百年大修拉开序幕,预计将于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时完工。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大修工程。从深远的修复技艺、到现代科技的兼容并包,背后是一颗颗专职营造,守护文化的匠心。
▲ 雨中故宫。摄影/刘顺儿妞
紫禁城像是一部长卷,所有与之相关的有情众生都被镌刻其中,等待被“唤醒”,等待被“看见”。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其中。
按照周王城“前朝后寝”的理想模式,紫禁城可以分为前朝与后宫两大部分。
▼
我们的旅行从午门开始,这里是紫禁城的正门。它呈“凹”字形,正中的门洞一般供皇帝出入,东西两个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左右两翼的掖门供文武官员出入,等级分明。
午门示意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作为紫禁城最高大威严之门,每逢重大战争,大军凯旋之后都要在午门向皇帝敬献战利品。当皇帝暴怒,也会在此责打官员,是为“廷杖”。
明代先后廷杖官员500余人次,其中一位名叫杨慎的官员,在遭遇廷杖及多重打击之后,写下了千古名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午门,摄影师@马文晓
进入午门之后便是太和门广场,京西玉泉山的流水流经昆明湖、中南海,化作一条蜿蜒的内金水河。
▼
太和门广场及内金水河示意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河流的走向像一张拉满的弓,隐形的张拉之力将众人引导至太和门。
▼
故宫太和门雪景,摄影师@柳叶氘
沿着“弓箭”的指引一直通往紫禁城的中心,这里坐落着紫禁城宫殿的王者,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人称“三大殿”。
▼
三大殿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从空中俯视,这三座大殿其基座的外轮廓呈现出“土”字的形状,象征“王土居中”、皇权至上、统御天下。
▼
三大殿石基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基座四周,还布置了设计巧妙的兽首,兽嘴中空,用于排水。每逢雨天,三层基座上的上千兽首便会上演一出“千龙吐水”,蔚为壮观。
▼
雨后的三大殿基座,摄影师@柳叶氘
为首的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宫殿建筑,从地面到屋顶最高处约为35.05米,相当于12层楼高。
▼
20.太和殿,摄影师@李睿
它从上到下都是顶级的配置,最顶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最顶级的门窗金扉金锁窗、最顶级的地砖金砖、最顶级的基座三层汉白玉须弥座。
▼
三大殿石基钻探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它的装饰也极尽奢华,装饰横梁采用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宝座的正上方是金漆蟠龙吊珠藻井,靠近皇帝御座的六条蟠龙盘旋金柱而上,龙头探向宝座。
▼
龙被运用在故宫的各处设计之中。摄影师@柳叶
整座殿宇共有13433条龙,借以烘托出殿宇之内、宝座之上的“真龙天子”。
▼
上文中的数据出自赵广超的《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图为太和殿,摄影师@柳叶氘
三大殿其二的中和殿,没有重复长方形的太和殿,而是建成正方形。既完成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的过渡,又不显呆板。
▼
中和殿,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三大殿其三的保和殿,虽然仍为长方形,但是与太和殿相比,其内部去掉六根柱子,让使用空间更加宽敞。
▼请横屏观看
三大殿建筑群,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三大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文华、武英殿,左文右武。文华殿在明朝用于太子读书、召见学士,清朝在此增建了文渊阁,存放《四库全书》。武英殿曾用于刻印书籍,在中国印刷史上颇有地位。这两殿均为单层屋顶,衬托出中央三大殿的伟岸气魄。
▼
三大殿东西建筑群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而坐落于三大殿之后的乾清门,既是前朝的结束,也是后宫的开始。那么容纳帝王生活的后宫,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03、后宫
穿过乾清门的八字琉璃影壁,便是后宫的核心区域。与前朝三大殿对应修建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为“后三宫”,也是紫禁城内最有家庭烟火气的地方。
▼
乾清门及后三宫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后三宫,这片庭院深广的区域,少了几分外朝的恢弘壮阔。却多了几分生活中的恬淡秀雅。毕竟,这里除了内廷礼仪、寝居场合之外,又有书房、佛堂、苑囿等处所,还留存着许多古代皇家生活的细节。
故宫历经明与清两个大一统朝代。两朝更替,自然少不了清朝满族文化与紫禁城内原有的汉文化的交融渗透,如匾额中增加的满蒙文字,午门采用的关外宝珠吉祥草天花彩画,都是这一交融的体现,这些建筑细节,也颇显出中华文化广阔包容的特质。
▲ 彩画上的金箔。摄影/柳叶氘
乾清宫为皇帝寝宫,坤宁宫为皇后寝宫。“乾”象征天和阳,“坤”象征地和阴,乾清、坤宁宫等便是寓意乾坤交泰、帝后和谐。
除了居住功能之外,在皇帝驾崩后会在乾清宫停灵。清康熙皇帝之后,帝王还会将继承人的姓名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乾清宫也因此成为权力交接之所。
▼
乾清宫室内,摄影师@柳叶氘
▲ 乾清宫内。图/视觉中国
坐镇内廷后方的坤宁宫,是这种满汉交融文化的核心: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清宁宫,改建紫禁城坤宁宫为萨满祭祀场所:门东偏而不居中,又在神堂中南、北、西三面设置大炕用于祭神;北暖阁则增设铁锅、灶台,殿外加装烟囱,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一锅一灶,也是颇显匠心。
满清先祖的萨满祭祀仪式,颇有些古朴色彩,每次都有两口黑猪被抬进殿内,宰杀煮熟后献上,并辅以各类歌舞仪式,有意思的是,祭神肉之后,还要分派给王公大臣和宫廷侍卫们作为赏赐。据说祭肉不放盐,味道也很是寡淡,但坤宁宫吃肉对于他们,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乾清宫之后的交泰殿,用于存放天子的印章、玉玺。乾隆皇帝尤为喜爱印章,拥有印章1000多枚。交泰殿两侧房间存放计时、报时的仪器,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大自鸣钟,便存放于此。其高度约6米,几乎相当于如今的2层楼。
接下来的坤宁宫是明代皇后的寝宫,也是清代帝后的婚房。康熙、同治、光绪皇帝等都曾在此举行大婚。装点帝后宫殿的器物怎能不精美,故宫在另一个意义上,也称得上世界之最的奢美博物馆。
▼
坤宁宫的婚房,摄影师@柳叶氘
明清不同朝代、每位不同的统治者,都将他们的审美深深的植根于这座充满旧时腐朽奢靡气息的大殿内。然而哪怕器物再强调阶级感、再浮华无度,也不得不承认它们的背后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璀璨文明,器物本身也是不可多得的惊世瑰宝。
此外,坤宁宫也曾被改建,用于举行萨满教祭祀。
▼
坤宁宫的祭祀区域,摄影师@柳叶氘
围合后三宫所用的庑房,共有40余间。有皇帝的“衣帽间”端凝殿,有皇帝的“书房”懋勤殿,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总管太监的“办公室”敬事房,有提供茶点果品的御茶坊,有太医值班的御药房······
康熙皇帝还在此设立了南书房,让有学之士轮流值班,随时为皇帝答疑解惑。
▼
后三宫建筑布局,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这也是臣工施展才华、飞黄腾达的机会。例如清朝的一代名臣张廷玉、刘统勋、刘墉等,都曾有在上书房、南书房任职的经历。
后三宫的东西两侧,是为后妃居住东西六宫。
工匠们用一种相对固定的,由宫门、前殿、配殿和寝殿围合而成的“标准单位”,不断“复制粘贴”12次,便形成了东西六宫大致的模样。
▼
东西六宫及御花园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还有乾东、西五所等皇子的生活空间,都是围绕皇帝居住的乾清宫而存在,彰显着“唯我独尊”的天子威严。
▼请横屏观看
东西六宫,摄影师@马文晓
相对于前朝的规矩森严,皇帝或实际掌权者则在后宫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后宫的建筑不断地依其个人意志变换、增减。
比如明成祖朱棣,为了自身的信仰,在后三宫之后的御花园修建了钦安殿,供奉镇守北方的“真武大帝”。
▼
钦安殿,摄影师@柳叶氘
在建设钦安殿的同时,明成祖又敕建武当山道观,其中的金殿在京城建造构件,运至山上安装。这两座相距1000余公里的建筑,由于同一位皇帝的信仰,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
武当山金顶,摄影师@程境
故宫经典配色是什么?是浓墨重彩,是正统故宫红 帝王金 尊贵青绿的交融。
被认为最土气的红绿配色,在这里展现出最不容置疑的恢弘大气之美。
清代雍正皇帝不愿生活在乾清宫,搬至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其前殿为皇帝的“办公室”,其后殿为皇帝的“卧室”,养心殿也成为了“住宿、办公一体化”的帝王居住处。
▼
养心殿,摄影师@柳叶氘
围绕皇帝的服务设施,比如后妃预备侍寝的围房、讨论政事的军机处、加工吃食的御膳房等,在养心殿附近都有分布。
▼
三希堂,乾隆皇帝的“书房”,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大兴土木,为了丰富“退休”后的生活,他在后宫的东侧建设了皇极殿、宁寿宫、“乾隆花园”等一系列太上皇宫殿。最大戏台畅音阁,承载起古代皇宫中的庆典娱乐,能够表演出从天而降,或从地下或水中升腾而出的“特效”。而漱芳斋,经常是乾隆皇帝一天生活的开始,此地内设小戏台,外建大戏台,二者遥相呼应。太后钮祜禄氏与乾隆皇帝一起用早膳时,最喜欢叫来唱戏班的人表演一刻钟,轻松消闲,以助其神。
其后,这里也成为故宫生活的一个载体,无论是嘉庆皇帝、道光皇帝,还是咸丰皇帝,都喜欢在此地摆设家宴,题诗作画。即便是清朝1912年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于1922年结婚时,也曾请来著名的戏剧大师梅兰芳、杨小楼,在这里以一部《霸王别姬》庆贺大礼。
初进故宫,可上城墙,踏足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登高望远,这些角楼并不同于宫内亭阁规整,而是颇显玲珑秀丽,或许便能由此精妙的木构重楼之间,看到故宫最不隐秘的隐秘角落——漱芳斋一带。说它不够隐秘,是因为它是国民神剧《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等主角团所居住的地方,但在历史上,漱芳斋并未住过任何一位公主、格格,却别有一番生活温情的细节。
▼
畅音阁,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这里有传承雅俗的禊[xì]赏亭,《兰亭集序》中记载的“修禊事也”,在紫禁城中化作这座流觞曲水的亭台。
▼
禊赏亭,摄影师@柳叶氘
慈禧太后也在紫禁城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她为了扩建当时居住的长春宫,以及作妃子时居住的储秀宫,拆掉了长春门与储秀门,改建成体元殿和体和殿。
后宫与前朝相比,更为宽容的建设自由度,让这里的建筑形式更为丰富、更为多样。
▼
内廷建筑布局图解,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就这样,前朝与后宫构成了紫禁城的两大组成部分,而外围高耸的红墙将这里团团围住,红墙内开出四道宫门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和神武门。
宫墙的四角则立起四座用于瞭望的角楼,四面的屋顶相互交叠,造就了现存罕见的建筑形式。
▼
紫禁城城墙、城门及角楼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虽然御花园同样位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但却不显规整肃正,而是多了几分天人合一的意趣。沿途亭台,可称玲珑别致,就连脚下的甬路,也是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 御花园千秋亭藻井。图/视觉中国
御花园里的万春亭与千秋亭,更是全故宫最精致,最富匠心的一组亭子。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四方白玉石台阶为底,屋顶上圆下方,仿照“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则藏着一个悠远的大千世界。御花园虽是休息所用,但也有藏书、亦可读书,能用于祭祀、也可颐养天年。如今,更是能够飞入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领略品质生活的一瞬。
▲ 透过参天的古树看万春亭。图/视觉中国
古树参天,四时有灵,御花园的生命之美,往往是每一次故宫之旅里印象最深刻的尾声。站在万春亭下,仿佛能遥望断虹桥引着金水河漫游故宫,牵起紫禁城六百年的朝朝暮暮,看四面角楼飞檐斗彩,守着太和殿的煌然矗立,与坤宁宫的各色交融,仿若能遥想到漱芳斋上言笑晏晏的生活回响……
▲ 御花园杏树。摄影/刘顺儿妞
城墙之外,则是宽约52米的护城河,工程中挖掘出的泥土被堆放在紫禁城之后,又经过一系列的施工,形成了如今的景山。
景山,摄影师@马文晓
在景山之上回望这座城,金黄的瓦、朱红的墙、汉白玉的阶、琉璃瓦的顶、一重又一重的宫苑,这便是至高无上的“宫殿之海”。
▼请横屏观看
43-44.从景山俯瞰紫禁城,摄影师@柳叶氘
回望这座至高无上的宫殿之海,从前朝到后宫的极致对称,构成了一条荡气回肠的中轴线。它贯穿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钦安殿、钟鼓楼,贯穿了永定门、大明门(清朝为大清门)、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贯穿了外城、内城、皇城、宫城。
▼
北京城中轴线,摄影师@马文晓
大到整座北京城,小到帝王的宝座,所有的建筑大致以此为基准对称,展开一条看不见的线,撑起了一座城市的脊梁与灵魂。
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分布图,今天北京城内明清皇家建筑多为清代重建,但基本格局和建筑形制大多遵从明代原物,请横屏观看,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这条中轴线像一首意味悠长的乐曲,拥有序幕、过渡高潮和结尾。
它从外城正门永定门而起,经过重重门禁的序幕、过渡经过相对逼仄的通道,终于在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前豁然开朗,一切都是对紫禁城的铺垫,一切都是为了衬托天命至尊、皇权无上。
北京城中轴线,摄影师@马文晓
周朝的规划理念、元朝的蓝本格局、明清的建筑手法、成百上千的宫殿······造就了这片“宫殿之海”。
▼
故宫千秋亭的藻井,摄影师@焦潇翔
但故宫又不仅仅是宫殿之海。600年的紫禁城,90余年的博物院,在时光的洗礼中,故宫从帝王的禁苑变为国家的宝库。故宫的背后是历经600年仍永垂不朽的璀璨文化,作为顶级文化的承载体,故宫也是能代表我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一个绝世大IP。据统计,故宫博物院的180余万件藏品当中,将近156万件为清宫旧藏,约占藏品总数的86%。故宫本身,就代表着朝代美学存在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摄影师@柳叶氘
▼请横屏观看
《韩熙载夜宴图》,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每一件文物藏品,它背后的历史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从建筑、到器物、甚至就连故宫的每一片瓦都有编码,这些都是都能成为触动人心的点,更是古人赐给我们的瑰宝。
▼请横屏观看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上阳台帖》,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如今,全国文物收藏单位保管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41.98%都在故宫陈列,又将故宫化作“文物之海”。
▼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金嵌宝石炉,古人在书案上用炉焚香,以为高雅,摄影师@柳叶氘
所以,故宫是什么?
它是历经600个寒来暑往、24位帝王的生活起居之所;
它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它还是拥有180余万件藏品的艺术宝库。
▼
故宫雨花阁,摄影师@柳叶氘
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在我心中,故宫是一抹靓丽的红,它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宫殿,它也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源流之一。
帝王将相只是过客,鼎盛王朝也不能永恒,然而这座宫殿所承载的文化却延续至今、代代相传。
我们需要了解它,我们需要探索它,因为能够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全文完,感谢阅读。
作者:星球研究所
撰稿:李张子薇
图片:谢禹涵
地图:陈志浩
设计:张靖
审校:撸书猫、张靖
封面摄影师:李若渔
专家审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贾珺教授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倬云. 紫禁城宫殿[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2] 阎崇年. 大故宫[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3]赵广超. 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M]. 紫禁城出版社, 2008.
[4] 周苏琴. 建筑紫禁城[M]. 故宫出版社, 2014.
故宫相关内容:
1故宫亲子游攻略
2故宫里的祥禽瑞兽
3故宫万重门
4故宫的1862690件宝贝儿
关注、转发、分享、在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