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原创首发】
成书于22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记载:仪狄造酒,仪狄是大禹的女儿,也是制造粮食酒的鼻祖。
大禹生了病,仪狄就弄来一坛酒服侍大禹喝了下去,结果大病全愈,迷迷糊糊的大禹觉得酒这玩意儿虽然是好东西,但容易成瘾,而且喝多了会耽误事儿,非但没有给女儿任何奖赏,从此也疏远了她。
仪狄伤心之余,自谋职业开了一家酒馆,从此开创了美女和美酒的不解之缘。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记载,大美女卓文君站柜台卖酒,风流才子司马相如端盘子洗碗,一段风流韵事传为佳话。
汉代《乐府诗集》中辛延年的《羽林郎》中也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的精彩记述。美貌俏丽的卖酒女胡姬,不畏强暴、严辞拒绝豪奴冯子都调戏的画面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美女卖酒的传统就像历史一样的悠久。不过真正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的,还是在两宋时期。
宋代的卖酒女不但要负责推销酒,客人饮酒时她们在一旁弹唱,关键时刻还能陪客人喝上二口。
虽然有些历史资料中把卖酒女称为妓,但小编认为,这个称谓是很不准确的,这些卖酒女的准确称呼谓是“酒纠”。
酒纠这个称呼的来历和宋太祖赵匡胤有关。《宋史·太祖纪》记载:南汉国刘鋹做皇帝时喜欢用毒酒鸠杀人,南汉亡国后刘鋹被俘虏,软禁在汴梁做寓公。
一次宋太祖请刘鋹饮酒,赵匡胤亲自给刘鋹倒了一杯酒,刘鋹做贼心虚,非但没有感到受宠若惊,反而担心酒中有毒,当场就吓哭了,表示自己情愿回家种地也不喝这杯毒酒。
宋太祖道:“朕推赤心于人腹中,宁肯而耶”?意思是你这家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要杀你易如反掌,何必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再说毒死你对我有什么好处?
为了证明酒里没毒,宋太祖端起刘鋹的酒一饮而尽,然后又亲自给刘鋹满上一杯。
刘鋹罢饮事件给宋太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积极反省,坚持以后再宴请对自己存有戒心的宾客时,都在客人身边安排一个年轻女子做“酒纠”,宴会开始前“酒纠”先喝一口,证明酒里没毒。
用年轻女子做酒纠的原因,第一是秀色可餐,其二是一般女子不善饮,不会在酒席宴上出现撒酒疯,扫客人性的现象。还有就是女子身体弱,即使有不轨之心,也不是男人的对手,哪怕是喝醉了的男人。
宋太祖设置酒纠的效果立竿见影,那些被俘虏的君王大臣们不但消除了对赵匡胤的戒心,还让宋太祖落了个礼贤下士的美名。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皇帝开了用年轻女子陪酒的先河,大臣、平民上行下效,哪有不趋之若鹜,争相效仿的道理。
宋代钱塘人吴自牧在其所著笔记《梦粱录》有这样的记录:“自景定以来,诸酒库(宋代酒楼称酒库)设法卖酒,官妓及私名妓女数内,拣择上中甲者,委有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婉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
听艳曲,观美色,饮美酒,如此逍遥安逸的生活,也就难怪白衣卿相柳三变要“偎红倚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官都不愿做了。
北宋开封府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也言道:“凡京师酒楼……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这些来自一千年前的文字,现在读来,是不是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然,这些卖酒女并非只上夜班,每天上午隅中时分(相当于10点30分),她们也会穿着黑色的时髦衣服,装扮的花枝招展,靠在栏杆上为酒店招揽客人,称之为“卖客”。
宋时酒坊有官营的,也有私营的。而负责招揽生意的卖酒女,所需费用都是酒坊支付的,当时有经验的酒鬼,能够从卖酒女的名字上判断出她们的来历。
客人来到酒楼,店小二会呈上名牌儿点唤侑樽,美其名曰“点花牌”,当然,花牌上用的都是艺名。
官营酒坊的酒质量好,价格也高,相对来说,私营酒坊制造的酒虽然质量不如官营的,但售价低了不少,而且私营酒坊在推销力度更大,用的促销员更养眼。私营业主为了生存下去,更懂得“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的真谛,不像官营的敷衍了事。
不过在给卖酒女取艺名时,官营酒坊更略胜一筹,像范都宜,唐安安,梅丑儿等等,没点儿历史知识都不知道这些名字的来历。
私营酒坊的卖酒女名字就随意许多,胡怜怜、季惜惜、沈盼盼、钱三姐等等。通常私营酒坊的生意会比官营酒坊的更好许多,具体原因谁都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美人才貌双全”也。
这些靠美色招揽生意的酒楼,都是卖艺不卖身,陪酒唱歌都可以,但客人再有非分之想,就等于是自讨没趣了。有些有劣迹的酒徒,即使点了花牌,也不会有人去招待他。卖酒女们色艺双绝,大世面见得多了,地痞流氓们想唬她们,道化还差了点儿。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我们经常在古典小说中看到酒肆这个词,酒肆的档次比酒库,酒楼要低的多,不登大雅之堂,文人雅士是不屑于去这种地方的。
酒肆招待的客人都是些粗鲁莽汉,在酒肆工作的女服务员们主要工作就不是推销酒水了,她们色艺平平,只能做着皮肉生意赖以活命。
宋代耐得翁在《都城纪胜》记载“酒肆有娼妓在内,可以就欢,而於酒阁内暗藏卧床也,门首红栀子灯上”。这可能是红灯区出现的最早记述吧。
也正是这些提供行业外服务的酒肆,使卖酒女声明狼藉,继而毁掉的是所有卖酒女的名声。这变化恐怕是赵匡胤当年也始料未及的。
总而言之,宋代经济高度发达,皇室坚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改历朝历代皇室奢靡之风,藏富于民,民间贸易之繁荣由酒类贸易可见一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