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陕西作家路遥(原名王卫国)先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我几乎都读过好几遍,尤其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更是读过好多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意义,我的心得愿与大家共享。
路遥先生出生于陕西清涧农村,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土著,正是源于他的生活和人生经历,他的作品也特别接地气,作品《人生》的发表在当时文坛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西安电影制片厂与1983年把小说搬上了银幕更是轰动一时,周里京扮演的高家林和吴玉芳扮演的刘巧珍掀起了一股追星狂,高家林的形象更是被人们贴上了当代“陈世美”的标签,路遥先生也迎来了众多文学青年们的追捧。
小说描写了一位农村青年---高家林,在民办教师岗位被村里领导子弟取代后开始农村生产生活,在艰辛的体力劳动中和村里的一位姑娘------“川道里的头梢子”刘巧珍产生了爱情,谁知,命运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高加林的叔叔------一位复转军干部出任地区劳动局长后,高加林的人生也迎来大转弯,在拍马屁的县劳动局副局长的包办下他到县宣传部做通讯干事-----记者,生活的巨大变化让他感到风光和快乐,后来在高中同学城里姑娘------黄亚萍的追求下,高家林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鬼使神差的抛弃了善良朴实的刘巧珍,开始时髦的和黄亚萍谈起了恋爱。谁知剧情又一次急转,他和黄亚萍恋情却让的男朋友也是他们同学的张克南陷入到痛苦,张克南的母亲搞了一次维护党的纪律,义无反顾的揭发了高家林走后门违规工作的报复,生活,又回到了原型,但这时,刘巧珍却已经另嫁他人,在刘巧珍婚礼的唢呐声中高家林背着铺盖卷又回到了农村------
高加林的24岁,是充满戏剧性的,苦巴巴的在农村等待有机会脱离农村跳出农门。但在当时二元化的社会时代,一个人改变命运无非是考学和参军提干,高中毕业的他在农村很是个另类,原先的民办老师也让他很是享受工作,尽心尽力教好乡村的孩子们,也很受人尊敬。但他不满于农村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卫生习惯,刷牙竟然成了西洋镜,读书看报更是想都别想,没有副业收入抽烟都没有本钱,卖馍的经历,让他与农村生活格格不入,天黑了除了睡觉没有一点文化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精神上的苦闷是可以想象的。生性倔强的他是不屈服于命运的,他努力劳动,尽量做出一个农民的样子,在农村他是村领导潜在的敌手,他不会像父母那样唯唯喏,他时时刻刻想改变他的人生。当机会来临时他兢兢业业的采访写报道,承担工作中的最苦最累部分,在他们部门绝对可以称得上优秀,努力让他赢得同事和领导的尊重,在他心里,他是不会再回农村做牛做马去劳动了,因此他珍惜机会并为之付出,但当另一个更有吸引的美好未来放在他眼前时,他犹豫了,在折磨中分析,在分析中取舍,全然忘记了对他付出真实情感的刘巧珍的感受,在黄亚萍的美好愿景憧憬中迷失了,他们量带给彼此另一方的痛苦让他在抉择中回到了原点。
土生土长的一棵苗,就应该扎根在土里,根上没有一点土,就是个豆芽菜,轻飘飘的,不知道上天还是入地,让别人痛苦,最后把自己也了苦。德顺爷爷教育高家林的话犹言在耳,但年轻时的冲动选择必将受到惩罚,只是代价非常惨重,可能一生都难以翻身。让我们记住;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的那个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作为路遥文学教父的柳青先生(《创业史的作者》)的这句话是路遥在《人生》这部小说中明确要表达的主题,人生是戏,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尤其是年轻的阶段。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的那个人年轻的时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