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宋人的餐饮一日「一日三餐开始于哪朝」

曾经网络上流行过一种技术贴,专门讲穿越到古代的生存攻略。不少帖子都说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穿越的朝代不对,你很大概率上会被饿死。因为古人的饮食习惯、方式以及种类和现代人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必须揣着一颗现代胃,那么最好的穿越目的地就是宋朝。在宋朝,首先能吃得饱,我们今天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其次,就是吃得好。在宋朝,餐饮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绝对能满足一个吃货360度无死角的要求!

吃饭乃人生一大要事,不论是早餐,中餐还是晚餐,只要是吃上一顿好的,那么接下来,也许我们将要度过的时光都会变得莫名美妙。

家里不方便做饭时,现代人可以去饭馆炒两个菜,拉上几位好友,顺便叫上一瓶啤酒便可吃的痛快,但是,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下馆子”的吗?他们又是如何聚餐的呢?

今天,我们不妨就来看一下宋代百姓的吃喝实况,在饮食业颇为繁荣的宋代,那时候的宋人究竟拥有着怎样的饮食环境呢?

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都能被冠上“美食之都”的名号。这里广聚天下美食,而且高级酒楼云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开封)的高级酒楼多达七十二家。《武林旧事》一共十卷,其中一卷专门讲临安的酒楼,诸如和乐楼、中和楼、和风楼这样的大酒店在临安高档酒楼的名单上也是长长的一串。

下面我们就以北宋人最爱打卡的网红店——“樊楼”为例,一探豪华酒楼的究竟。

环境讲究:樊楼,是汴京的地标性建筑,“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登上樊楼之顶,可“下视禁中”,连皇宫内部都看得见!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称,樊楼“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

菜品讲究:作为餐饮业巨头,店内珍馐佳肴品类齐全,据说仅羹类就有十多种可供选择。市面上最新鲜、珍贵的食材也往往先见于此。

酒水讲究:如樊楼这样的大酒楼一般都有酿酒权,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上乘佳酿。逢新酒出炉,酒楼还会大做广告,如“某库选大有名高手酒匠,酿造一色上等醲(nóng)辣无比高酒,呈中第一”,甚至还会雇请美貌的青楼女子做代言。

用具讲究:高档酒楼所用餐具尤其讲究,用的不是瓷器而是银器。“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

服务讲究:店小二是沟通前厅和后厨的最佳桥梁。有顾客登门,小二笑脸迎上,“提瓶献茗”,拿出菜谱,“凡下酒羹汤,任意索唤,虽十客各欲一味,亦自不妨”。 之后,小二将菜谱唱念报与厨房。上菜时,传菜人双手满负盘碗,却能脚下生风、行走自如。若顾客感觉服务不周,“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

此外,为了吸引顾客,樊楼这样的高档酒楼,还有吹拉弹唱、杂技歌舞等娱乐服务,让客人吃的痛快,喝的尽兴。

您可能好奇,来樊楼吃一顿得花多少钱?宋代话本《赵伯升茶肆遇仁宗》里有首诗颇能说明樊楼的消费水平: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宋朝“钱法”较乱,姑且以惯常的方式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一贯钱,一贯钱大约1000钱左右,花费万钱就是十两银子!(宋朝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1000元左右)这样的高消费,我辈只能望楼兴叹了!

要到樊楼这样的网红店打卡,需要食客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对于宋代百姓而言,吃不到名菜珍馐也不用遗憾,因为可供他们选择的平价餐馆比比皆是。

宋人经常去的综合性餐馆,规模较大的叫做“分茶”,店内供应酒肉主食等;有的餐馆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如曹婆婆肉饼店、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店、万家馒头店等;还有专门满足吃素需求的素食店;此外,最火的饮品店也在市面上大量出现,出售纯天然无添加的各色饮料:甜豆沙、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梅花酒……冷饮店也大受欢迎:炎炎夏日,你可以吃到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还有冰酪(宋代的手工冰淇凌)。

宋代酒楼的规模比唐朝时的酒肆、旗亭更大,提供的服务也更全面更贴切,成为许多人娱乐消遣的好去处。也因为这种地方人物往来频密,为《太原意娘》这类故事提供了非常合适的场景。

宋朝的酒楼当中,自然要数都城里的酒楼最多,最气派奢华。比如《东京梦华录》中“酒楼”一条下记载,都城里酒楼林立,楼外旗帜飘扬,掩翳天日;楼里喧哗热闹,生意兴隆,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其中的装饰也极尽豪华,并有许多浓妆的女人,随时准备客人的召唤。

书中还提到北宋宣和年间的一个著名的酒楼,名为丰乐楼,楼高五层,建筑庞大,楼宇之间还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酒楼中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年节时还会在每一个瓦陇中间放置一盏莲灯,十分华丽。

在“会仙酒楼”一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一是酒楼里卖的食品十分丰富。

二是都城汴梁的人很能摆谱,坐到酒楼里,一定要杯盏齐全,不管吃得了吃不了,菜肴都要齐全。

三是酒楼里的菜价不菲,两个人喝一顿酒,要花费百两银子,十分惊人。这个有点太夸张,要么是被当了冤大头,要么是当时的物价水份太大。

酒楼多了,除去方便热闹,还有一个意外的好处——汴京城中蚊子很多,惟独马行街这里没有。原因是马行街两边有许多酒楼,称得上城中最繁盛的地方,而蚊子最怕油脂。所以《铁围山丛谈》中说那里“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

寥寥数语,已经道出当日都城中的繁华光景。

酒楼之后,还有“脚店”,开封有不少著名的脚店,比如州西安州巷张秀、郑皇后宅后宋厨、曹门砖筒李家等,在《清明上河图》中,这些小店铺和小摊子看上去几乎要占满了整个街道,行人一过,更显拥挤。

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

酒楼也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一种分法是分为官营(即官库)和私营(即市楼)两类,还有一种分法是分为正店、脚店、拍户酒店这三类。

正店和脚店前头已经大致介绍过了,而这“拍户”酒店其实指的是同时会养娼妓和卖茶、饭菜的小酒铺。

“拍户”这一称呼出自于《都城纪胜·酒肆》中,而在吴自牧的《梦梁录》卷16《酒肆》中也曾说到:“南宋临安酒肆除官库、子库、脚店之外,其余谓之‘拍户’,兼卖诸般小酒,食次随意索唤。酒家亦自有食牌,从便点供。”

除此之外,还有卖些下酒菜比如羊杂等的肥羊酒店,开在城郊的花园酒店,专卖劣质酒的直卖店,门口挂着草葫芦的碗头店,专卖春卷、包子等的包子酒店等等特色小店。

除了高大上的酒楼、物美价廉的餐馆,汴京街头还有很多流动商贩。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许多小商贩的身影穿梭在街边、桥头。蒸梨枣、黄糕糜、宿蒸饼、发芽豆……光听名字就让人口水连绵。食客无论想解馋还是果腹,路上街头随口叫住一个小摊贩便能得到满足。

千万别小看了这走街串巷的小摊贩,在宋代,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辛勤劳动挣钱发迹。

南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讲了一位小贩依靠编织草鞋起家,之后转行卖油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该小贩“才数岁,资业顿起,殆且巨万”。

酒楼哪家强?

既然宋代的“餐饮业”的发展如此繁荣,那在这些店中,究竟哪些店才是宋人的心头好呢?

北宋时期,汴京这个地方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酒苑叔平无比店,洛中君锡有巴楼”。

什么意思呢?

这里头其实藏着两个典故。

那时有个叫李君锡的人,他有一天路过了西京洛阳,正好那里有个地方正在建一间新的酒楼,李君锡骑着马儿从下方过去,心中感叹:“哎呀,这酒楼可真华丽”,感叹完后他又忍不住了,于是开口说了一句:“有巴”。

而另一个人赵叔平,他是宋朝的观文殿学士,在公元1027年的时候,他通过科举考上了探花,后来和欧阳修成为了要好的朋友。赵叔平致仕以后,他就把处于京师丽景门内的房子改造成了客邸,这件客邸在当时有“无比店”的美誉。

于是,因为这两件事情,当时就有人把它们对句成诗,用来称赞它们的壮美华丽,叔平无比店和君锡巴楼就是这样的两间大店铺。

宋朝夜市

你可能很难相信,在宋朝以前,中国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不完全是因为穷,而是因为宵禁。

有宋一朝,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宵禁逐渐放开。宋太祖曾经专门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夜市文化在这时候盛行起来。汴京、临安这样的不夜城中,“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即使冬天遇到风雪阴雨,夜市也不关张。北宋蔡绦曾形容开封夜市:繁华之处,连蚊子都不见踪影。而在这热闹非凡的夜市中,中国人一天两餐的饮食习惯也悄然变化为一日三餐。 宋代的“餐饮业”

说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从这幅画作当中,我们可以探寻到许多宋人日常生活的奥秘,其中就包含了宋代的“餐饮业”实况。

比如说,图中就有不少挂着“正店”招牌的酒楼。

不过,这里所说的“酒楼”可不是一般的如影视剧中的那种,那时候的“酒楼”也叫作“酒肆”、“酒家”或者“旗亭”,酒楼不仅会卖酒,而且有很多酒楼是同时和酿酒作坊连在一起,形成一种“一边卖酒,一边产酒”的销售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酒楼可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做起来的,一般来说需要有财力较为雄厚的官酒务和官酒库,联合上户人家才可以把这酒楼给经营长久。

如果去一趟宋朝的夜市,你都能吃到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都城最有名的夜市是州桥夜市,夜市中店铺林立,有水饭、熬肉汤、干货等吃食;还有鸡鸭鹅兔等肉类野味;夏季冷饮供应不断;冬日可寻得烤肉火锅等滋补佳品;逛累了可找到小店歇脚,点上几盘杏片、梅子姜这样的开胃小菜。而夜市中食物的价格也相当亲民。据记载,诸如鸡皮、腰肾、鸡碎这样的小吃,每个不过十五文,以当时宋人的购买力,从街头吃到巷尾,从饿吃到饱,恐怕不是什么难事。

那什么是“正店”呢?

其实,“正店”就是拥有政府授权,从而可以酿造酒的酒店,也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酒店。

规模大、生意好、酒储备充足,能够满足较多人需要,所以就叫“正店”。反过来说,一些小的酒店,当时就被称作“脚店”,他们一般不会自己产酒,大多是从那些正店里头沽酒来卖。

上图中显示,酒楼里满是来吃饭的客人,好不热闹,在院子里头,还放置了许许多多的酒坛子,以供需要。

除了挂有“正店”招牌的酒楼之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有一些挂有“新酒”、“小酒”、“老酒”等其他招牌字样的地方,说明宋代的时候,酒还是较为受民众欢迎的。

宋人如何“下馆子”?

饭馆酒楼如此之多,真叫人眼花缭乱,那宋人在下馆子的时候跟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吗?

从环境上看,一般宋代的酒楼里面都会布置一些装饰品,比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就指出北宋时期的酒店“门面窗户皆朱绿装扮,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称呼座次。”

从吃饭流程来看,宋人下馆子时走的流程跟现代人有相似之处,一般是先喝茶,然后看盘(即看菜谱),客人点菜时,负责在后厨记录菜单的伙计叫做“铛头”,而现代的“传菜员”在当时则被叫做“行菜”,最后等上完菜之后,客人便可以开吃了。

不过,宋人下馆子时所受到的酒楼服务还是与现代人有所不同的。

宋代酒楼里的小二,若是收到了客人的投诉,轻则挨骂或者罚工钱,严重的话甚至会让你直接卷铺盖走人。

餐饮竞争,激烈!

任何时代,一个行业的繁荣都会催生激烈的竞争,宋朝的餐饮业即是如此。各个酒楼、餐馆除了在菜品上争奇斗艳,也用上了各种促销推广手段。

打广告:大酒楼不惜千金请人写词赋诗;小店更愿意用特色招牌增加人气。

拼特色:食店为了迎合来自四面八方客人的口味,会专门制作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这一时期出现了“北食店”“南食店”,川菜也非常受欢迎。

拼服务:临街小店注重用餐环境:挂名画、摆插画;夏天放冰盆降温,冬天设暖箱增温;遇到节日推出应景产品,甚至重新装潢门面;赶上酒店促销,顾客买小酒还能收到搭送的小菜。

拼创新:为了扩大生意范围,餐饮店也提供“外卖”服务,“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外卖食品花样繁多,可供选择的菜品主食多达百余种。据说宋高宗和孝宗二人也常常舍御膳房而不顾,专爱点外卖吃。

激烈的竞争之下,受益最多的还是当时的食客。因此汴京的老百姓几乎不在家做饭,顿顿下馆子!

199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

舌尖上的两宋,被后人敬佩的不仅是珍馐美味中的“民以食为天”,更是勤苦劳作中的“民以食为业”。 所以,宋人的餐饮业还是相当繁荣的,即便是日常下馆子,宋人也能够享受周到的服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