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小书吏到礼部仪制司郎中
况钟(1383年-1443年),字伯律,洪武十六年(1383)生于江西省静安县龙岗洲。况钟从小就很聪明,对书法很感兴趣。他刻苦练习了楷书、隶书,还有行书,他都能写得很好。
永乐四年(1406年),新任静安知县俞益经过精心挑选,最后选中了况钟做书吏。况钟的父母很不情愿,俞益最终说服了他们。
九年后,在吏部的考绩中,俞益向礼部尚书吕震介绍了况钟。吕震又向成祖朱棣推荐了况钟。朱棣特意召见了他,觉得他是个人才。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九月,任命况钟为礼部仪制司主事。礼部仪制司职责主要是制定和安排所有重大典礼的仪式。这项工作极其繁琐和复杂。从永乐十三年任礼部仪制司主事,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况钟共受过皇帝嘉奖31次。
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任命况钟为正四品的礼部仪制司郎中。朱高炽执政仅一年,就去世了,其子朱瞻基继位,年号宣德。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非常能干的皇帝,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对官员的管理进行了一些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况钟的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2、 任苏州知府
宣德五年(1430年),苏州府等九州都缺知府。宣宗命大臣选拔一批“老实、能干、有为”、的官吏去任职。在当时的吏部尚书蹇义的推荐下,况钟到全国最富庶的苏州府任知府。
宣德五年七月就任。况钟本人就是吏员出身,深知吏治积弊,决定从整顿官员入手。他暗中考察下属。三天后,况钟召集下属官员,他当众宣读了皇帝下达的敕书,上面写着“臣下若作恶祸害百姓,可将其逮捕送回京城”。官员们闻言大吃一惊,况钟一一宣示了他们贪污腐败的罪行,并立即处决了几个情节特别严重的人。
通过况钟的整治,苏州府的风气得以扭转,吏治逐渐清明。
况钟上任后发现,急需解决苏州府税粮过重的问题。况钟多次向朝廷反映这个问题,得到了工部左侍郎周忱的支持。
况钟任苏州太守不到一年,就整顿官员,减少赋税,取消了许多苛捐杂税。 苏州府百姓都很爱戴他,称他为“况青天”。就在况钟摸清了情况想大干一场的时候,他的继母何氏去世,况钟回原籍守孝。
3、 二任苏州知府
况钟走后,苏州府的老百姓都舍不得他。长洲县三万多人联名上书朝廷,请求朝廷让况钟回苏州任职。明宣宗朱瞻基应百姓的请求,让他回到苏州任职。他对吏部的官员说:“老百姓的要求应该满足,让况钟再做苏州府知府,直接上岗就行了,不必来北京谢恩。”这是况钟第二次出任苏州知府。
宣德七年(1432年)4月,苏州连降暴雨,7000多公顷良田被淹,大片房屋倒塌。况钟和各县官员一方面组织赈灾,另一方面将苏州府的灾情上报朝廷。同时,他还请朝廷派人调查疏浚苏州地区的水利情况。况钟认真负责,经常亲临工地。经过仔细调查,他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并付诸实施,获得良好效果。
宣德七年春天,苏州虽然发生了较大的洪水,但秋粮却获得了丰收。恰逢朝廷诏令在各地囤粮,以备饥荒时赈灾,苏松等地在周忱的支持下,建立了济农仓。济农仓库的粮食储备一度达到690万石。
宣德八年(1433年),苏州府发生大旱,受灾人口超过130万人。济农仓库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宣德九年(1434年),苏州府又大旱。因为济农仓库粮食充足,所有灾民都得到了救济。
苏州人有打官司的习惯。不管事情是大是小,老百姓经常去北京打官司,往往一个案子牵涉几十人、几百人。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也耽误了耕作。况钟上疏奏请百姓告状之事都由巡抚审理。所以从苏州府去北京打官司的人就少了很多,打官司的时候,一般都是匡仲来处理。
况钟出身文士,虽然读书不多,但他非常重视培养人才。苏州府县的学校大多又小采光又不好,接纳不了很多学生。
宣德九年,况钟自己筹集资金,没有让老百姓出钱,短短半年,在吴县重建儒学。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
况钟在苏州的第二个任期,玄宗朱瞻基去世,英宗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
正统四年(1439年),况钟任苏州知府九年,应任满离苏。
一些地县百姓为况钟建了生祠,并挂上他的画像,以表达百姓对其的爱戴。
况钟离苏回京后,苏州府百姓非常想念他,于是一万八千多人联名上书,要求况钟连任苏州府知府。
4、 三任苏州知府
次年正月,皇帝下诏,况钟为正三品职俸,主理苏州府事。这是明朝建国70多年以来从未见过的规格和礼遇,是皇帝对况钟卓著政绩和良好操守的褒奖。苏州府本是繁华之地,经过况钟多年精心管理,呈现出官清民富的良好局面。在苏州的三个任期内,况钟按章办事,将他所开拓的良好局面保持下来。
正统七年(公历1443年)十二月,匡仲死于任上,享年61岁,前后任苏州知府十三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