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方,关注@库小七站长,和你一起实现个人成长!
文/米粒(库小七站长团队)
“左丘明双目失明,不舍《左传》《国语》;屈原流放八百里洞庭湖,怒目作《天问》,狂笔写《离骚》;
司马迁受“去势”奇耻大辱,照样奋笔作《史记》;
诸葛亮抚古琴于一座空城,娴静退敌十万兵;
嵇康弹《广陵散》于刑场,血溅焦尾琴弦;
王羲之的绝代书风经历了炼狱般的血与火;
……”
中国古今历代先贤,经历千辛万苦,才被历史记住,被人们称颂。这足以说明: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修炼自身。
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品中国先贤》就是这样一个把珍贵货物运送给我们的思想之船,带着我们到春秋战国跟随孔子的脚步周游列国;去秦末汉初看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去三国围观小气的曹操在妻妾们聚餐时,先上羹汤吃个半饱,再上肉食和美酒……
《品中国先贤》是刘小川先生继《品中国文人》之后的又一得力新作。刘小川,四川省眉山县人,专职作者,现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俗文化研究院。著有小说:《汉刘邦》《暧昧》《色醉》等。
《品中国先贤》这本书以中国历代先贤为依托,用“炼、食、色、智、勇、义、学、游、狂、饮、美、爱、德、孝、钱、逝”十六个汉字做基点,为我们讲述了数千年以来五十多位标杆一样的人物故事,让我们与每一个有血有肉的先贤对坐,聆听先贤们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菜根谭》里讲:“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那就让我们跟随刘小川先生的《品中国先贤》,看他们是如何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逆流而上,修炼自身的。
01
O N E
在生活中修炼自身
都说,读《红楼梦》就像在读曹雪芹的一生。
曹雪芹出生在富贵窝里,又是家里的嫡传独苗,小时候的曹雪芹,是被当成女孩般在脂粉堆里养大的,直到曹雪芹十几岁,家里被抄家前,曹雪芹都没受过生活给予的苦,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本来像他这种官二代,虽然被抄家了,没钱、没工作,但他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用来谋生的手段很多,比如:帮人写信,或者去私立学校当个老师,过日子养活家人完全可以。
而且,他还有一门特别好的手艺“扎风筝”。他扎的风筝颜色鲜艳,形象逼真,能以假乱真。
有一次他制作的一个等身高的美女风筝,因为色彩鲜艳,制作精良,还被不知情的朋友过子龢当做真人,指着风筝惊问:“这位女子是谁?以前未曾见过,倒是面生。”得知只是一个风筝后,还伤心了一阵子。
后来,他又把自己的这门手艺传给了更多的人。他的朋友于景廉跟着他学会了“扎风筝”这门手艺后,靠制作售卖风筝谋生了。
曹雪芹还为了喜欢的风筝,特意编撰了一本《南鹞北鸢考工志》,为南北各色风筝分门别类,绘制图谱,编定歌诀。
除了风筝扎得好,曹雪芹还有多个技艺傍身,会捏泥人,会制作漆器、石器、玉器,还会干木匠,算命卜卦......明明是一个可以靠手艺谋生的人,可他却用方块字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家。他坐在漏风的破窗口,一写就是十年。
几百年前的北京,冬天很冷,他的十个手指冻得红肿不堪,饿了就去喝一碗凉水。
他越写越穷,为了家人,偶尔出去卖几幅字画,换来几两碎银,勉强度日。还好,在写《红楼梦》时有好友敦诚、敦敏兄弟时常接济,曹雪芹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在破纸上过日子,以一己之身体验着芸芸众生,他没觉得苦,反而觉得其乐无穷,因为他有他的小说《红楼梦》。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的除夕(公历1763年),别人家正是香烟爆竹、笑语欢腾的时刻,曹雪芹穿着单薄的衣服离开了人世!曹雪芹死后,遗下一位后续的夫人,几束残稿,笔砚零落,极其萧条凄惨。后来,还是他的几个好朋友把他草草葬在西山一角。至此,一代文学巨人就此陨落。
曹雪芹虽然离我们远去,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本鸿篇巨著《红楼梦》。他用他的悲悯之心,引领我们在书中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白先勇说:《红楼梦》乃是古今中外第一奇书,胜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这本被誉为古今中外第一奇书的《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世事的了悟与人生如梦的慨叹,也是曹雪芹历经丧乱而产生的痛苦直切的人生感悟。
02
T W O
在工作中修炼自身
有人说:苏东坡不是被贬就是在去被贬的路上。
苏东坡的一生,工作换了一次又一次,他并没有因为工作调换、停职而颓废,相反,依然对前途充满希望。
苏东坡二十岁考中进士,是许多人眼中的少年得志之人。中年以后,苏东坡的工作从北到南一直在调动工作的路上,直到被调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岛。就是这样频换工作,四处飘零的一生,也被他过得有模有样。
苏东坡四十年创作不断,一生写出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而且精品多多,堪称文学史上的奇迹。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他调动工作或被停职时写的。他非但没有因为工作的变动而颓废,反而元气满满,艺术灵感如井喷。
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为在一篇谢表中对新法有诸多不满,被贬到黄州工作。黄州是个小镇子苏东坡带着一家老小在黄州落脚,和过去优渥的生活自此绝缘。
因为生活拮据,又不想卖自己的字画,就自己开垦种地、建造房屋、打井、移栽树木、筑造水坝,从握笔的学士到握锄的老农,他依然过得乐乐呵呵的。
他顶着太阳耕田、插秧、灌溉,以前手里拿着精致的毛笔,书写的是众人称颂的文章,如今手中扶着沉重的牛犁,在山野中耕田,他看到地上冒出的鲜嫩麦苗,欢喜如孩童,看到稻穗饱满,内心得意满足。
他接受了现实,不光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农夫,还发明美食,比如:东坡肉、东坡鱼......
这就是苏东坡: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
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
03
T H R E E
在学习中修炼自身
鲁迅小时候叫“周豫山”,上学时,同学们给他起绰号“雨伞”。一下雨,打伞的同学多,叫鲁迅外号的人就更多了,开始时,鲁迅只会瞪那些叫他绰号的人,后来他就跟人打架,再后来,他自尊心受挫,辍学了。那时,鲁迅十三岁。
十八岁,鲁迅辞别母亲,揣着母亲给的八元银元去南京上学四年,他念过水师学堂,后来转入矿业学堂。他爬桅杆、下矿井,跟所有同学一样吃苦、下力。并且在学校期间,他脑子里想的更多的是当水兵还是当矿工。
冬天的南京很冷,他穿着板结的旧棉衣,破了就自己补。为了御寒,他猛吃辣椒,吃坏了胃。后来受钱的压迫,去了日本留学。在日本学医时,他的骨科、神经学、血管学、解剖学、细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被日本学生怀疑他考试作弊。
鲁迅在求学的十几年间,受过金钱的困顿、日本同学的猜疑,非但没有被打垮,而且更是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为救愚昧落后的中国于水火,弃医从文。
正是因为鲁迅从二十几岁就懂得锤炼自己,才让后来那么多人对之仰之弥高。
“炼”字从火,一般指锤炼金属。中国历代大贤,几乎都是千锤百炼而成的。
即使是一道菜,也要经过煎炒烹炸,方能美味。做人也一样,要经过一番修炼后,才能成功。
连孟子都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别抱怨生活苦,那是上天对你的锤炼,为了让你有一天能担当大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