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云”医疗服务平台凭借不出门、无接触就可为患者隔空问诊等特点成为就医新选择。其蓬勃发展正成为解决我国医疗资源尚不平衡与人们的健康医疗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矛盾的“速效药”,也面临更多考验。
几度沉浮
其实,“云”医疗服务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0 年,中国医疗数字化领域专业服务提供商丁香园就已成立; 2006 年,能够为用户提供“ 线上问诊”“线上开药”“预约挂号”等服务的好大夫在线正式上线;2011 年,由公立医院医师解答用户健康问题的春雨医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它们都是我国较早进入“互联网 医疗”行业的“云” 医疗服务平台。不过,在这一时期,国内“云”医疗服务尚处于萌芽阶段,发展条件还不成熟,再加上行业政策相对保守,只有少数“云”医疗服务平台试水。
2014 年,“云”医疗服务领域迎来历史性转机,这一年也被业内称为“互联网医疗元年”。艾媒咨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数字化医疗的市场规模达30 亿元人民币,全球数字化医疗市场规模达45 亿美元。当然, 也有人认为,国内“云”医疗服务正式起步之年为2015 年。但总之,就在这一两年,“云”医疗服务的故事开始了。
一边,平安好医生、微脉、医联、善诊、石榴云医、妙手医生等“云”医疗服务平台纷纷涌现,一派“遍地开花” 景象;另一边,以BAT 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开始进军“云”医疗服务领域。2014 年10 月,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对中信集团旗下中信二十一世纪有限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并将其更名为阿里健康。阿里健康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医药电商及新零售、互联网医疗、消费医疗、智慧医疗等领域;随后,腾讯、京东也开始涉足“云”医疗服务。
所有现象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这一时期“云”医疗服务平台的井喷式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2015 年前后,主管部门出台若干规划纲领性文件,将“互联网 医疗” 列入未来长期规划。一时间,大量资本涌入,大批“云”医疗服务平台被迅速催生出来。
除资本的大量注入外,当时的社会状况也间接促使着“云”医疗服务平台的应运而生。那时,国内医疗资源虽然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但仍相对不足, 且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整体分布不均匀。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医疗需求也在急速增长。许多资本看准商机,纷纷开始在“云”医疗服务领域布局。但在当时,相关监管政策和市场格局还不明朗。
新三体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从2012 年至2016 年,中国互联网医疗保持38.7% 的年复合增长率,并已经达到109 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然而,“云”医疗服务领域遍地开花的同时,杂草也在偷偷蔓延。繁荣的表象之下,问题不断出现。
由于尚未出台明确的行业规范, 再加上利益驱使,“云”医疗服务平台一时间野蛮增长,假医问诊、售卖假药等违法行为接连出现。随后,行业出现信任危机,市场对“云”医疗服务的质疑和讨伐声此起彼伏,尚未成型的行业生态逐渐混沌起来。
2016年下半年,“云”医疗服务进入寒冬期,多家平台被曝裁员、转型,资本也迅速冷却。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曾表示,这一场资本热潮给行业制造了大量泡沫。
随后,政府相关监管政策陆续落地,严格的监管力度使“云”医疗服务行业走上大浪淘沙之旅。
重新洗牌后,包括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寻医问药、平安好医生等多家行业“独角兽”诞生,行业头部企业逐渐显现。
2018年以来,国家政策持续加码,相继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云”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商业模式日渐成型。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支持“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奇怪的是,虽然“云”医疗服务行业已耕耘多年,但普及率并不高。相关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8年的八年时间里,其渗透率只提高了0.33%。此外,互联网医疗在互联网人群中的渗透率大概在3%,与其他服务相比渗透率较低。
“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受限于当前大众的就医习惯。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医疗服务的使用习惯仍有待培养。”春雨医生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名牌》记者说。
而平安好医生相关负责人徐颖则认为,这是由于政府希望在医疗领域实施严格的“强监管”政策,即让移动互联网有序改造这个行业,而非像出行、电子商务那样在短时间内完成进化。不过,目前“云”医疗服务行业已经逐渐从试水探索期过渡到规范发展期,这期间最大的推动力来自于中国政府施行医疗改革的决心。可以看到,政策以加速状态给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中国“云”医疗服务领域的瓶颈正被逐步打开。
备受瞩目
此次疫情无疑让默默耕耘多年的“云”医疗服务品牌崭露锋芒,大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态势。
疫情中,医疗服务平台“宅家便可看病”的优势得以充分显现。面对外出就医可能感染的风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线上问诊。国家卫健委相关信息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第三方“云” 医疗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比同期增长了20 多倍,处方量增长近 10 倍。
快速增长的数字说明“云”医疗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网经社不完全统计,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丁香医生、阿里健康等众多平台于疫情期间均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义诊活动。
春雨医生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名牌》记者,公司在义诊服务上线之初就有清晰定位,即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患病者提供及时、免费和对症的服务。从设计方案、构想服务模式到上线,春雨医生用了不足一天的时间。自义诊服务活动启动以来,春雨医生将精力、人力、物力全部投入到这场全民抗疫的“第二战场”。上线当天,公司紧急调集了呼吸内科、感染科和心理科等科室的多名医生进行服务。义诊服务开启第一天就有数千名医生自愿参与,服务用户超过10 万人次。
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与百度、企业微信、拼多多、美团点评、快手、微博、墨迹天气、知乎、喜马拉雅、高铁管家等超过30家行业龙头企业对接, 推出24 小时在线问诊服务,提供即时更新的疫情动态及医学科普内容,合力铸造“云”端防疫第一线。
腾讯联合微医、好大夫在线、企鹅杏仁、医联、丁香医生五大“云”医疗服务平台共同招募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持证医生,通过微信为用户提供快速响应的图文在线咨询服务。
阿里健康联合支付宝在除夕夜紧急上线针对湖北地区居民的义诊服务, 以缓解湖北地区医疗资源紧张的压力。人们只要打开支付宝,搜索“问专家”, 即可就一些日常疾病进行咨询,并会免费得到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医生提供的专业意见。
疫情期间,“云”医疗服务行业还迎来多重政策红利。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在2 月4 日和2 月7 日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3 月初,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 ”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 ”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通过本次疫情,“云”医疗服务平台从幕后走到台前,其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备受瞩目。这些平台的使用降低了人们交叉感染的几率,同时打破了地域限制,以“远水”解“近渴”,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有效缓解了线下医院的就诊压力,满足了防疫工作的紧迫需求。
春雨医生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疫情中,“云”医疗服务平台发挥自身远程问诊优势,开展大规模线上咨询服务,不仅获得了主管部门的政策认可和积极倡导,也让更多的用户通过在线问诊开始接触“云”医疗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云”医疗服务平台用户的整体规模和渗透率,也将进一步助推“云”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
任重道远
“云”医疗服务行业真的迎来“春天”了吗?
“疫情会不会是‘云’医疗行业的转折点,这很难说。”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表示。
此次疫情为“云”医疗服务平台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但流量激增主要是源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咨询, 这是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业内部分专家指出, 疫情终将结束,各“云”医疗服务平台的流量也会随之消失,该行业终将回归平静;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云”医疗服务平台兴起的这股趋势不会因为疫情结束而结束。
春雨医生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名牌》表示,用户是否能够留存,这不是现阶段“云”医疗服务平台考虑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从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用户知晓和了解了在线问诊, 但从长远看,决定用户是否使用“云” 医疗服务平台的因素还在于其服务的时效性、完整度和体验感。所以,相关企业在积极为用户提供医生在线义诊,客观地向用户推广相关服务的同时,还应沿着既有的发展规划去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
用户体验直接决定品牌忠诚度。“云”医疗服务平台在打造品牌时,不应只在宣传上做文章,需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先导”,不断打磨自身产品和服务,努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谈及线上问诊的体验如何,目前居住在上海的马女士告诉记者:“我觉得在线问诊比较便捷,不用排队,很快能够得到答复。但在问诊平台上, 我只能根据自己对症状的描述进行询问,没有进行检测,因此答案不一定准确,有可能误诊,不如到医院让医生检查更靠谱。所以我认为小毛病可以在线上问诊,如果很不舒服还是去医院比较好。”马女士说。
提供“轻问诊”是“云”医疗服务平台的特点,也是其核心。它虽然能够利用互联网,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供给用户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信息,但只能解决一些小病、常见病,无法真正取代线下患者与医生的面对面问诊。因此,在一些用户眼中,“轻问诊”无异于隔靴搔痒,不能解决痛点问题。
另外,“云”医疗服务平台还存在医生资质和水平良莠不齐、优质医生资源紧缺的问题。很多知名医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入驻“云”医疗服务平台。此外,寻医问诊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事,因此很多人宁愿抢号、排队,也要去正规医院寻找名医看病。
“云”医疗服务平台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春雨医生启用“一题多问”服务,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自己的身体状况从不同的医生那里得到建议。通过这种实时同题问答的方式,用户获得的解答准确率和满意度都会有所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误诊风险。
“相比互联网在其他行业摧枯拉朽般的态势,它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可以看到,医疗机构自身还处于从信息化到互联网化转型的阶段,‘云’医疗服务平台还处于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对接的阶段,二者的融合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智能治疗、健康大数据、临床信息化、数据隐私和用户安全等技术与政策法规协同进步,才有可能实现进一步提升。”春雨医生相关负责人说。
由此可见,这次疫情只是给“云” 医疗服务行业打开了通向“春天”的大门,其探索之路仍然漫长。(孙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