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鼎盛与危机:清朝宫廷二百年间政治权利斗争」

1、满清十三朝,争权多少事

在中国的历史上,宫廷间的政变举不胜举。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政变的核心就是权之争。尤其是皇位的争夺,那更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

纵观历史,为了皇位,上演了多少父子相残、兄弟阋墙、臣子弑君的悲剧。

西汉的"七国之乱",让六位藩王卷入了这场斗争;

西晋的"八王之乱",前后历时16年之久,并间接引起后世将近300年的动乱;

哪怕是"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弑弟,攫取了皇位。

翻阅史书,在历代历次政变中,手足相残,杀害兄弟最多的一个皇帝,是南汉中帝刘晟。他一共有18位兄弟,除去早夭及战死的三位兄弟,他居然残忍地其余的15位兄弟全部杀死!

中国古代宫廷争斗的残酷性可见一斑。

权利,就像是一杯鸩酒,让大家都成为了失控的野马,什么卑鄙残忍的手段都能使得出。

清朝作为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很多史料保存得比较完整,对于清朝宫廷权利的明争暗斗通过各方面资料的验证能够了解得相对比较清楚。

从满清入关开始,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兄弟舒尔哈齐之间就一直不睦,揭开了清朝宫闱之内骨肉相残的序幕。

之后的"豪格夺位"、"九子夺嫡"、"辛酉政变"、"垂帘听政"等一系列宫廷政变事件,将清朝的宫闱夺权大戏推向了高潮,最终也将清王朝推向了深渊。

之前有很多书籍和影视作品,对于清朝宫廷戏有着各种各样的演绎,但是很多地方都是野史和戏说的成分居多,有些说法与史实也不符。

金性尧的《清宫玄机录》是一本关于清宫历史的书,围绕着清朝的宫廷政变,权利争夺,将各种父子结怨、兄弟狠斗的事情,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清代宫廷争斗的残酷,加上异族的神秘色彩,给清朝的历史平添了几分诡异的味道。

讲述的形式虽然是故事,但也兼具着掌故的意味,对于野史杂谈之类的不实之谈,有些摒除在外,有些加以考证,条分缕析,非常严谨,但不枯燥,是一本了解真正清朝历史的不错入门书。

2、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金性尧之文章

《清宫玄机录》的作者是金性尧,这个名字可能大家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如果提起《唐诗三百首新注》可能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了。这是金性尧在退休后编辑出版的图书,发行量创下了古籍图书的新高。同时选注的还有《宋词三百首》和《明诗三百首》。

其实金性尧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似乎更有名气一些,那就是文载道。

在大上海孤岛时期,文载道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散文家,是《鲁迅风》《萧萧》等杂志的主编,血气方刚,文风犀利,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

在美国人耿德华的《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中,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文载道的文学成就。现代文学经典读本《现代文学三十年》中,也提到了金性尧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在解放后,金性尧一心做起了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编辑,参加了《中国文学发展史》《辞海》《二十四史》等编辑工作。

在金老晚年的时候,年近八十开始写作文史类的文章,他先后出版了《炉边诗话》《土中录》《清代笔祸录》《闭关录》等多部历史文学作品,影响力甚广。

金性尧古典文学的功底非常深厚,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在他的文章中体现得极为明显。早年他的文章受鲁迅和周作人的影响极深,他自己曾经说过:

"寒斋所收当代文人的著述中,以周氏兄弟为最多,……对二公的文字或文集凡有所得,却无不读到一遍以上,而且愈读愈觉隽永可喜,盖鄙人一生受影响最深者也惟有此耳"

另外金性尧的文史类作品非常注重消闲性和趣味性。

他的作品主要受众是普通的老百姓,他觉得,只要把他的书当作闲书来看,能让人们在劳碌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同时还能有所收获,那就可以了。

也正是金老对自己文章的这种定位,让他的文史类作品读起来非常有特点。

首先,金老的文章篇幅相对比较短,结构很灵活,让人读起来不累。在这一点上颇有现在新媒体"碎片化阅读"的特点。睡觉之前拿来书,翻上一翻,很惬意。

其次,题材比较有趣。金老得选题往往趣味性比较强,人们相对来说比较熟悉,跟野史秘闻有些关联,但是如果你把他的文章当作野史来读的话,那你就错了。金老十分注重史料的考究,往往是言之有据,将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加以勘误,让读者能够学习到很多。

最后,语言平和且纯熟。读金老的文章,感觉十分的平和、通顺、流畅,颇有几分周作人的风格,这与早年新文化运动时期受他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能做到这种程度,没有极其娴熟的语言技巧是办不到的。

正如巴金所说的:"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这一点,金性尧做到了。

3、清朝皇权争夺的由来

清代自太祖努尔哈赤至末代皇帝溥仪,一共是十二个皇帝,但是在民间说法中,往往有着"清宫十三朝"之说。

这是因为清太宗皇帝有天聪、崇德两个年号。

清朝的"十三朝"是这样的:太祖天命,太宗天聪、崇德,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玄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溥仪宣统。

清人最早是游牧民族,大头领虽然也是多妻多子,但是尚没有形成立嫡亦或是立贤的传位制度,因此对于权位之争还不那么白热化。

等满族人入关后,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再加上皇子众多,逐渐的开始有了储君之争,皇位之争,宫廷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

在清朝的历史上,宫廷政变夺权总的来说有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康熙晚年至雍正初期。

康熙朝末年,为了储位之争,骨肉相残,所受牵连之人众多,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

在康熙朝时期虽然没有发生兄弟相残的事件,但是在雍正即位后,其惨烈程度也是让人咂舌。参与"九子夺嫡"的九位阿哥中,除了老十三,其他七位阿哥的下场都比较凄惨,身为皇家的子孙,即使不想参与夺嫡之争,有时候都是身不由己。

雍正即位后,以铁腕手段大事整顿,雷厉风行,言出令随,将之前的很多积弊都加以清除。

另外,也是看到清朝入关前的立储风俗与汉文化嫡长子制度的冲突与矛盾,为了避免后世在发生类似的状况,创造出了秘密立储制度,很大程度上将皇位的争夺消除在萌芽中。

之后的乾隆、嘉庆皇帝能够顺利的在和平状态完成权力交接,与雍正的这一深谋远虑是分不开的。

第二个高潮是孝钦通过政变,攫取政权长达数十年。

咸丰皇帝逝世后,孝钦通过垂帘听政而得到权力,促成了辛酉政变。后来又有戊戌政变,在晚清这个政治舞台上,孝钦皇后成为了绝对的主角。

但是在戊戌之后,大清国的国运衰败已经成不可逆之势,外强的入侵,内部民间的暴乱,皇权的飘摇,让整个大清国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任谁也再没有发动政变的能力了。

清朝宫廷内的政治斗争也从此走向了消亡。

4、快乐皇帝的不快乐家事: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

康熙帝8岁登基,69岁驾崩,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个皇帝。

他的登基过程比较顺利,当时顺治帝意外早亡,皇子数量较少,而且没有形成党团,因此在孝庄的钦点下,在顾命大臣的扶持下,得以登上大宝。

但是在康熙帝晚年的时候,康熙帝的皇子众多,对储位之争日趋白热化。

九子夺嫡最早是从康熙朝太子允礽的两立两废开始的。

胤礽生母是孝诚皇后赫舍里氏,由于皇长子并非嫡出,因此太子的位子便落在允礽身上。册立太子,也是跟汉人示好的一种表现,来拉拢更多汉人对清朝的拥护。

在诏书中说到:"自古帝王继天立极, 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

允礽册立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那时一方面康熙对孝诚仁皇后感情很深,另外一方面允礽是康熙一手栽培长大的,情感极深。

但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父子之间出现了裂痕。康熙患病于塞上,召太子至行宫,但是太子看到父亲的病情,"毫无忠君爱父之心。"这使得康熙大为不满。

后来废太子的时候,康熙说"朕包容二十年矣"就是以"侍疾无忧色"这一事件为开端的。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终于忍无可忍,将太子废黜,"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联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见《清史稿》)"

后来为了消除皇子之间的倾轧纷争,也是父子之间的不忍,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将太子允礽复立。

后来发现允礽还在结纳亲信,甚至说"古今中外,岂有四十年太子乎"这样的怨言。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将太子允礽再次废黜,再未起用。

在"九子夺嫡"的前期,太子被废,太子党荡然无存,大阿哥、八阿哥因为行为不够检点失去了圣心,转而支持十四阿哥,成为一个集团。

而与他们对立的,则是四阿哥与十三阿哥集团。

康熙已经看到这一问题,他告诫道:"诸阿哥(皇子)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圣祖实录》"。语气十分的严厉,这让几位阿哥在明面上都不敢有什么大的动作。

但是在皇权高于一切的年代里,谁不想成为至高无上的那个人呢?

表面上一切如常,在背地里却是暗流涌动,这些都逃不开康熙的眼睛,狠狠对对他们进行了敲打。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在去世之前,并没有说到皇位的问题,直到康熙帝闭眼之后,由隆科多宣布,由四阿哥继承帝位。

这里还有一个民间关于四阿哥与十四阿哥之间的公案,说是隆科多擅改遗诏,将本该"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了"传位于四阿哥"。

金性尧认为这绝对不可能的。

盖因为,清代人对这类重大事件的国书必须使用满文,不可能修改。另外就算是用汉文来书写遗诏,古今汉语的行文格式以及繁简字体的差异,也注定了篡改遗诏这件事情不过是一个民间的野史传说罢了。

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九子夺嫡,雍正帝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就在雍正元年,写有下一位皇帝名字的盒子,就被放在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这也宣告了清朝宫廷内第一个夺权高潮的结束。

5、两次政变,两次垂帘:慈禧把持权利数十年

满清王朝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繁荣昌盛之后,终于迎来了衰败的局势。内忧外困的形势之下,满清贵族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崭露头角,她就是慈禧太后。

她的一生,发动了两次宫廷政变,也就是辛酉政变(1861年)和戊戌政变(1898年),将清朝的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咸丰帝在热河病亡后,政治的重心形成了鼎立之势,也就是热河的两宫、辅政八大臣,与北京的恭亲王。

西太后慈禧内结慈安,外联恭亲王,合名分与势力于一身,发动政变夺取了辅政八大臣的权力,改变了咸丰帝生前所预想的政治平衡的格局,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慈禧的智慧与才干,在辛酉政变开始显现出来。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让全国有识之士震惊,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变法之道。

1898年,在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三个月后,慈禧发动了宫廷政变,将光绪帝幽禁起来,自己重新摄政。

通过变法,慈禧铲除了维新派为代表的激进势力,掌握了兵权,控制了光绪帝,将晚清的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与亲信的手中,从此之后妥协派在清朝廷内部占了上风,也决定了晚清最后几十年的命运。

对于慈禧的垂帘听政,历史上自然有各种解读,且不赘言。金性尧老先生在《垂帘与女权》这篇文章中提出来关于听证制度与女权思想的一些理解倒是颇为有趣。

老王死了,新君年幼,由太后督导听政,审阅重要文件,在现代看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是,但是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就引起这么大的争论呢?

太后听证要在座位前垂列八扇黄色莎屏,为什么皇帝临朝不用垂帘,本身这就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

问题不在于是否垂帘,而是在于由什么人垂帘。慈禧的辛酉之变,固然有权力上的争夺,也有性别上的冲突。

戊戌政变后,慈禧彻彻底底地把朝廷的权力握在手中,对外对内的政策对晚清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内来说,政变后,慈禧大量捕杀维新派人士,中断了变法的步伐,预示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失败,保守派再次回到政治舞台上。

对外来说,慈禧为首的妥协派对外软弱妥协,在列强入侵时"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两次政变,两次垂帘,慈禧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夺权到掌权的过程,也将大清帝国彻底拖入了泥潭。

6、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权与世家的争斗

天子至尊,君临四海。

按道理来说已经不需要权力的争夺了,可是不行,还得防止文臣武将们侵犯他们的权力。

哪怕是很细小的权力也不行。

还得防止异己者损害执政者的尊严,因此清朝皇权与世家之间的争斗也是很激烈的。

清朝入关以后,为安置八旗官兵,在京畿之地大规模圈占土地,按等级分发给皇亲贵族和八旗子弟,由此形成了军功世家;

另外像是乌拉那拉氏、博尔济吉特氏、叶赫那拉氏等家族,都是皇帝的世代姻亲,形成了后族;

还有通过科举考试形成的科举世家。

这些世家与清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关系。

本来世家应该成为大清朝统治的左膀右臂,但是对于皇权的重视,中央集权的强化让这种皇族与世家共生的关系被破坏了。

康熙登基之初清除鳌拜,嘉庆即位之时清抄和珅,都是对于世家的一种限制与打击。

他们都是老牌的贵族集团,如果不加以限制,如果不铲除,那么新登基的新君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形式的政变,只不过是由皇帝来发动而已。

在清朝的中央集权达到巅峰的时候,除了大兴科举,打破贵族垄断之外,还设立了军机处,限制文官的权利,打击世家大族。

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独立与朝堂,直接属于皇帝管辖,从此以后大清朝的皇亲贵族不再参与朝堂政治,大清帝国成了皇帝与亲信共治天下。

雍正帝对于文官的权利限制的也是非常多,并且严禁结党营私,以党争的罪名处置了许多官员,在朝堂营造了一种唯唯诺诺的气氛。

清朝对于地方世家的限制主要是通过文字狱,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明史》案《南山集》案,几乎将江南世族给折腾了个遍。

仅仅康熙一朝,文字狱有130余起,超过了历史其他时期的总和。

有人总结得好,"当世家与皇权相互支持时,往往形成可以创造王朝的力量;当两者相互攻杀时,往往意味着改朝换代的乱世来临。"

7、《清宫玄机录》的启示

纵观中国封建时代历史,宫廷内部权利的争斗一直没有断绝过。

清朝因为距离我们最近,那段屈辱的历史最难忘记,也因此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记。

在晚清时期,正是世界上大变革的年代,正是从封建社会转型的最好时机,可是我们的清政府在做什么呢?忙着政权夺利,忙着满足自己的私欲。

让人扼腕叹息。

随着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彻底地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任人宰割。

再回头看所谓的"康乾盛世",真是极大的讽刺。

庆幸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庆幸我们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