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刚上热搜就被压下的新闻「5.8亿也上不了热搜」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最近,有一部小说被官方点名批评了。


呐,就是网络小说《风情不摇晃》。



该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为给缉毒警察男友报仇,自发当卧底。


随后与毒枭相爱的故事。


在小说中,存在严重的美化、洗白毒贩的嫌疑。



对此,有不少人为其喊冤洗白,声称这只是本小说,过于上纲上线。


可实际上,这种形式才更让人警惕。


现如今,有太多东西都被赋予了爱情的名义,从而进行美化。


随后,在不知不觉中拉低人的警戒线,让人接受。


诚然,香玉也认为,应当给予文艺作品最大的创作自由度,不应该过分干涉。


但是不是应该有一条创作的底线,不应该逾越。


这是值得探讨的,香玉今天就来聊一聊。



事实上,像这样类似的小说还有很多。


有的小说,被拐女子爱上人贩子,女主爱上校园霸凌者的故事。


还有女主与毒贩坠入爱河,和法西斯爱恨缠绵。


又或是,主角爱上侵华日军,爱上南京大屠杀主战犯的故事。



这些书的主角,都是穷凶极恶之徒。


从虚构小说的创作自由来说,用恶人作为主角,不是不行。


女主爱上恶人,也不是不行。


但如果以主角光环,再辅以爱情的名义,对其各种美化,就非常地不妥。



要知道,这样的叙述下,有很多人会被洗脑。


开始认为主角也是有苦衷,不得已,是有苦难言的小可怜。


莫名其妙就选择了心疼和饶恕了他们。



到最后,居然有太多人开始用爱情当作借口,逃避三观立场的问题。


单单拿《风情不摇晃》来说。


在微博就专门有设置大毒枭男主荆复洲的超话。


点开一看,其中全是赞美毒枭的话语,说他太好,太完美无缺。



还有的人专门建群,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认为毒枭深情,爱毒枭无罪,这只是个人爱好。



更有甚者,还开始攻击缉毒警察,说他们该死。



就连网友的愤怒,在她们看来,也不过只是自我感动罢了。



更夸张的是,就连小说作者也深陷其中,不能自已。


还特地发文称:「希望每个女孩子都活成酷酷的毒品。」



一时间,让人三观尽毁。


要知道,为了禁毒,缉毒警察的每次都是以命相搏。


有的警察胸口被划了十几厘米的刀疤。



有的警察被毒贩用子弹打穿腹部,中枪倒地。



还有很多缉毒警察则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风情不摇晃》小说曝光后,曾有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属发文。


对方声称,当年舅舅为抓捕毒贩,被拖拽二十几米。


整条小巷里全是他的血。


如今十几年过去,直到现在,母亲都不敢去小巷附近。


因此,那场回忆太痛苦了。



因此,毒品是每个人坚守的底线。


而缉毒警察的付出,我们不敢忘,更不能忘!


而隔壁的网飞拍了三季《毒枭》,每一季都是以毒枭作为主角,且每一季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


为什么同样用毒枭做主角,网飞不但不被骂,还口碑爆棚?


很简单,它并没有美化毒枭。


相反看到了毒枭的残暴,以及缉毒警察的艰难。



除此之外,类似的方式还有不少。


例如,用爱情美化暴力。


在无数次家暴中,施暴者总会将自己一切的行为归咎于太爱对方。


是对方的举止行为,才导致自己失控。



在这种话术下,有不少受害者被洗脑控制。


渐渐接受施暴者的理由,开始往自己身上找寻原因。


她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守规矩,才让那么爱自己的人暴怒。


甚至,在旁人劝其离开时。


有的受害者还会反驳说:「他打我,是因为爱我。」



还有的受害者会用爱情美化性侵。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人人都知道它来源于真实故事。


作者林奕含曾说,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子爱上诱奸犯的故事。



书中的房思琪,明明遭遇了性侵,却一直催眠自己。


她将自己的遭遇说成是老师对自己的一种爱。


仿佛只有用爱的借口,才能遮掩自己被诱奸的悲惨真相。



可也正是在这种自我欺骗下,房思琪一直摆脱不了李国华的掌控。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甚至毕业后,一直被其所困。


直到书的最后,罪魁祸首李国华也没受到任何惩罚。


反倒是房思琪,在一次次自我洗脑中精神逐渐出现问题。


同样的,还有电影《信笺故事》的女主人公詹妮弗。


年仅13岁的她,被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诱奸了。


而幼小的詹妮弗一直被男人洗脑,让她坚定的以为两人是彼此相爱的。


此外,男人还极为无耻地认为,两人是在建立一种超越普通夫妻的神圣关系。



为此,被洗脑的詹妮弗,一直将这场性侵理解成是自己甜甜的初恋。



即便几十年过后,四十岁的她再次翻看当年写下的日记。


詹妮弗依旧坚持认为,曾经的两人是恋爱关系。


只不过,这时的她,不是不懂。


而是想要用「爱」来消解掉这段被诱奸的痛苦。



其实,《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信笺故事》都是很好的作品。


它们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人们很可能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美化犯罪,或者合理化犯罪。


这一点,我们应当警惕。



《风情不摇晃》被官方点名批评后。


有人不解地询问:「难道文学作品的好坏标准在于三观吗?」


实际上不然。


我们并不能用三观去指责一切文学作品。


毕竟,这种限制也一定程度上消解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


但同样的,我们身为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应该明确什么可以碰,什么不能碰。


例如,用爱情美化毒枭、美化战争侵略行为的作品,让人无法接受。



要知道,有很多人可能受此影响,导致自己的认知边界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更何况,现如今言情小说很大一部分受众是未成年人。


他们的三观尚且还不完整。


当小说作品中将毒枭设为男主,并加以凄惨身世和伟大爱情时。


不由得就会让不少未成年人对其改观,放下界限。


从而开始喜欢、心疼起毒枭。


再加上,未成年人对毒品了解甚少,不懂得缉毒警察的艰辛。


为此,太容易被洗脑被利用。



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少人心中将毒枭与恶的认知边界变得模糊。


甚至,还有人真的以为现实中的毒枭真的如小说中写的一般。


为此,才会有那么多人去向往缅甸北部。



同样的,当暴力、性侵与爱画上等号时。


仿佛一切的邪恶与伤害都在被消解。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底线被无限拉低,对于恶的认知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若是长此以往下去,这个世界又会变成怎样?


终有一日,毒枭会不会也变成我们偶像剧中的主角?


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些,我们都不敢想象。


但也正因此,这更警惕我们,有些红线不能碰,有些底线必须守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