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写的太好了「写那儿真是一个好地方」

读道书单·第019期 作者:瘦竹


13年前(2007年)的4月11日,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纽约曼哈顿逝世。

2005年,他出版了最后一部作品:短篇集《没有国家的人》。书中有一首诗《安魂歌》,诗的最后一段写道:“当最后的生命终结在我们手中,这将是多么地富有诗意。”

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年-2007年4月11日),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在灾难、荒诞、绝望面前发出笑声,引领一代人穿越了20世纪下半叶被战争与贪婪搅乱的美国社会生活,《纽约时报》称他为“反文化小说家”。代表作有《猫的摇篮》《五号屠场》《冠军早餐》《囚鸟》等。他曾幽默地说:“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有几斤几两,我写得这么好,真是冒犯大家了。”


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中,冯内古特说:

“我没法跟我的文学前辈们一起玩游戏,因为我未曾系统地研究过他们,我在康奈尔大学学的是化学,后来又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人类学,天哪,我对威廉·布莱克着迷时已经三十五岁,四十岁才读《包法利夫人》,四十五岁才听说塞利纳,因为走运,我刚好在该读《天使,望故乡》时读到了这部书。”

这是冯内古特自谦的一种说法,由此,作者也许会猜测,冯内古特不会是像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那样玩文本的作家,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作为一个小说家的价值。

轻易得出的结论很容易过于武断,读过《五号屠场》的读者知道,他的这部小说文本就很特别。

在《五号屠场》中,主人公比利因为一次飞机失事具备了一种特异功能,他可以任意穿越到二战战场、特拉法马多星球和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以至有人评论,冯内古特一生都对时间很着迷,熟悉博尔赫斯的人知道,这明明是对博尔赫斯的评价。


《五号屠场》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著

虞建华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年7月

冯内古特因《五号屠场》而大红大紫并且发了财(冯内古特声称他从德累斯顿大轰炸每位死者身上赚了3美元),之后未免会写出一些烂书(或不被市场接受的书),那些攻击他的人攻击的,也正是他未受过严格的文学训练。

虽然有没有受过严格的文学训练与是否能写出好作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一个人的阅读经历和受教育经历对他的创作会有深远的影响,这个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冯内古特没有受过严格的文学训练和他的理科背景是他创作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青年时代的冯古内特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冯内古特为了养家糊口就开始了小说创作,并发表在通俗杂志上。冯内古特说,他的小说创作深受其母亲的影响:

“她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但她没有低俗杂志所要求的粗俗的天才,幸运的是,我不缺粗俗,所以,我长大以后,能够让她梦想成真。”

冯内古特去世以后,著名作家戴夫·艾格斯等三人合力将冯内古特的短篇小说结集出版,《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是国内首次将冯内古特的短篇小说完整结集,包括98篇短篇故事,横跨冯内古特1941至2007年间66年的创作,其中超过1/3作品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


《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著

唐建清、王宇光、小二 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9年4月


奇怪的是《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并未按冯内古特创作的时间顺序排序,而是人为地按其主题将全书分为战争、女性、科学、浪漫、工作伦理与名望、财富、品行、乐队指挥、未来八个部分,要不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感知到冯内古特的创作脉络以及成长轨迹。

冯内古特自画像。据说他留下的最后一个玩笑是要把布朗和威廉森烟草公司告上法庭,因为该公司在烟盒上承诺“吸烟会导致死亡”,而冯内古特活到了84岁,所以该公司涉嫌欺诈消费者。


其实,我想冯内古特在作创作小说时,心里根本就没有想着这些标签,他只想表达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特定情境下所面临的困境及其表现。

在这部98篇100万字的巨著中,读者处处可以看到冯内古特的人文关怀,虽然他的人怀关怀与心灵鸡汤式的关怀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而他的奇思妙想在“科学”和“未来”部分表现最为突出。

在《国王的人马》(“战争”部分)里,美军上校凯里及妻儿、部下十余人成了某个共产主义国家的俘虏,对方的小头里皮里为了证明自己比美国人聪明,要和上校玩儿一个残酷游戏——下一盘特别的棋,只不过皮里的棋子是真的棋子,而上校的棋子上他的妻儿和手下,上校的棋子每被皮里吃掉一个,被吃掉的棋子就会被拉出去枪毙,上校必须在先牺牲谁、怎么做才能把牺牲降到最低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一边与自己的所学相背离,另一边又被严肃文学的圈子排挤,冯内古特早期在文学界的处境与他的民族身份造成的处境相似——德裔美国人。两次世界大战,让他游离于两个国家之间,且常常受到无端的牵连。


在“战争”的其他各篇中,也处处透露出小说中人物的这种无助感和荒谬感:

一个孤儿院的男孩错把一个美国大兵当成了爸爸(《流离失所的人》);

美俄两国的两位宇航员在太空中同归于尽,只剩下两位父亲互诉衷肠(《截人导弹》);

一个二战归来的士兵向以微不足道的价格一个典当行老板出售一块怀表,这只怀表的背后是两条人命,而直到最后当铺老板才知道,这块怀表是希特勒赠予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礼物,价值连城(《纪念品》);

一个2037年的世界军娃娃兵穿越到了1918年的一战战场,怕得要死,却糊里糊涂地成了一个杀死几个德国鬼子的英雄(《大日子》);

在二战战场,几位被俘的美军士兵饥肠辘辘,只能在对美食的幻想中艰难度日寻求安慰(《先大棒后黄油》);

在二战战场,大部分被俘美国士兵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而一个叫路易斯的士兵却在俘虏营里能活得像个王子(《想开点》);

几位饥肠辘辘的美军士兵杀死了一只兔子充饥,却看到了兔子的主人——一个小男孩绝望和伤心的哭泣(《战利品》)……

冯内古特这些悲伤绝望而又略显荒谬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他想告诉我们的是,每个人都只是棋盘上一颗小小的棋子,他们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却为一种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他们活着是建立在一些人死去的基础之上,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战场上如此,即使在和平年代也是如此。

冯内古特说,他不擅长描写女性,但在《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里,关于“女性”的小说甚至都可以独立成章。


或许冯内古特的这些故事,除了背景特别都显得有些“老套”。

关于“老套”,冯内古特这样说:“我向你保证,现代的故事框架或毫无情节的作品都不会让读者到得真正的满足,除非老套的故事情节在某个地方被走私进来,我不是夸奖这些情节准确地反映了生活,但它们是吸引读者阅读的方法。”

冯内古特说的是事实,他想取悦读者迎合市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熟悉冯内古特的读者知道,他自二战归来之后,首要的任务是养家糊口,而不是小说文本的创新。

我相信,他绝对知道,读者也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他一定知道对于那些并不寻求情节的读者,会觉得他的这种创作观颇为“低级”,他也一定知道新小说派大师、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对此一定会不以为然,而毒舌纳博科夫还不定会说出什么难听的话。

冯内古特常被视为底层边缘作家,抛开他的作家身份不说,他其实就是美国芸芸众生的一个,他需要先养家糊口,所以普通的美国芸芸众生常常是他小说里的主角。


冯内古特虽然深知“老套”的好处,但他也完全有能力写出不“老套”的小说。“战争”部分的《回首大决战》和《石化了的蚂蚁》非但不“老套”,而且处处显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大家所称的“黑色幽默”。

在《回首大决战》中,一位物理学家、科学狂人塔贝尔博士痴迷于研究魔鬼的存在,在让他的东家破产之后,被魔鬼附身却无怨无悔。

塔尔贝博士在他征服魔鬼前几个小时写道:“如果今天晚上我能成功,那么魔鬼就不在肆虐人间,我别无所求。现在,如果人们能在地球上扫除虚荣、无知和贫困,人类从此说能永远幸福地生活。”

任何一个受过中学教育的人都会觉得塔尔贝博士是个疯子,都会觉得这个故事荒唐可笑,但正因为此,这些故事才显得那么好玩。

在《石化了的蚂蚁》中,两位蚁学家无意中发现蚂蚁也曾经拥有过高度发达的文明,它们曾经发明了小提琴、书籍、房子、轮子,它们也曾经拥有过绘画、音乐、文学,但不幸的是,最终野蛮战胜了文明,它们最终沦落为今天看到的样子。

喜欢从小说里寻找春秋大义的人也许会认为《石化了的蚂蚁》充分了寓意,但我认为冯内古特只是为了把小说写得好玩儿、好看。

细心的读者可以从《回首大决战》看出理科教育背景对冯内古特创作的影响,从《石化了的蚂蚁》看出人类学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这些影响读者在《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其他部分的部分篇章里也都可以看到。

中年时期的冯内古特经常陷入写作困境,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试着写,但路子不对,写出来的全是垃圾。”


受篇幅所限,我无法复述《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其他各个部分——女性、科学、浪漫、工作伦理与名望、财富、品行、乐队指挥、未来每一篇都讲了什么,正如我上面所说,无论是现实背景还是小说人物的身份,都只是冯内古特小说的特定环境,他想做的、想告诉读者的只是在这些特定环境里,小说中的人物会面对什么,会有怎样的冲突,与这些环境相比,“战争”也并不特别,只是更为极端而已。

我们来看看这部全集中我特别喜欢的几篇:

一个中年寡妇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一个贞妇的形象,在与远方的一个男人的通信中扮演了一个天使的形象,长久的鸿雁传情使她爱上了这个男人,她被狂热的爱所驱使去看这个男人,最终得知,这个男人不久前刚刚去世。如果不是冯内古特最后的神来之笔,你会以为这篇小说是一个很“读者”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画家,妻子死于一次车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救起了一个溺水者,从此对死后的世界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采访了几个死而复生者,要他们向他复述频死体验,但这根本无法满足他的好奇心,他不惜以身试死。这篇小说也安排了一个让读者颇感意外的结局。

两位画家,画家杜林·斯特德曼画作平庸却因为颇能迎合市场而过得衣食无忧,画家约翰·拉扎罗是个类似于梵高那样的天才同样也有着梵高同样的不幸,两位画家的妻子都对自己丈夫的才华自信满满,都认为自己的丈夫是达·芬奇那样的奇才,自己丈夫画出的画作,另外一位丈夫一辈子也画不出,两位丈夫在妻子的胁迫下,不得不去创作一副对方风格的画作……

在遥远的未来,地球人口已经膨胀到地球无法忍受的程度,世界政府不得不双管齐下,一方面鼓励人们伦理自杀,一方面强制控制人口生育(强制服药,使人失去性愉悦),一位不服从管制的人(无机头)认为这违背了人类的天性,潜伏到伦理自杀店,劫持了一个女招待员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她重新拥有了性愉悦。

以上分别是《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里我最喜欢的四篇小说:《短蜡烛灭了》(“女性”)、《在Timid与Timbuktu之间》(“科学”)、《骗子》(“工作伦理与名望、财富”)、《欢迎来到猴子馆》(“未来”),它们的结局都绝对会让读者感到意外,想象天马行空,文字如行云,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如此地荒谬、夸张甚至可笑,但读者时时能感到冯内古特是带着深深的悲悯在描写这一切。

冯内古特晚年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未来的忧郁,但他只是一个小说家,而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但并不能给人类社会提供救世良方。


纵观《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小说中人物的角色可谓千姿百态,有战俘、航天员、科学家、战争中的儿童、女演员、推销员、男女职员、失意的恋人、报童、乐队指挥、画家、孤独的老人、设计师等等等等;

反映的冲突也几乎涵盖现实生活中可能的所有的冲突,父与子、男与女、上级与下级、穷人与富人、真诚与虚伪、生与死、爱与恨、个体与整个人类、科学与伦理等等等等。

冯内古特就像一个勤奋的时代的记录者、描写者,他写下一个个小小的个体所面对的各种困境,却没有给我们提供答案,他对人类的未来表示深深的忧虑,也同样没有给我们提供答案,他写下的一切是他所在时代的美国的一切,也是同时代的人类的一切。

《冯内古特:最后的访谈》中《别笑》杂志对冯内古特的这样的评价,我个人觉得比较中肯:

“整个19世纪下半叶,马克·吐温给美国带来了惊喜和欢乐,而在20世纪下半叶,冯内古特做了同样的事情,两个人都是天生的作家、接地气的作家,更重要的是,两人都是辛辣的讽刺高手,敏捷地掷出无穷的黑色幽默和尖锐的妙语,不管人生和时代如何艰辛,两个人都成功笑到了最后,事情就是这样。”


《冯内古特:最后的访谈》【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著

李爽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7月


“事情就是这样”,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里无数次重复过这句话,无论人类的一个个体,还是整个人类,它就是这样,无法用好坏来评论,它就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而正这是冯内古特的小说想告诉我们的。


·

本期延伸阅读书单


1.《天使,望故乡》

([美]托马斯·沃尔夫,新星出版社,2013年1月)

2.《独抒己见》

([美]纳博科夫,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7月)

3.《为什么读经典》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译林出版社,2012年4月)

4.《美国讲稿》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译林出版社 ,2012年4月)

5.《埃科谈文学》

([意] 翁贝托·埃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9月)

6.《被背叛的遗嘱》

([捷克] 米兰·昆德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6月)

7.《最后的对话 Ⅰ、Ⅱ》

([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新星出版社 ,2018年8月)

8.《苏珊·桑塔格谈话录》

([美]苏珊·桑塔格 ,译林出版社,2015年6月)


-En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