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落后就要挨打”的史观,可以说给中华史观带上枷锁,百年不得解脱,这种扭曲认知杀伤力极大,带来一系列连锁,从各体系相继崩塌到汉语词典最后阵地失守,可以说满目疮痍,当然这也只是被西方百年来持续pua的一个小小缩影。
谈到史观,想起春秋的微言大义,它是中国特色的史学观,是对历史不但有其真实存在的记录,还在记录过程中带有道德的评判。而现代中国的史学观呢?之前看了吕思勉的一丢丢,工业化考究味道浓厚,历史是维新的证佐,大有西方现代史观之风,建立在达尔文主义基础上,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评判人类社会,唯力是视,唯利是图,其根本是无“理”可言,无“道”可言!把天理良心丢在一边,说近代中国挨打是“落后”的缘故,如果有“天理”的话,或者说还有“理性”的话,那么按这“理性”推而广之:贫穷就是该死。中国的那么多贫穷人口,都将失去了生存权。这与西方“理性”地提倡的“人权”,形成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那种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别的民族的文化殖民主义论调,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社会就是一种文化状态,有什么先进与落后之别?社会只有公平公正与否、和谐与否之别。而中国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评判历史的立足点,弘扬春秋大义精神,任何振兴中国文化的努力都是空头的,当前痛心的是文化界、学术界、教育界、影视界、出版界媚骨丛生,精致利己,被西方pua后,恨不得立马推己及人的祸害同胞,这种铺展而来的生态,毁灭性是巨大的。
春秋笔法”的实质,是“尚德不尚力”。既承认事功,而又提倡理想的道德。以“天理”来评判“势力”,使社会不至于沦为弱肉强食的境地。在你握有枪杆子具有实力时,我尊重你的实力,但并不曲从于你,为你唱赞歌;而要用“天理”“天道”来评判你。从而使社会人心“向善去恶”。这与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但不是社会所应该提倡的。以春秋笔法,既承认它们的存在,但又不作鼓励,甚至鼓励它的相反面:合作、对话、协商、共赢,这才是社会文化的正确导向。所以西方很难理解中国的外交辞令,纬度不同,不必妄自菲薄。
了解了“春秋大义”和“春秋笔法”,我们因此也发现,“文化”不仅是学者们案头研究的“化石”,而且也是社会改良的工具。作为舆论、习俗、历史、歌曲、影视、小说等文化,就是肩负着引导人们向善去恶之重任的工具,古之文化构建了一套,文以载道,戏以载道,食以载道,史以载道,体系,百姓日用而不知。可惜,自宫以后,重振起来真的任重道远,道阻且长,悲观点说,这种重振与否,决定了人类是否真的还有未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