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威廉,福克纳「威廉·福克纳」

作者:路快快



1950年,一位白发苍苍、留着小胡子的老人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台。这个其貌不扬的美国人发表了一段著名的讲话,将他的文学带到了大众面前。


美国当代作家菲力普·罗思认为,他是撑起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两根脊梁之一(另一位是索尔·贝娄)。


他是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图源Wiki


一座小镇

威廉·福克纳是一位高产的小说家,在43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拥有19本长篇小说以及120多篇短篇小说,他还曾创作过电影剧本。


图源Wiki


但他的故事的主场却很小,总是聚焦于一座美国的小镇。在他的笔下,这座小镇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县,一座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平静小镇。


在福克纳的小说中,这座小镇承载了众多家族的兴衰荣辱、那些小说人物悲苦波折的命运,以及他对人性无比深刻的洞察。


他在这个只有“邮票般大小”的舞台挥洒着自己的想象、见闻以及思考。甚至在临终之际,他还觉着自己尚未写出约克纳帕塔法县最后的故事。


福克纳小说中会出现的场景,1939年密西西比州小镇上打多米诺牌的男人 图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追溯福克纳的一生,不难发现,这座小镇并不是他的幻想产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样一座小镇,这便是福克纳的家乡——拉法耶迪镇。


福克纳对这里的环境太熟悉了,年轻的他高中没能毕业,整日无所事事,他不修边幅、衣衫褴褛,头发也是乱蓬蓬的,光着脚在拉法耶迪镇的广场上走来走去。


他用自己一双敏锐的眼睛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事情,然后再将这些故事、人,写进他的小说里。


图源Wiki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故事总是拥有极为细致的描写。约克纳帕塔法县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读者甚至可以通过他的描述,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幅完整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地图。


1930年,他出版了小说《我弥留之际》。故事开始于本德伦夫人的遗愿,她想要魂归故土,安葬在她的家乡杰弗生。


本德伦家的众人为了完成她的遗愿,拉着马车,拖着尸体,踏上了艰难万分的落叶归根之旅。通往杰弗生的大桥被洪水冲断,儿子卡尔的腿被轧断,抵押了全家的财产换取路费,另一个儿子达尔试图放火烧掉棺材结束旅程,却烧毁了别人家的仓房。


《我弥留之际》剧照,图源豆瓣


这是一段多么荒诞又多么现实的旅程。福克纳倾注了自己对于家乡这片热土的所有情感。


一种苦熬




福克纳非常善于描绘人类的苦难,在他的故事中,人物基本上没有幸福的生活,都是在苦难中前行。最后走向的是毁灭还是重生,不得而知。


1929年,他创作了他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自称“为它倾注了所有心血”,书名便来自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麦克白》中的一句话: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本书的主旨,面对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磨难,每个人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位于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康普生家族已然没落,长子自杀,次子是吝啬鬼,三子是个白痴,唯一人格健全的女儿,却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最后一路堕落。


每个人都是悲剧人物。长子身肩家族的荣耀,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妹妹的失贞让他岌岌可危的家族荣耀感轰然倒塌。次子吝啬又暴力,期望继承家产的他,最后却被侄女偷走了钱财。三子班吉是个白痴,家族里所有人都看不起他,最后他被哥哥阉割扔进了精神病院。


《喧哗与骚动》剧照,图源IMDb

福克纳将每个人故事浓缩于一天内,人物的思绪与想法交织在文中,又以声音、气味、时间等元素将其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个华丽家族的背后,一地凋零。


但福克纳写这样一群人,并不是为了展现他们有多么可悲,而是通过他们的悲剧,写出人类始终如一的崇高品德,诸如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


故事中唯一的正面人物黑人女佣迪尔西,在康普生家族混乱一团中,仍旧保持着爱与包容,坚持带着三儿子班吉去参加复活节的教堂礼拜。


《喧哗与骚动》剧照,图源IMDb


曾翻译过福克纳小说的著名翻译家李文俊曾概括福克纳此种思想为:苦熬。


苦是痛苦的苦,熬是煎熬的熬,正因为人能在痛苦中煎熬、挣扎,才能拥有战胜一切的勇气。


正如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人类不朽不是因为在万物中唯有他能永远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


一种精神


翻译家李文俊曾形容过福克纳的思想倾向:


“他是可以毫不迟疑地被归入到拥护宽容创新,主张人与人之间享有平等权利,赞成全人类相互理解与合作这样的一股人文主义大潮流中去的。”


主张平等、大爱与理解是福克纳小说中一以贯之的精神。虽然出身于南方,但福克纳对黑人却极为友好。他坚决反对黑奴制,甚至在他的小说中安排了多个智者一般的黑人形象。


在小说《八月之光》中,他以两条不同的故事线展现了他对于黑人的态度。


悲剧的故事线的主人公是一位白人与墨西哥黑人的私生子乔·克里斯默斯,尽管乔外表与白人毫无差别,仍因为一半的黑人血统遭受了无尽的歧视,最后因杀人罪丧生于白人的私刑之下。


福克纳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揭露在美国南方社会那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与仇恨。


另一个故事,则是以一位未婚先孕的女子莉娜·格鲁夫千里寻夫的故事展开。在这条故事线中,福克纳用轻柔、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坚强乐观的女性。

威廉·福克纳画作,图源Wiki


在情人抛弃、未婚先孕的状况下,她一步一步走向未知的城镇,却从未放弃生的希望。


莉娜·格鲁夫是福克纳创作生涯中的一缕亮光。她“从容自在地行进在路上的形象”,犹若“古瓮上的绘画”,“老在行进却没有移动”,那是一幅自古未变也不会变的“静态美”的图景,是福克纳所赞美的自然的美的人性。


一明一暗,一悲一喜,交织在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


在他的笔下,美国南方社会的种种弊端,现实又锐利。而对于黑人倾注的同情与关怀,也使得他的作品区别于其他的美国南方文学,更具有人类的大爱。


福克纳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开头说到:


“我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而是为了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


他做到了。


听一本好书 读一个世界

更多精彩有声书,尽在百听听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