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麦家推荐的书单「好看的外国文学小说」

麦家与母亲,2011年

1.A.S.拜厄特《巴别塔》

这是被世界权威文学评论刊物《巴黎评论》誉为“重新定义了英国小说高度”的一部小说,作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1936年出生于英国谢菲尔顿。她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攻读文学,一度也曾在伦敦大学教授文学。文学对她来说就像宗教一样笃定而漫长,一辈子守望,不离不倦,表达欲昌盛。文学也给了她莫大回报,她的作品不论数量还是重量,都叫人望尘莫及,得过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种国际文学奖。

《巴别塔》是她宏大的“成长四部曲”的第二部,仅仅这一部也有80万字,全书少说得有三百万字吧,可谓是煌煌巨作。这部作品和她大部分作品一样,聚焦于女性独立意志的觉醒和成长的困境。这也是人类成长的困境。不过,拜厄特的书常常让我们的阅读也陷入困境,她的人物和故事从来不会在单一的空间里,她喜欢对现代人进行“考古”和“立体”研究,文本壮阔而复杂,充塞着历史、宗教、政治、艺术等各种人文图景,阅读难度指数偏高。但你一年中总得读这样一本书,因为只有这种阅读才能让我们有所觉醒,这是我推荐它的理由。

2.本哈德·施林克《你的奥尔加》

这是我今年读的几十本外国文学中唯一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德国人施林克,1944年出生,也是即将“80”后的一位老人了。他是个法学专家,一直在从事法律工作,文学应该是他的“业余爱好”,却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一本书《快刀斩乱麻》就得了德语推理小说大奖“葛劳斯奖”;又因为一部书而一鸣惊人,成了德国第一个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作家:《朗读者》,改编成电影后获得了2009年的电影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

和《朗读者》一样,《你的奥尔加》貌似是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但骨子里是一部“政治小说”,暗藏着一种对德意志民族“温和的锋利”和“沉痛清算的决心”。奥尔加是一个平凡得近乎卑微的女子,不幸置身于一个被德国人视为伟大的时代里,爱上了一个甘愿为德国的伟大而自我毁灭的“英雄”。结果把她自己一生都毁了,爱情没有婚姻,儿子没有名分,老来没有安详,甚至只能怀着仇恨、绝望与恐怖了却自己。小说分三部分,第三部分是奥尔加给爱人赫伯特的信件,把我看哭了,一个女人孤苦的爱跃然纸上。奥尔加的爱情被一种虚无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吞没,最后只收获了无尽的思念和无助的反抗,乃至疯狂的清算,令人痛彻心扉。

3.特德·姜《呼吸》

这是一部科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集,作者特德·姜是美籍华裔,今年53岁。据说他出道30年只写过17个中短篇,短的像这个集子里的《大寂静》,只有两千多字,长的如《焦虑是自由引起的晕眩》也不过四五万字。但他绝对是科幻文学界的顶级人物,曾斩获四次星云奖和雨果奖、三次轨迹奖和日本科幻大奖,可以说出手就是奖。我看过根据他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降临》,看得云里雾里的,却一直记牢在心。换句话说,它没有照亮我,却刺痛了我,像脑袋被刺了个洞。作为科幻作家,他对浩瀚的外太空似乎并不大有兴趣,对人的幻生幻灭倒有手术刀一样精微的剖析。他对语言进行想象,对思想进行想象,对想象进行想象,是科幻的新一路。

我特别惊叹特德·姜对文本的考究和精耕细作的匠心,让我想到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某些作品,整体的荒诞,局部的逼真,近乎完美的演示,一定程度上是反科幻的。科幻要的是概念,他着迷于细节,这是最吸引我之处。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文学不要做望远镜,文学要做内视镜、显微镜。

这本书有9篇作品,你别指望篇篇看懂,能看懂一篇就够了。也许,这一篇是可以一以当百,改变你对世界的某种认知。

4.迈克尔·翁达杰《战时灯火》

一个作家要离开自己是困难的,其实又何必离开自己。这是我在看《战时灯火》时冒出来的想法。《战时灯火》的作者就是《英国病人》的作者迈克尔·翁达杰,后者获得金布克奖,就是布克奖的奖中奖;改编的电影也是大获成功,获得奥斯卡多个奖项,拉尔夫·费因斯演的“病人”抱着情人尸体从山洞里出来一路恸哭的情景曾激活了我泪腺。这本书一上市我就迫不及待地买来看了,这是《英国病人》给它的待遇。但是看了之后有一丝失落。客观说,书还是在水准线之上,只是我对它期待过高。而且它的开头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使我一厢情愿地拔高了期待,像看一场开门红的足球赛,等着看灌球大赛,结果就进了开场的那一球。这种胜,不免让人有些沮丧。

间谍,战争的外围,普通人的创伤,人生的无奈和困厄等,《战时灯火》在题材和思想上是从《英国病人》一脉走来的。但作者的本意又是很强烈地想甩掉自己,别开生面,所以建构了一种奇异的人物关系和后现代的多层结构手法。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几乎是一个离奇冒险的故事,下部是一个追寻的故事,不但追寻母亲的身世,更追寻心灵的“身世”。我的小说《人生海海》出版后,有热心的读者曾在网上贴过一篇读后感,标题叫《人生无处可逃,只有握手言和》,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交给《战时灯火》。

5.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云游》

去年,当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同时扣到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头上时,国内普遍认同后者,对前者时有微词。甚至,有人说托卡尔丘克给诺贝尔文学奖制造了新的低度。当时我只看过她一部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几乎默认了这种说法。这次看《云游》,尽管看得非常缓慢,但托卡尔丘克的身影迅速在我心里茁壮起来。就像当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艾丽丝·门罗令我惊喜一样,《云游》给了我相似的惊喜,一种女性才能达到的文学高度,一种从旁门左道走出阳光大道的气派:局限在她们身上接近了无限。

什么是小说?当出现《云游》这样的小说,你接受吗?没有主次人物关系,没有完整故事,没有谋篇布局,像游记,像随想录,像冷餐会上的一长条桌餐食,丰富,琳琅,应有尽有,就是没有正餐的感觉,没有座次,没有过程,没有高潮,时间和空间都是发散的:云一样的,没有牵连。《云游》有116个篇章,长短不一,像爆炸的碎片,像被洪水冲上岸的杂物。作家不当上帝,当的是卫星——我突发奇想,认为《云游》像一种卫星视角,多点同时呈现,群龙无首,群魔乱舞。这是一种后现代的结构,不足为奇。我惊奇的是作家包罗万象的感受力,“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机智而快乐的叙事力。《云游》告诉我:小说始于故事,但决不止于故事。

麦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