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是明代的杰出思想家,有《藏书》《焚书》《老苦》《说书》等四种著作问世。学界公认他是"反封建压迫″,争取民主的思想家,似乎没有什么道德思想可言。笔者仅从《焚书》这一部著作中就统计到551例德字词汇,并由此发现他的道德思想有着阾烈的质疑、批判精神,从而使王阳明开创的明代道德思想新局面出现了批判传统道德思想的不足之处的新内容。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认知他的批判锋芒所向。
首先,他对《大学》第一章所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表示了异议。在《答周若庄》这封信中,他用二十多例德字词汇发表了五百多字的质疑性意见,这就从中国传统道德的整体上发现有可议之处,提醒人们不要盲目认同老祖宗留下的道德遗产,而是应当有分析,有鉴别,有取舍。①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李贽对善、仁、慈悲、善恶、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分野等具体道德规范一一作了质疑性的或批判性的思考。
关于善德,通常归功于孔子、孟子,认为是他们代表和提倡的美德。李贽用十几例"善″字发言,指出孟子的言论有漏洞,既然有"千圣万贤之善″,那么"专学孔子而后为正脉″就没有必要了②。如此挑战孔孟这两位圣人、亚圣,并以"善″作为攻击点,真可谓有智有勇,令人敬佩。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道德思想中,"仁″之德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以致当今学界认为孔子的思想就是一个"仁″字。殊不知,李贽对孔子偏爱的仁德也持怀疑态度。在《论语》中,门人颜渊、仲弓、司马牛等先后"问仁″,孔子的回答先后不一,这就引发了李贽的怀疑,认为大家盲目学孔子,奉为孔圣人"真可笑矣″③。
慈悲,是佛经一再宣扬的宗教性道德,后来逐渐世俗化,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李贽从中同样发现有破绽。他指出:"凡有佛,即便有愿,即便有慈悲。今但恐其不见佛耳,不患其无佛愿,无慈悲心也。″如此层层推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若未见佛而徒兴假慈悲,殆矣!″④现代歇后语有"猫哭老鼠,假慈悲″的说法,是不是由李贽的这段话演变而来的?
关于善恶问题,《周易》益卦有道是"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李贽在一封信中对此发表了这样的异议:"乃知平生聚友讲学之举,迁善去恶之训,亦太欺人矣。欺人即自欺,更何说乎!夫彼专谈无善无恶之学,我则以无善无恶待之;若于彼前而又谈迁善去恶事,则我为无眼人矣。彼专诜迁善去恶之学者,我则以迁善去恶望之;若于彼前而不责以迁善去恶事,则我亦为无眼人矣。″⑤无善无恶之学,指的是王阳明《传习录》中的"无善无恶″的道德观,对传统善恶二分的道德观有所否定。李贽这信中的议论,进一步发挥了王阳明的观念,把自己置于冷静思考,不盲从的学人地位,发誓不做"无眼人″,即不做盲目崇拜者。
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分野的思想,一直可以追溯到舜在位之时,到周朝,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对立日益尖锐。时至今天,君子与小人的二分道德观念仍有广泛社会基础。原则上看,这仍然是中国道德思想超级大国的一种特色存在,应当发扬光大。这里存在的思考余地,当在解决认知上的正确区分、明确定位的问题。这是至今遗留未决的疑问。李贽的质疑,正是产生在这个空档里。他在一篇谈用人的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君子小人界限之所以判"的问题,认为"观君子小人者,唯观其报怨报德之间而已″,告诉我们,"除此之外,君子小人有何分别乎″?最后,李贽为某些被冤枉的小人鸣不平地指出:"吾见在小人者更为伶俐而可用也″⑥。这样的分析与结论,含有道德思想的辩证法,有利于反对表面化、僵化地对待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分野问题。
以上论述表明,李贽道德思想上的批判精神,并非在于简单否定中国的传统道德,而是对于其中为一般人所忽视的地方,亦即是中国道德思想的短板、弱点、不足处进行质疑与探究,发表针砭性救治意见,有如治病救人一样,值得记取。明代出现了这种道德思想局面,可喜可贺。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焚书》,第10至11、163、91、779至780、220、893页,中华书局,2018年7月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