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动物农场中的拿破仑「拿破仑第三」

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写道:“我在一九三六年写的每一篇严肃的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和拥护民主社会主义的,当然也是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动物农庄》作为奥威尔的经典代表作,在这部作品里,他又是如何反对极权主义的呢?10月17日下午,武汉光谷读书会第27期《动物农庄》读书会在光谷创业街六合茶馆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主持人(领读者)为胡渔(武汉光谷读书会创始人、著名阅读推广人),共有华府幽梦、Alice、八塑、人生如花、逸仙及茶馆茶艺师小梁等7位书友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期读书会由武汉光谷读书会、《阅读时代》编辑部、六合茶馆联合主办。

在自由讨论环节,有书友提到为什么这次读书会参加人数比较少,实际报名群里有近20位书友,一场有深度、聚焦的读书会,一般10人左右;今天参加人数少,一是可能觉得这个话题比较敏感,有些书友比今日的主题还“敏感”,出于个人安全考虑,参加读书会未遂;二是,前期发动宣传有所欠缺,加上在光谷创业街这边,有些相对较远的书友可能临时放弃,有几位报名的书友临时有事未成行。

部分书友发言摘编

@胡渔:《动物农庄》这部作品短小精悍,在不到10万字的篇幅里,作者做了非常惊人而又准确的预言,特备是对于苏式社会主义的反思,我不知道作者是否去过苏联,但其中对于苏式社会主义的描述,犹如身临其境。如本书的主人公,那头猪首领——拿破仑——不就是“老大哥”的再现么?这部作品为何自问世以来,在全球发行达到4000万册,恐怕和作者对于动物——其实也是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有关,如何摆脱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奴役。“动物庄园”的那一群动物,不就是人类自身命运的缩影么?我个人觉得它的经典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极小的篇幅高度浓缩并思考了人类命运。打开本书,走进农庄看看,里面各种动物无不对应了我们当时以及后来所出现的各种阶层、阶级代表。比如拿破仑,“革命领袖”是如何蛊惑其他动物跟随着它卖命;“小不点”不正是文宣部门的代表么,它为拿破仑的每一个行动,包括每一个“变质”了的“革命行动”进行辩护,而且振振有词,其实这种形象就是《一九八四》里“真理部”负责人的雏形了。还有那匹老马,一辈子不知所措的忙碌,把自己一辈子都活成了一件工具,成为动物共和国里的一名无可挑剔的“劳模”,它为拿破仑卖命,直到临死之前,还惦记着农庄里的活,这样的动物或者“人”是不是曾经,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大量的出现,而且还会继续出现?

二是,作者在树立这种典型对立的动物时,给人类提供的命题思考:我们如何避免成为专制主义者。我们读者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但其实我们个体局限于自己的思维,在自己大脑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专制主义思维——企图以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尝试去说服,或者“教育”身边人,进行训诫,当然也可能是以“好心”的面貌出现。

三是,作品启迪我们如何做一个真实的“我”。那一群动物其实是我们的“镜子”,从它们悲剧性的命运里,我们似乎窥伺到了什么,那就是我们终身可能会“酣睡”,而无法觉醒,到头来,可能还怪罪那些唤醒我们的人们——或动物。因为我们曾经的生活,或者所借鉴的模式,就是假以革命和集体的名义进行“训诫”,和驯服——你必须和所有人一样,一样的才是对的,不一样就是错误的,我们犹如动物共和国的某种动物,就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组件,这个组件,不需要个性,更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被规整。谁要是拒绝被规整,首先在既得利益集团,或执政者的眼里,就会被道德裁判,判决为异端,既然是异端,就会被蛊惑的群体攻击,消灭你的思想,直至消灭你的肉体。

四是,作为个人如何避免成为专制主义的帮凶。专制或者极权为什么那么大的吸引力,有那么多人极力维护?其根本还是在于背后的利益。拥有权力,就拥有利益;拥有终身权力和世袭权力,也就是代表拥有终身利益和世袭利益,在《动物庄园》里,如果没有反对派,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切入,拿破仑同志和另外五头猪所生的小猪,难道就不会继承他们在动物共和国的一切特权么?

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就是“太子猪”、“公主猪”,那么被压迫阶层要怎么办?他们要么习惯被奴役,直至物种变异;要么积蓄力量,起来反抗。虽然作者预留了雪球被迫出走这一条线索——它有可能成长为新的反对派,重返动物共和国,或许推翻拿破仑的政府,这也只是作者的预设,让其他被奴役的动物,还留有一线希望。我们也只能猜测和推断。

事实上,奥威尔这部作品的结尾有些仓促,因为在二战快要结束时,英美和苏联要达成新的和解,就所谓全球“被解放”的区域,形成新的“利益格局”,而这部作品,因为涉嫌影射苏联,不得不及时结尾——猪终于和人类开始和解了。各种派系之间需要重新组合,从而要么消灭反对力量,要么给予反对派适当的生存空间,从而维持自己需要的利益范围。

这部作品,当然还有更多的解读维度,需要书友认真读完,无论你怎么去理解,去解读,尊重和维护自由主义也好,反对苏联也好,但只要我们打开这本书,其实思考就会随之而来,这部作品会让你重新或者继续深入思考我们的社会和曾经的各种制度。

@Alice: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是我求学时读过的一本书,工作后又将它推荐给我的学生。与《1984》相比,它更易懂,也更富有寓言性。看似是一部动物小说,它何尝不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外现?讨论此类话题,容易引发人的悲观情绪,因为我们无力改变。现代文明给予了我们一种乌托邦式的理念,我们将“平等、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视为自己的信仰,但现实往往和理念有着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弥合此间的鸿沟,我想,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积极地适应现实社会的底层逻辑,还是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去努力做一些微小的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说,民主也好,专制也罢,都是人类为了更好地‘合作’凭空创造的一种故事。不同的人因为同一信仰聚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一种合作关系。由信仰聚合的合作关系往往比由金钱聚合的关系更为持久、深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名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国家的起源与散布》的核心观点与赫拉利很类似。系列游戏《刺客信条》里,圣殿骑士和自由社分别代表着专制与民主两种“管理文化”,“Nothing is true,everything is permitted”,每位刺客加入组织时都会说出这样一句“信条”。“当其他人盲目地追寻真相的时候,记住——万物皆虚;当其他人被道德或法律束缚,记住——万事皆允。我们行走于黑暗,服务于光明。”每当念起这样的台词,我总会感到一阵顿悟式的通透。追寻自己心中的真理,既是一种信念,也可以是一种尝试。

@八塑:该书作者奥威尔为了反对极权统治而以西班牙的经历为基础借苏联的背景写的一本讽刺小说。它短小精悍,也非常好读。甚至还出了针对儿童阅读的绘本,不知道小孩看了这样的书,长大会不会有心理阴影。反正对我来说他是一本看了非常后怕的小说。

他没有去用一种纪实或研究的形式去阐明他想要表达的问题,而是用了一种近似童话寓言的形式,使得这本书有了更为持久的生命力,能够使人常读常新,仿佛它不是在讲农庄,不是在说苏联,西班牙,而就是讲述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具体到书的内容,前面看着情绪还比较平静,直到老马死掉的时候,突然感觉特别伤心难过,它的一生为了理想和庄园建设而努力奋斗,而临死却被出卖给屠宰场充作玩乐的资本。让我想到《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单纯的理想和浪漫主义,而满眼所见的,全都是金钱至上和权力崇拜。——生于理想,死于欲望。是那一代人最真实的写照。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角色是驴子-本杰明。奥威尔说这个角色是代表他自己。心里都知道,但默不作声。这样的人确实在极权社会中是少数,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做不了什么,只好明哲保身。极权社会里的大多数可能是喊口号的羊或者默默奋斗的马。但其实奥威尔并不是故事里的驴子,他写了这本书,让大家都能知道极权的坏处。

看完整本书后的最大感受是感觉:“权力如不受限, 必将导致腐化”, 这句话简直太正确了, 无论这个权力是多么的正义。造成故事中悲剧的根源我觉得就在于此。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限制权利呢?

首先是从制度上,西方“三权分立”之类的架构。这块我不是太懂,希望大家能提供书单给我。

然后是从媒体上,“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让少数异见者有合理的发声渠道。

我又想到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大家也都提到,我们应该在小的集体和身边的关系中,不要陷入极权的陷阱。我个人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想要扩大影响,会不可避免的向往权力。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没有约束和限制的权力。

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多跟身边的亲人朋友讨论一下政治的常识。我们总在渴望出现一个鲁迅、伏尔泰式的斗士,他们以笔为剑,猛烈攻击社会黑暗和制度不公,但其实启蒙运动中写百科全书的狄德罗也是很重要的。确实,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身边的人大多对政治没有多大兴趣。因为感觉自己离政治太远,无法改变。大家更关心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身边的切身利益,有什么好玩,好吃,好看的。对于政治这种沉重而无趣的东西,大多敬而远之。但其实政治是离我们很近的,国家的各种行政命令最终其实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新闻热点大多都跟政治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也会关心你”。先不说太宏大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成长一致性的问题, 为了不成为“羊”和“马”,我们也应当适当关心政治,起码成为“驴子”吧。

最后,想说下孙中山在《走向共和》里的那个故事:有老乡问孙中山,“我们的老百姓还没有关于民主的知识储备,怎么能实行民主制度呢?这会乱套的。”孙中山反问老乡:“如果你有一个女儿,不识字,你想让她识字,是会把她送去上学还是继续留在家里干活呢?”

同样的,我们可能现在没办法通过关心政治去改变社会,但只有大多数人先去关心政治才有可能推动社会进步。

@人生如花:《动物农庄》是英国作家奥威尔写的童话小说,对当时社会进行了辛辣讽刺。曼纳农场的动物一直遭受农场主琼斯先生的压榨和虐待。睿智的公猪老少校在临终前召集了全体动物,传授自己毕生的思考总结:人类是动物不共戴天的敌人,只有发起革命,动物才能得到幸福。然后老少校安详去世。两头年轻的公猪雪球与拿破仑继承老少校的教诲,在一次偶然情况下,它们将琼斯赶跑,使自己获得解放。拿破仑开放动物农场供人类参观,并设宴招待,承诺要和邻近的农场保持和平的关系,进行正常的贸易活动。在窗外动物们的眼中,那些人和那群猪的嘴脸是如此地相像,根本分不清到底是猪还是人。

艰苦拼搏努力奋斗推翻了农场主的奴役,到最后何尚不是第二个琼斯。自处不自知。不同的动物不同的思想,真正的平等社会不存在。动物庄园里有政治家,演说家,智者,埋头苦干的劳模,投机分子,平常智慧的民众,存在这么多不同分化的个体,难以做到和谐相处,公平公正。

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各种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学生运动,都像动物农场一样,从开始的联手合作到最后内部之间的勾心斗角谋杀,就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革命胜利时刻,一切看起来和谐美满,所有的大众都得到了平等,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他们都忘记了当初追求的平等自由,有的是本性的自私贪婪。平等自由是相对的,暂时的,不过是理想主义,大众带着理想和希望,冲出了牢笼又跳入了陷阱。被欺骗,被统治,不敢反抗,沉默隐忍是大众的生存之道,是当今人类的处境。

@华府幽梦: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确有很强的代入感,问题在于,奥威尔是如何“预言”的?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资本论》等有深刻的认识,而我们了解到的显然是改造过的;第二,人的本质是一样的,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就像《浪潮》中,我们也有代入感,不因民族、文化不同而存在根本上的区别。

革命的口号也是相似的,即便是封建社会,也是追求平等,反抗压迫。问题在于革命的手段,胡适在《自由主义》中指出:凡主张彻底改革的人,在政治上没有一个不走上绝对专制的道路,这是常识,只有绝对的专制政权可以铲除一切反对党,消灭一切阻力;也只有绝对的专制政治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用最残酷的方法达到他们认可的根本改革的目的。他们不承认他们的见解会有错误,他们也不能承认反对的人有值得考虑的理由,所以他们绝对不能容忍异己,也绝对不能容忍自由的思想与言论。所以我很坦白地说,自由主义为了尊重自由和容忍,当然反对暴力革命,与暴力革命必然引起的暴力专制政治。

小说结尾处,“窗外的动物从猪看到人,又从人看到猪,再从猪看到人,但是他们已分不出谁是猪,谁是人了”。也就是说,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换了统治者而已,这或许如《让子弹飞》中,革命的结局,又回到了原点。

“城头变幻霸王旗”,奥威尔凭自己的艰辛经历及对世事人性的深刻体悟,完成了睿智及深具前瞻性的不朽佳作 《动物农庄》、《1984》 ,读后让人不禁感悟良多,颇具魔幻现实主义之感。对众多社会及人性层面的表象迷雾进行了深刻剖析,深入浅出;魔幻手法,道出了动物灵界的晦暗现实,给人以醍醐灌顶,豁然顿开之感伤。脱胎于幽暗动物属性的高智能生物,后人哀之而不自哀,循环往复,造就了动物界人世间无尽的悲欢哀叹,值得深刻警醒,汲取深刻教训,继而推动社会前进步伐。

编辑整理:胡渔

特约校对:张琳

版权所有:武汉光谷读书会

近期读书会主题预告

(2020年11月 推荐主题)

●《枕边书》

主持人:阿钟

●《唐宋词十七讲》

主持人:停机咏絮

●《曾国藩传》(11月15日)

主持人:韩同志

●《天幕红尘》

主持人:卢志华

●《联邦党人文集》

主持人:清沣

●《月亮与六便士》

主持人:毕娟

●《一个人的村庄》

主持人:金爱

●《小王子》

主持人:王亚丽

●《自卑与超越》

主持人:谢飞龙

●《人民的名义》

主持人:胡渔

请各位书友,开始准备并阅读上述书籍,届时报名参加!以上书目排名不分先后,请各位主持人做好分享准备。准备好的,提前安排档期,因故耽误则适当后延。

武汉光谷读书会 简介

武汉光谷读书会(简称:光谷读书会)成立于2015年,由胡渔、秦时明月、陈辞修、天府、停机咏絮、刘祥彬、leon等书友联合发起的民间公益阅读组织。前期一直是在线上QQ群、微信群交流阅读,分享经典作品。从2018年2月份开始,做线下读书会,读书会宗旨“品读经典,享受慢生活”。

光谷读书会,起源于隐形人读书会,为隐形人的“兄弟”读书会,又兼具光谷片区受众的特点,力争在这片电子产业园区,打造一张小小的“人文名片”,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精——“小、专、精、慢”的读书会。

光谷读书会自第1期开始,先后得到武汉晚报、今日头条、楚天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该读书会逐渐成为光谷片区最具品质的读书会,并成为武汉阅读推广界的“标杆”和品牌阅读推广组织。

读书会宣传平台

武汉光谷读书会相关活动预告和读书会等资讯均发布在【全民阅读推广小组】公众号上,请大家关注并分享该公众号,该公号同时也作为公益阅读推广平台,推广武汉隐形人读书会、藏龙岛读书会等读书会的活动报道。也欢迎大家提交自己的读书笔记、好书资讯、读书方法等,让更多的人分享。

抖音:武汉光谷读书会

武汉光谷读书会 专辑

1、【武汉光谷读书会】的前世今生,不是“峰回路转”就是“蝶变”

2、谁说“胸大”就能办好读书会——记光谷读书会的一次秘密聚会

3、读书会【第1期】总结:在光谷,品读你我她的《人生》

4、读书会【第2期】总结:品读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5、读书会【第3期】总结:《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之光

6、读书会【第4期】总结:《菊与刀》里的“耻”与“恩”

7、读书会【第5期】总结:《古琴》声中慢生活,“鸥鹭忘机”羊楼洞

8、楚天都市报专题报道武汉光谷读书会:读书会品读经典,书香醉人,他们在光谷享受慢生活

9、读书会【第6期】总结:每个人心中的《边城》,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10、读书会【第7期】总结:谜一样的《瓦尔登湖》:我在何处活,为何而活

11、对,读书会最需要的人就是你;来,干起来——读书会手记

12、胡渔:“不忘初心”——我的10年阅读推广之路(简述)

13、读书会【第8期】总结:清末民初的那些《俗世奇人》如今何处寻

14、读书会【第9期】总结:她坐高铁来参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会

15、胡渔:武汉民间阅读推广界的“扫地僧”| 大学生乐读 专访

16、读书会【第10期】总结:重读“大历史观”背景下的《万历十五年》

17、读书会【第11期】总结:“参加读书会也是一种救赎”,读《遥远的救世主》

18、读书会【第12期】总结:“吾之肉体乃美之神殿”:《假面的告白》的“死亡美学”

19、读书会【第13期】总结:你的“阅力”丰富么?一群书友这样读《阅读力》

20、读书会【第14期】总结:我们的爱像星辰,没人到过,谁能评论-《春琴抄》

21、读书会【第16期】总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读《小窗幽记》

22、读书会【第17期】总结:舌尖上的《红楼梦》,“味道”极好!

23、读书会【第18期】总结:“不忘初心”—读《毛选》

24、读书会【第19期】总结:温暖的“硝烟”:共读《我的天才女友》

25、读书会【第20期】总结:“自由的你”被《不羁的风》吹拂

26、读书会【第21期】总结:你是否“走”过《少有人走的路》

27、读书会【第22期】总结:《阿甘正传》就是一盒“巧克力”

28、读书会【第23期】总结:“改稻为桑”背后的《大明王朝1566》

29、读书会【第24期】总结:“至情至性,亦人亦鬼”的《牡丹亭》

30、读书会【第25期】总结:从《鲁迅地图》开始为鲁迅“卸妆”

31、读书会【第26期】总结:《我与地坛》在秋天与史铁生邂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