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爱美食、爱读书、爱旅行
爱一切平凡生活中美好的温暖瞬间!
今天又是读书笔记的日子啦
按时间顺序来吧,今年读的小说并不是很多,但凡读了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不过每个人喜欢的风格是有差异性的,求同存异,仅供参考~
1月:简·奥斯汀当时觉得这套中文版的企鹅布纹经典,真是太美了,就入手了。刚拿到的时候都有点不舍得拆封。都是经典的作品,内容就不过多介绍了。
但是这套书再次唤醒了我许多童年的记忆。初次读简·奥斯丁的作品是刚上初中的时候,家附近刚好有几家租书店,有一家店藏书颇多,其中就有大量的经典文学名著,记得当时除了《傲慢与偏见》,还读了《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算是我接触外国文学的开端,开始接触世界上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说实话,我那个时候的理解力确实有限,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印在脑海里的文字少之又少。但,在不同的时间里去读同一本书的感悟一定是不同的。
2月:奥斯卡·王尔德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对王尔德的喜欢始于《道连·格雷的画像》,敬于才华,终于童话。他的文字在优美中深藏悲伤,在华丽中暗含悲悯。
2月重读了《夜莺与玫瑰》、《道连格雷的画像》,以及《自深深处》。
快乐王子,你曾经很快乐,因为高大的宫殿围墙隔断了你看向世界的目光。为何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站在高处的所见,你悲悯着这个世界上的苦难与艰辛,只把碎裂的心留给了脚下的燕子。
夜莺与玫瑰一篇里,王尔德对颜色的形容非常有特点,如:像大海泡沫一样的白玫瑰,比高山积雪还要白的白玫瑰,像坐在琥珀宝座上的美人鱼的头发一样黄……
从孕育诞生,到心灵碰撞,再到破灭,爱情究竟是什么呢?互不相通的隐藏之爱,依然是“我爱你,甚至为你付出了生命,但你却不懂,甚至不知道”。
王尔德的童话太吸引人了,故事里隐藏的悲伤,有时让我久久才能平静。这本书里的插画也是极美的,黑白线条,简约耐看。
3月:《幽暗国度》《北上》《青城》1)《幽暗国度》
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之一,这个不算是小说,但值得推荐一下。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费时费力,毕竟是奈保尔笔下1962年的印度,需要不断地了解印度的历史和文化宗教信仰,才能深入理解。虽然奈保尔的文字里透着一股子傲慢和偏见,但阅读下来又不得不赞叹他对细节流和离题的把握如此炉火纯青。
读完书又去了解了一下印度的相关信息,非常喜欢《印度时报》专栏作家格查仁·达斯在其《解放了的印度》中的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说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那么印度就是一块巨幅的民族镶嵌画,各个民族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互不影响,永远融合不到一起去。
2)徐则臣《北上》、《青城》
因为《如果大雪封门》这部短篇小说,入了徐老师的坑,之后就陆续读了他很多部作品,这两本小说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或许就是作品的魅力吧。
4月:《好人宋没用》《浮生二十一章》宋没用,一位苏北女人,一位注定不会被历史记录的小人物,人生随时代起伏,人也随波逐流,经历苦难,历经生死。
二十一章,二十一个人的故事。每一个阅读的人似乎都能从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好人宋没用》是一个个体的故事,是一个独立的人对苦难和死亡的隐忍和反馈。而《浮生二十一章》则是群像,是形形色色与我们相似之人的缩影。
人这一生,总是试图尝试做自己,却数度妥协于生活和家庭,虽生活波折,却未曾有过灰心丧气之时,终对生活充满希望,人生终点,思曾经过往,终有感慨。
6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我从磅礴大气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而来,走入细腻深刻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阴雨天,夜黑得深沉,雨声敲打着玻璃窗。我窝在沙发上看完这个著名的小说,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冷夜,一个濒死的女人在失去儿子后,写下了那些饱含着极度浓烈的思念的、爱而不得的,以及暗藏报复的文字吧。
我像R先生慵懒地看信件那样,也慵懒地翻了翻了这本书。其中有几个章节的标题让我很感兴趣,我翻到标题对应的那一页,又将书放下了。夜色愈加深沉起来,似有风吹过,我拢了拢身上的薄毯子,舒服地窝在沙发上,喝了一口热茶,在暖色的灯下开始阅读。
我一直想让自己完全从R先生的角度去阅读女人的这封信,也许只有这样才感受到信中所暗含的浓烈爱意、不甘和隐藏的恨意吧。
我太喜欢茨威格了,温情、细腻又深刻,他不只是用文字描述,而是用文字引导感受。
8月:《额尔古纳河右岸》《风中事》《多米诺男孩》《中年妇女恋爱史》1)《额尔古纳河右岸》
几年前,我在公司的一个活动中抽中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8月我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上这本书去了呼伦贝尔大草原。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有一句话:“我不愿意睡在没有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我便用手机记录下了呼伦贝尔草原的夜空。
《额尔古纳河右岸》结尾写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过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经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当漫天的繁星在黑夜中眨眼,当广袤的湿地在眼前铺陈,当青绿的草原向远方延伸,我知道我应该投身于它们的怀抱。
在随性的路途中,和亲友相伴,和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并产生短暂的交集。在路途的间隙重读一本书,然后发现,自己依然如此深爱着生活。
2)《风中事》《多米诺男孩》《中年妇女恋爱史》
我读的这几本都是合集,有些作品被重复收录,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读起来~
张楚的文字简洁而有力,他笔下的每一个小人物都鲜活有力,他们不甘于深陷于泥淖中的生活,拼命挣扎。《细嗓门》这一篇,我太爱了,在故事结构、人物形象、意象描写,伏笔和呼应上都极具特色。当小说的结尾处”小巧玲珑的花盆,盛开着两朵粉红蔷薇。单瓣蔷薇在寒风里瑟瑟抖动,发出极细小的呜咽声。”,这一段话出来的时候,我没能控制信,流泪了。
9月:《秋园》《浮木》《我本芬芳》读完《活着》这样的小说,我会感叹“活着怎么就这么难呢?生活为何会这样苦呢?”,而《秋园》在苦难之外给了我一丝温柔的坚韧。
这是一位八旬老人的娓娓道来,一生未与文学有过交集的她,在母亲梁秋芳去世后,在四平米的厨房里写下了这些关于母亲、亲人和自己的一生的文字。
她讲:“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写这个故事,稿纸积累了厚厚一摞。出于好奇心,我称过它们的重量——足足有八斤。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母亲梁秋芳便是《秋园》中秋园的原型,而杨本芬则是之骅的原型。
秋园是上世纪众多普通人的缩影,秋园终其一生热爱着生活,但生活馈赠给这份热爱的却是苦难,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
从北到南,从读书到嫁人生子,从教书到务农,从少女变做老妇人,她经历过动荡年代,用柔韧的个性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文字朴实,字字透着心酸,随文字流动的是绵延的深情与不屈的意志。
《浮木》是一个短篇集,是《秋园》的续篇,讲述那些因为篇幅和结构限制而没能收录在《秋园》里的许多人和事。既是自己零零散散的生活片段,亦是这个时代的生活片段。
杨本芬老人在自序里讲:“这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脆弱。但在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我本芬芳》,用最轻盈的言语,讲述了一个沉重的六十年的婚姻故事。看似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有他和她都没能获得幸福。
八十岁,似乎是可以窥见生命尽头的年纪,而杨本芬却在这个年纪成为了一名作者,她以《秋园》,以《浮木》,以《我本芬芬》,留下了一颗颗的露珠的记忆。
10月:《灯塔看守人》再读这本书纯属偶然,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莫言这位挺好玩的老人家分享了影响过他的10位诺奖作者,第一个就是亨利克·显克维支(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说《灯塔看守人》是他学习写小说时读到的,这一篇中关于大海的描写他都能熟读到背诵的程度。
然后我隐约记得我有这本书啊,应该是很多年前在旧书摊上淘的,于是翻箱倒柜,终于翻出这本旧书。这本书是显克维支的小说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记忆已模糊不清,索性就重读了一遍。
经典,不就是用来重读的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