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押送队伍要出发了,乡民们都来送行。
岳碧山对着哭泣的老母亲说道:
“妈,放心吧,儿子没有做亏心事,看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其实他这话也是向在场地下党员的暗示,他什么都没说,请党组织放心。
岳碧山等人走后没几天,村里几个小孩子前后患上了伤寒病,高烧不退,其中岳碧山的女儿和堂兄的孩子也不治身亡了。
沙沟秘密监狱是专门搜捕、关押、杀害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的魔窟,我党的不少优秀儿女都在这里被枪杀、活埋或者折磨致死。
岳碧山被押进监狱后,特务们认为他是主犯,所以把他关在单间号子,房间最小,脚镣最重,看守最严,审讯次数也最多。
因审讯室与牢房仅一墙之隔, 每次审讯,刑具冰冷的撞击声,特务们声嘶力竭的嚎叫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岳碧山除了只承认他参加过“洪帮”,是哥老会老大,结拜了几个弟兄外,任凭严刑拷打,他总是坚定地咬紧牙关,一语不发。
有一次用的刑法极其残酷,刽子手们对岳碧山灌冰水、穿针、过电、烤晕了又用凉水喷醒。一次吊打就要五六个小时,屁股上打了几十扁担,人几乎成血肉一片,但他仍然面不改色,一直用愤恨的目光怒视着残酷无情的刽子手!
看到这样的眼神,使行刑者胆战心惊,一个刽子手拿起铁棍一下子就打掉了岳碧山的六七颗前门牙。
看着他满嘴鲜血直流地惨象,及视死如归的神态,敌人都伸舌翘指,难友们都为他紧紧捏着一把汗。
即便是这样,特务们依然是毫无所获,最后无可奈何地将他扔回牢房。
回到牢房后,岳碧山虽然遍体鳞伤,满嘴血渍,但仍神情自若,泰然处之。
当伙夫问他要不要吃饭时,他坚定地说“吃!” 而且一下就吃了两大碗。
他就是这样以非凡的毅力,把仇恨和血泪深深地吞咽进肚子里,足可见他誓死捍卫党的
事业,决心为实现伟大理想目标,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
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为狱友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两年多的折磨,特务们没有从岳碧山的嘴里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也没有找到能说明岳碧山等人是共产党的证据。
于是渐渐地放松了对他们的审讯,岳碧山的伤情也开始逐渐好转起来……
但是,由于监狱里恶劣的生活环境,致使他的身体被摧残得更虚弱了,为了坚持斗争,他每天原地跑步,练太极拳,想方设法锻炼身体。
放风时在院子里捡点布线头,把自己的破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他把监狱中用作手纸的纸片,积累起来给家人写信,通过被争取过来的监狱司务长,利用他上街采购的机会把信捎到兰州山字石6号其妹家,再由他的侄儿带回老家。
他信里说要家中捎些驼毛、羊毛,然后他把这些驼毛分发给狱友们捻线织毛衣、毛裤、毛袜子等,再用这些东西换些食物,用来改善大家的生活。
他还利用放风的机会,对狱友们说道:
“皮肉之苦, 在所难免,要挺住,绝对不能暴露!”
有一次狱友在放风时连声说:
“扛不住了!”
岳碧山生气地说:
“娘老子生你时,没给你生出胆来吗?”
面对狱友消极的状态,岳碧山马上调整了思路,开始积极鼓励广大狱友。
“狱中抓来的人都是优秀的知识分子,有不少能人,我们既然出不去,就干脆把监狱当成一所学校, 学习彼此的长处,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既然进来了,就要采取进来的办法,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我不人地狱,谁人地狱!”
“如向敌人低头,就意味着死亡!”
“先烈前辈要坐穿牢底,牙齿打掉连血吞!”
“我临刑只有 一个念头,就是为共产主义而死,虽死犹荣……”
岳碧山虽身陷囹圄,仍不减自己的豪情壮志,常敲着脚镣链子伴奏,每日从草窝里爬起来,就自编自唱秦腔:
“砖草伴我眠, 铁镣奏节音,漆漆黑屋里,何来一线明?”
“哦!”
“岳碧山, 本是顶天立地男儿汉,为正义何罪之有……”
“不怕风, 不怕雨,没有狼,没有贼,饿了有人给饭吃,还有站岗放哨的!”
这些唱词焕发出了斗志昂扬的情感,狱友听了都颇受感动,情绪也随之激昂起来,大家感慨道:
“岳碧山确实是一位革命乐观主义者,又是善于鼓动士气的能手,所以能和他在一起,不觉得寂寞、烦恼和惆怅,反而不断会增强斗争的勇气!”
岳碧山在狱中曾给妹妹捎去了一首词:
“天生一块硬骨头,任人宰割任人抽。
莫伤心,莫悲愁,一颗寒心照春秋。”
妹妹常把哥哥比作《苏武牧羊》里的苏武:
“渴饮雪, 饥吞毡,受尽磨难心不变。”
岳碧山就这样通过唱戏、作诗,焕发出凌云壮志般的情感,深深激发了战友们与敌斗争的豪情。
在狱中,大家给岳碧山起了个外号叫“铁娃娃”,可见他遇到艰难坚强如铁,宁折不弯的品质。
敌人虽然对他百般折磨,但无法达到他们让岳碧山屈服的目的,反而暗暗惊叹他的“骨头
硬”。
后来,岳碧山以改善伙食为名,蒙骗看守所长让狱友去伙房做饭,狱友利用去黄河边挑水机会,向外传递消息,为营救工作创造了条件。
总之,岳碧山和狱友们从没有被敌人吓倒,他们积极乐观地活着,也从没有放弃过逃走的想法。
凡此种种表现,都显示出了岳碧山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
岳碧山等人在狱中,引起了兰州工作的许多靖远籍人士的关注,一批在兰州上学的学生更是十分关切。
我和靖远地下党成员,更没有忘记狱中的同胞,不时派人前往兰州探听消息,想方设法考虑着如何前去营救他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