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六年(1028年)十二月,范仲淹丁忧期满,按制应该回京候阙。戚老夫子挽留,士子们更是请求他留任,范仲淹本来想留在书院,正打算写信与晏殊商议。
晏殊在应天府任留守仅仅一年,八月接到宋仁宗的诏书,起复为御史中丞,回朝任职。
范仲淹还没有来得及写信,却收到了晏殊的信函。晏殊在信中说道,明年三月,皇上要举行馆阁考试,已经举荐范仲淹参加,得到皇上的批准,请他务必前往京城,不得耽搁。
宋代的馆阁指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皇帝亲自参加的馆阁考试,选拔官员进入馆阁,进行管理和编纂图书,实际上是选拔人才,一旦入职,遂为名流。宋代宰执大臣皆出自馆阁学士。朝廷宰相中,首相兼任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兼任史馆大学士,末相兼任集贤院大学士。在宋朝,即使是一甲进士及第,甚至高中状元,必须经过担任一段时间的地方官职,才能参加馆阁应试。其他考核优等的官员,非朝中宰执大臣举荐才有资格参加馆阁考试。
范仲淹心中一动,进入馆阁,就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随时可以向皇帝觐见,更有职权向政事堂宰执大臣的政务提出批评建议,正是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重要机遇。
其实,这一切,与那一篇《上执政书》有关。晏殊回京,将《上执政书》交给了宰相王曾,王曾看后,连声赞赏,拿给宋仁宗看。宋仁宗记住了范仲淹这个名字,晏殊举荐时,他对晏殊说:“朕正想看看这个滔滔万言的人,到底长什么样子。”
晏殊回道:“范仲淹不仅文章好,而且在地方多有惠政,是个实干的官员。”
宋仁宗好奇地问道:“朕倒要听听,他都有什么惠政?”
“范仲淹是大中祥符八年蔡齐榜进士 ,先后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和集庆军节度推官,治狱廉平,百姓非常信服。之后,他出任泰州西溪盐仓监,他见旧海堤年久失修,海潮倒灌,淹没良田,建议朝廷重修捍海堰。江淮漕运张纶亲自举荐他为兴化知县,主持捍海大堤修复工程,解除了泰州盐户的海潮侵袭之苦。后来,他因母丧丁忧,微臣请他职掌应天书院,倡论天下大事,矫正世风,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他带头上书议政,连宰相王曾都击节赞赏,称他位居卑位,却有庙堂之忧!”
宋仁宗点头说道:“庙堂之忧,他一个七品地方官,有如此胸襟,想见其伟啊!”
宋仁宗将晏殊晋升为翰林学士,主持这次馆阁考试。范仲淹在晏殊的一再敦请下,辞去应天书院掌院,嘱托孙复、王洙协助戚老夫子打理书院事宜,匆匆进京。
天圣六年(1028年)十二月四日,范仲淹在学士院参加馆阁考试,策论优等,授秘阁校理,供职崇文院。馆职清流,每天面对大量的图籍和宫中藏书,读书是消闲时光最好的方式,间或皇上查找历史典籍,也会经常垂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