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社
著名报人、作家查良镛(金庸)10月30日与世长辞。数日来关于金庸的回忆、纪念与评论弥漫全球华语社群。适逢香港作家联会成立三十周年,华文作家们近日趁相聚之机在港分享他们与金庸的交集,追忆这位香江武侠小说泰斗。
资料图:2007年6月28日,金庸先生在香港接受记者专访。记者 任海霞 摄
著名诗人郑愁予接受采访时说:“金庸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有时在一起吃饭,他不是一个多言多语的人,我们在一起有许多的默契,他走了,我觉得心里头真是不舍。”
年过耄耋之年的郑愁予自认是金庸“最忠实的读者之一”,他喜欢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性,文学史上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写,在众多历史的状况之中描写人物,再用想象力去加强加深,赋予作品更多细节。
内地作家铁凝在1998年首次见到金庸。她回忆说:“金庸盛情款待,邀请我们到他家中一起喝下午茶,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第二天庆祝香港作联十周年的庆祝会上,金庸特意告诉我,他昨晚连夜看了我的一部长篇小说。”
金庸不仅连夜看铁凝的小说,还对那本小说讲了很多肯定的话。“他说文坛要重视对年轻人的扶持、前辈对后辈的扶持,令我深受感动。”铁凝回忆道。
10月31日,山西太原书城推出金庸武侠小说专区,将金庸先生所著作品集中上架,吸引新老读者阅读购买。记者 韦亮 摄
马来西亚作家戴小华在阅毕《天龙八部》后就对金庸作品放不下手,她想象中的金庸就是乔峰。1999年,在澳门一次拥有嘉宾2500人的宴会上,戴小华与心中的大侠金庸毗邻而坐。“真的是让我喜出望外,而且觉得不可思议。”
令戴小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跟金庸讲话时,他总是咪咪笑,就像是一尊笑佛。“他也不会大笑,他也不会很多话,他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动作,他就坐在那里很稳,所以就像一尊笑佛。”戴小华忆述。她觉得太多人关注金庸的武侠小说,其实金庸也出过一本散文集,当中文字也很能体现金庸的品味、品格和品德。
香港作家陶然中学二年级时开始阅读金庸的《碧血剑》,当时看到晚上十一二点还不睡,母亲在隔壁敲他的门,不听继续看,后来母亲索性把灯熄掉,陶然就继续躲在被窝使用手电筒阅读。
陶然着迷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儿女情长以及人性。“人物是圆形的,有正有邪,这也符合一般人的情况。”陶然认为,金庸作品的普及度之广、阅读者之多,令其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不可否认。
内地作家邱华栋也是十余岁开始读金庸著作。他个人比较喜欢《天龙八部》,觉得段誉的性格,以及给人的形象感觉,像是金庸的隐秘自传,可能是金庸对自我的一种设定。他解释说,金庸先生并不善于口头表达,但他是个内心特别丰富的人;段誉有点傻傻的,但傻人有傻福,在各种不经意的时候,把所有绝活都学到手中。
邱华栋认为金庸作品包含一种潜移默化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肯定。他用极强的想象力以及娱乐性,寓教于乐。一代代中国人能够通过阅读金庸作品知晓很多历史的基本形态。“我觉得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们对金庸作品的文学地位评价就更高。” (记者 曾平 陈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