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深海里的星
(点击右上角关注,可欣赏更多文章)
最近由朱亚文和金晨主演的电视剧《十日游戏》一直被广泛热议,国内的改编走的还是本土化能接受的程度,并且将原本模糊且存在争议的爱情线刻画的更加缠绵。
而2003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诱拐》同样是以更细致的改编让剧情走向和人物动机变得更加合理。
但对于其原作《绑架游戏》来说,其实是更适合单纯以他的推理线索去看,比起更加注重剧情的《白夜行》或是《单恋》等作品,《绑架游戏》在人物立体感的塑造上稍显薄弱,这也是其口碑不如其他作品出彩的关键原因。
可以说东野圭吾对于人物的具体塑造非常的“狠”,整本书看完也很难对任何一个角色产生共情,但也正因为对于人性黑暗的刻画程度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也一贯有他早期本格推理剖析人性的风格。因此借这本作品为例,来具体谈一谈推理小说的魅力。
一,关于推理小说的流派提起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一直是相对模糊的概念,不同类型的作品之间,它似乎有一个界限,但彼此却又有些千丝万缕的牵连。
所以在我的理解里,对于推理小说的流派,其实也就是人们标准里,以作品最突出的特征为代表,所确定的一种分类。
而在这其中,从早期侦探小说演变而来的推理小说,大致就有以日文中译而来的: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以及新本格派为主,而细分下去又还有很多更精确的类别。
本格派是对古典侦探小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特征就是以推理解谜为主要方向,而东野圭吾早期的作品,就是很明显的本格派的代表。
可这种立意将读者和侦探放在同一水平线的写法,反而限制了它的受众,比如对于《绑架游戏》来说,它的立意是一场有着无数反转和伏笔的绑架案,但让男主愿意为之冒险的原因,除了平分的赎金,就只是因为他的广告策划案被否定,这其实很难以现实为基础成为一个充分的犯罪动机。
或是对于女主的父亲来说,一个女儿失手杀了另一个女儿,绕一大圈找一个替罪羊,但站在父亲的角度,他的整体形象也是不够立体的。
因此,本格派过于注重推理层面,却很明显对于现实剧情的刻画不够深入人心,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为迎合新时代更加刁钻的读者口味,当本格派逐渐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之后,才有了后来所创新出来的新本格派。
这其实也是存在争议的一个流派,它更像是新时代“文艺复兴”的产物,却与先前各个流派的界限性非常模糊,反而更像是人为有意识创造出一个场景,然后设计一场诡计多端的案件,其本身是否有必然发生性,却并不能轻易定义。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就像玩《我的世界》这个游戏一样,你创造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然后在各方面条件都具有明显指代性的场景里“策划”了一场案件,这也就是新本格派的特征。
而日本新本格作家绫辻行人曾这样回答对于新本格派特点的询问:是一种抛开“是否会实际发生”的狭隘现实性,在完全虚构的故事中,以虚构的作品内部的现实为前提,追求“谜团”,“逻辑”以及“富有意外性的解谜”趣味的推理小说。
所以,如果是单纯对于推理层面感兴趣,本格派和新本格派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在推理剧情反转的魅力中,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同时带来被欺骗的“爽感”。
而对于另一个流派变格派来说,这是我相对来说接触的比较少的一类。
这类流派注重描写变态心理,内容大都阴森恐怖,荒诞不经,手法夸张。借以来描绘人性世间的黑暗,或是表述作者内心的梦魇。
这一派过于去刻画一份恐怖的氛围,并不是我所钟爱的方向,但这种非常具有惊奇性和意外性的呈现,也因此收获了一批特定的读者。
最后着重这一块儿我想要来谈一谈社会派,这也是整个推理小说我所接触的最多的部分,我并非单纯推理爱好者,更多的是希望在故事以外看到更加饱和的时代背景。
而对于社会派来说,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将故事情节放在更加具有逻辑性的社会背景上,使得推理层面成为了辅助的部分,而人物的整体形象却更加立体也更加真实。
东野圭吾就是从早期的本格派转向到了后来的社会派,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或是《白夜行》,在故事线索上也变得更加有感染力。
书中的爱情,或是义无反顾的牺牲,或是以利用为名的共生,都是在他笔下被铺设成了一张巨大的人物关系网,却在层层递进中赋予了整个故事更值得推敲的灵魂。
探寻犯罪动机,寻找社会原因,以及揭露某一个社会背景下的阴暗面,这一模式下,同样也留给人们对于现实更多的审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而读这类作品,你能很明显被作者创造的世界观所震撼,也会在那些贴近现实的对比中,去探索人性,同时也是不断思考人性的过程。
那么以整个推理小说的大层面来看,它其实是有明确指向性的导读作用 ,无论是否热爱这一类别 ,它所包含的元素确实已经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
二,推理小说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悬疑,反转,或是伏笔,很多作为推理小说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实也代表了整个类别具有很多代表性的元素,比如绑架,密室,或是特定的不在场证明,以及极致烧脑的诡计,很多单一的细节都能成就一部封神的佳作,而这所带给读者的享受,也正是在那些出乎意料的设计中,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力。
但任何一种元素,其本质就是服务于一份最基本的逻辑链,如何让故事是“合理”的,成了如今推理小说很看重的一个环节,这也就要求它的故事情节必须实现逻辑上的自洽。
比如密室,是为了掩盖死因,并且营造出“自杀”的假象,或是绑架所牵连的就是金钱利益上的关系,也就是“拿钱赎命”,当然也可以加入现实之外的更猎奇的元素。
像是电影《致命ID》,开头的大雨,和被迫困在一起的人以及那个封闭的旅馆,这是故事前半段所呈现的表象,而在其后的揭秘过程中,又将一切视角放到了一个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罪犯身上。
那么来自现实的这一部分,就是要寻找出其中犯下杀人罪行的那一个“人格”,在这样的前提下,也让前半部分存在争议的不合理之处变得合理,这正是作为推理来说如何将一个松散的逻辑链连接起来的关键一环。
还有被称为推理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她的代表作品《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设定了一系列非常烧脑的不在场证明。
或是《无人生还》,同样以一个特定的场景,也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寻找凶手,却因为结局的意料之外给人巨大的冲击的同时,由衷的佩服这一切细节背后的完整性。
而就像一篇文章的题眼,《绑架游戏》的关键词就是绑架,其中将一切连接起来的因素是“游戏”,并且还穿插了很多谎言与欺骗,但我们去推敲故事的主题,却又发现它始终是紧紧围绕着同一个中心展开的。
比起国内最后所呈现的“真善美”的改编,我其实更欣赏电影或是小说里的结局,人性的丑陋,让其中没有一个人物是让人觉得舒服的,甚至无数时刻,我们因为被表象所迷惑,也曾被故事里带上虚伪面具的人所欺骗,却也正是在这份难以释怀的落差感中,体味到了故事最深层次的精彩。
可是这一切自始至终真的只是一场游戏吗?有的人为自以为的胜利沾沾自喜,有的人因为被算计而恼羞成怒,也有人错付了一颗真心,每个人都在这场风波中无法置身事外,终究也再不可能变得无辜。
那么在其背后作品留给我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我想要讨论的最后一个层面。
三,推理小说的价值延伸推理小说,相当考验一个人逻辑思维的能力,故事情节的铺设,跌宕起伏的高潮部分,以及最后出乎意料的反转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其实也就是对于推理小说来说的价值延伸。
除了小说,拿更多人更容易接受的影视作品来谈,它的故事一定是向社会派方向偏移的,围绕的也始终是一个案件背后的社会牵连,所以它所能带来的启发和反思作用也一定是巨大的。
国内改编的网剧《十日游戏》,我曾写过它与另一部电影《烈日灼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就是最后女主揭露的身份,来自受害者家庭的遗孤,当然其中包含着一份杀亲之仇,但对于故事本身来说,最后的他们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实现了内心深处的自我赎罪。
尤其是《烈日灼心》,虽说原作里他们是无可狡辩的“真凶”,但在电影最后的反转里,他们却并不是罪魁祸首,或者说“罪不至死”,但那份对于小女孩“尾巴”的爱,让他们心甘情愿用生命的代价来圆这个最后的谎言。
但很多人在这一环节其实并不理解,那么这里所带给我们的,其实也就是一份关于“人性”的概念,我们为什么会有负罪感?说到底在人性的天平中,除了极端视角的善恶,更多的只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
我们说只要是犯罪就一定会有动机,即使是冲动型的,也会有一个或许很荒唐的理由,这也是对于一个人来说,他会走上歪路的可能性,但同时那些敢于舍己救人的,其实也并非所有的都是正义感爆棚,更多的也只是当时下意识的行为。
而我们的影视作品习惯性的都会树立一个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个很多人“思维定性”里的好人,突然做了一件坏事,在这份巨大的戏剧冲突下,同样也影射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正是推理小说所带来的最大的价值延伸,推理本身围绕的,始终是人性最丑陋的那一面,却在这份近乎窥探的审视中,会让我们不断提醒自己如何做一个“好人”。
正如《恶意》里所刻画的那般,有时候无端而起的恶意充斥在我们的各种小心思里,比如嫉妒,怨恨,或是伤害的心理,当我们打败了那些丑陋,我们会依然变回那个完整的人,但当我们有一丝被打败,也可以轻易沦为恶魔队伍里的一份子。
真实的人间充斥着各种阴暗面,小说或是影视作品以上帝视角限制了一切因素,所以剧情的发展是由作者的叙述做主,但现实始终是不可控的,却并不会缺少小说所刻画的任何一部分。
作为一个推理小说的爱好者,我热衷于那份具有预言性质的反推理过程,也看到了人性的千面,而故事更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社会始终不是仅凭一双眼睛就能看透的。
只有阅尽世间百态,也才能品味百味人生,希望故事里的残忍永远离我们的世界遥远,也希望每个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成为一个“善良”的好人。
感谢阅读!
图片来自电影《诱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