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档案|
蒋蓝 文/图
1932年,李寿民与孙经洵正式结婚。
结婚典礼由段茂澜主持,为新娘拉纱者是袁世凯的孙女桂姐,后来成为孙经洵的义女。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则送来了全套家具。婚礼热热闹闹,结婚堂堂正正,孙老板尽管不满,却也奈何不得。
李寿民对于段茂澜这位兄弟感激不尽。长子出世时,特为之取名“怀海”,以示怀念。后来子女众多,他就干脆用茂澜字“观海”的“观”字予以排行——观承、观芳、观贤、观鼎、观淑、观洪、观政等。自幼习武,恩怨分明,李寿民对于岳父怨恨颇深,先写《轮蹄》勾勒其老封建情状,原稿写成,给诸小舅、小姨传阅,无不捧腹。后写《蜀山剑侠传》,更况以最凶恶的妖怪绿袍老祖,笔伐可谓凌厉。其实两人婚后,随着《蜀山剑侠传》等问世,还珠楼主声誉日隆,孙仲山也早有悔意,经几次疏通,女儿虽然动心,女婿却不肯通融。一直到1946年夏,结婚15年后,翁婿于上海见面,但以后仍很少往来。
还珠楼主李红。
陆小曼写信
竭力赞扬《青城十九侠》
民国时代书商最大特点是嗅觉灵敏。他们马上察觉出,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蕴藏着惊人的销路。书商将报纸连载内容印成薄薄的单行本,引起了抢购风潮。
还珠楼主的作品,十之八九归上海正气书局出版发行。据书局主人说:每一集出版的三四天内,一万册之数一抢而空。早晨开门,就有顾客望门而候。顾客以摆设书报摊的小贩为多,一个人要买好几本,买回去不全是出售,而是以租出为主。上海、重庆、成都等城市以“租借小说”为营业的书店报摊,无不备有《蜀山剑侠传》,读者之多,到了“惊世骇俗”地步。
此书最初归天津励力出版社发行,因战事关系,中间一度停止续出。到励力上海分社探听续出消息的人很多,外埠来信探问者远及南洋一带。西南地区有翻版伪本流行,卖得很火。
《蜀山剑侠传》,民国三十六年出版(1947年)正气书局重印版。
我的父亲曾回忆说,1940年代初期他在汉口、重庆读小学期间,利用点滴的零用钱也要去租看《蜀山剑侠传》。一些无钱的同学甚至不惜一字一字抄录。当时书店老板太过精明,把每个章回拆开订为薄薄一册,一个铜板租借一个章回,学生们一读再读,犹如中魔……
很多人读到情不自已的程度,自然对云山雾绕深处的作家,产生了诸多猜想——
“还珠楼主先生:我是一个武侠小说迷,海上的武侠小说没有一部没有看过,自从见到您的《青城十九侠》等等,我才觉得眼前放出一种异样光彩,我敢说我平生还没有见着像您这样的一支神笔呢……”
这是1940年10月11日的《新北京报》,刊载的陆小曼写给还珠楼主的信。信中陆小曼竭力赞扬《青城十九侠》,表达了对还珠楼主文字的无上崇拜。当年《新天津画报》发表的《陆小曼的妙语—寄给还珠楼主的两封信》,此文记载了陆小曼与还珠楼主交往的史实。有学者称,陆小曼晚年“整天斜倚床上,百看不厌《红楼梦》以及还珠楼主的剑侠小说,她倒并非偏爱二者,实在是家中别无藏书”。
书商再接再厉,一口气翻印出了七八版。财源滚滚而来,李寿民大受鼓舞。不写则已,一写就是长江大河。他真的将这部鱼龙漫衍的小说一直写到了60多集、逾500万字,故事视野更为浩瀚,毫无金盆洗手迹象。据他向朋友说:“我打算要写一千万字。”
《蜀山剑侠传》是还珠楼主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巨制,由此奠定了他作为武侠小说宗师不可撼动的尊位。该书以武侠与蜀地传说、上古神话相融合,状写了峨眉剑侠与邪派恶人做斗争的故事。《蜀山剑侠传》首先被香港邵氏电影公司买去推上银幕,在成都上演过的有《荒江女侠》《魏征斩金角老龙》《唐明皇游地府》三部。1930年代初,成都大光明电影院在少城公园建成开演,头炮上演的就是还珠楼主的这三部作品,成都人把电影院几乎挤爆,演了几十场还是场场爆满。
《蜀山剑侠传》
在《荒江女侠》中,塑造了一个惩恶除奸的红姑。红姑手下四大门人:笑道人、哭道人、千里眼和顺风耳。红姑是峨眉派的掌门人,用手一指,一道剑光就能在百里之外取人首级;笑道人不笑则已,一笑就要天崩地裂发生震古烁今的冲击波;千里眼一望千里,在青城山就可以看到少林寺的一点一滴;顺风耳能听到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发布诏书御旨……这些形象,皆有所本,作家把中土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
川剧名丑
出演《蜀山剑侠传》60多场
成都东丁字街的华瀛大舞台,始建于民国初年,在川剧走入低谷之初,开始上演新式川剧,川剧由此峰回路转。
王国仁虽非科班出身,但他思路新头脑灵活,善于扬长避短,凡接手的戏都要来个出奇制胜。所以才有《关公走麦城》首创丑角演红生的先例。
王国仁并不丑,还相貌端正,身高近1米8,自称长着一个“板鸭脑壳”,意思是指自己满脸的胡子和疙瘩,像一只板鸭。另外一个说法是:1940年代的成都《蓉风报》包干了王国仁艺事活动的报道后,大刀阔斧地辟出专栏,并取了一个滑稽的标题,叫做“王国仁无声无限唱片公司”,还仿照上海唱片公司的雄鸡图案标志,画了一个鸭图案作为题花,现在叫徽记,这就使王国仁又有了“板鸭脑壳”的新外号。
王国仁唱川剧,一不是科班出身,二从来没有拜过师。演的角色从来都是自编自导的小丑角色。他上台演小丑戏《花子拾金》,别人演这出戏,都是拿根打狗棍,一副叫花子模样;王国仁演这出戏,穿的是笔挺的西装,手上挥舞文明棍。
川剧名丑王国仁
王国仁打听到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很走红,便登门拜访。两人一见,相见恨晚。据说还珠教主与他锸血为盟,成了拜把子兄弟。
王国仁很快把《蜀山剑侠传》搬上川剧舞台。在舞台上有歌有舞,机关布景,打得闹热非凡,吸引了一批不喜欢老派川剧的中青年观众。川剧版《蜀山剑侠》一天上演一集,由于情节曲折给人悬念,演了60多场,场场爆满。
还珠楼主不仅在川剧舞台上大有名望,在京剧名家中也大有交往。他与名旦尚小云有缘,交同莫逆,1932年结拜。为尚小云撰写《汉明妃》《卓文君》等剧本。后来还为尚小云的两位公子写过剧本。他在写武侠小说的同时,还为一些京剧戏团写了不少京剧的剧本,都成为尚小云剧团的保留剧目。他还把《青城十九侠》特意为尚小云编成京剧,由于情节不同于老派京剧,轰动一时。
9万字《杜甫》
成为了他人生的绝唱
抗战期间,沉浸于武侠神魔世界的还珠楼主,也遭到了暴力打扰。
日本人占领华北,要他合办刊物,他拒绝合作,结果被抓去关了两个月,辣子水灌眼睛,害得他落下眼疾。出狱后,生活一度十分困苦。抗战胜利后,他再次到上海,正气书局老板劝他不要再涉足军政界,写稿子才是正业。于是他住在上海老垃圾桥北面,一直写到了1948年。解放前夕,香港一书商为其全家买了机票,请他赴港写武侠小说,他断然拒绝。
还珠楼主书法:赠鹤千先生书
新中国成立后,还珠楼主继续推进着他的拿手好戏,《女侠夜明珠》第四、五集初版开始发行。
还珠楼主后来改名李红,写了许多京剧剧本。之后,他创作了一出川剧剧本,剧本始名《陈姑赶潘》,三易其稿,才改名为《秋江》。故事精彩,对白风趣而幽默,烘托出年轻貌美的陈姑,在浩浩的秋江之上,追赶离他而去的情人潘相公。《秋江》一搬上川剧舞台,就轰动蓉城。
1950年代,北京举行全国戏曲观摩大会,成都川剧代表团带去的剧目第一个就是《秋江》。《秋江》出场的只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陈姑,一个是摇船的老船公,扮演陈姑的川剧演员是筱桐风,扮演老船工的是周企何。
筱桐凤是阳友鹤的艺名。彭县出了川剧台上的三支凤:筱桐凤、杨云凤和飞来凤。阳友鹤不仅是三支凤之首,还被川中曲艺界称作是“川剧的梅兰芳”。
在北京首届戏曲观摩会上,川剧梅兰芳对京剧梅兰芳执弟子礼;梅大师对《秋江》的演出大加表扬,对李红的《秋江》剧本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并请其他剧种移填,李红在戏曲观摩会上也成了一个大名人。这,是李红“红得发紫”的时候。
不久前,我偶然得到一部《还珠楼主散文集》,为“武侠小说家散文系列”之一,收录大部份文章为原载1930年代天津《天风报》副刊《黑旋风》之“还珠楼丛谈”专栏,多为浅近文言风格,时隔八十多年,再度展现于文坛。内容涉及史事、技击、书法、篆刻、诗词、美食、茶道等,可作为其武侠小说的篇外篇来读。
7万字的武侠小说《游侠郭解》1958年9月9日至11月14日在广东《羊城晚报》连载完成后,李红就再也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了。但上千万字作品山岳般耸立在岁月的缝隙里,影响深巨。
还珠楼主作品《峨眉七矮》
1960年2月,李红瘫卧在床,略有好转,竟然还不忘写作、写作……手不能动了,就开始口授历史小说《杜甫》,由秘书侯增记录。断断续续,到1961年2月,终于完成了作品初稿,小说为一集11回,共计9万字 ,迄今从未全文发表。
当秘书侯增用钢笔小楷录到杜甫“穷愁潦倒,病死舟中”那一段描写时,挣扎着的李红,似乎奋然回到了还珠楼主本身,他对夫人说:“二小姐,我也要走了。你多保重!”延宕至第三天,即2月21日,还珠楼主于北京西单皮库胡同29号寓所内悄然离世。
历史巧合之处还在于:还珠楼主享年59岁,恰与杜甫同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