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开万物竞生长,故人难觅旧时光。
回首向来萧瑟处,纵然无悔亦苍凉。
----------题记
大部分人的青春都是带着伤痕,这源于我们习惯性的放大失去、离别和放手所带来的痛苦,而忽视了得到、重逢及拥有所应享有的欢愉。在岁月面前,我们像极了一个败者,以沧桑、无奈和悔悟的姿态悼念曾经,所见之处,触景生情,回首时万物沧桑,无悔处泪眼迷茫。时间,给了我们成熟,我们却用它寻找过去。
与郁郁寡欢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年纪里肆无忌惮的爱欲,它鲜明,真实,美好,纯粹,源于人类原始的兽欲却又被世人所永久敬仰,带着神秘而源远流长。
在以“北京三部曲”被大众熟知的冯唐笔下,最为人所钟爱的就应该是《万物生长》。冯唐用充斥着粗暴笔触细腻的描写着万物生长过程中的悲欢离合。故事的架构与宏大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通俗的剧情又映射着进化论那更古不变的真理。冯唐那尖讽的语言风格,双关的文字内涵,特色的京味粉饰,忧郁的人物性格,悲悯的角色命运,都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的得以展现。然而,更多的却是毫无节制的性欲描绘。
谁能想到呢?这部小说最终会以电影的形式在银屏出现。李玉用电影语言将小说中赤裸裸的肉欲变成了男性荷尔蒙分泌时期对性的渴望。当娇喘充斥在耳畔,当酮体纠缠在银屏,我不禁目不转睛的思考人生。
大部分的青春题材影片基本上都打上了这样伤感的烙印,剧情上的细微差别掩盖不了观影途中的似曾相识;人物的个性飞扬也往往有迹可循;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各种学校,更离不开轰轰烈烈的毕业。《那些年》打开了系列剧的局面,《致青春》《同桌的你》《我的早更女友》《匆匆那年》等纷至沓来,被局限住的青春文艺片如何以一种新颖高雅的姿态打动故人,这应该是每个导演要思考的。这也是《万物生长》观影归来深深困扰我的问题。
《万物生长》绝对不是一个以名字取胜的电影,毋庸置疑,甚至在宣传上也无法让人印象深刻。但它的文艺本质在片头就可见端倪。以浸泡着十六个脑袋的福尔马林爆炸为缓慢镜头,将头部乱飞和人物复杂神情相印证,以荒诞为画外音,即此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它有过真实。更何况它的台词深奥而富有哲理,值得品鉴和玩味。
青春期的人应该有三段感情,一段让你刻骨铭心,一段让你发现自己,一段让你热爱生活。
主人公秋水沉湎在三段感情中,和小满的无疾而终,和白鹭的恋爱长途,和柳青的意外相逢。他自负的认为自己在每段感情中都付出许多,但最终却发现自己从未拥有甚至无能为力。这种悲观主义的氛围让他一度怀疑自己,他像个孩子一样哭泣。他是一个爱情忠贞的卫道士,如同一切理想主义者,无法忍受背叛、怀疑和放纵。但三个女人却分别给了他背叛、怀疑和放纵。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看穿了那残酷的生活,最终却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小满的离世证明了他的固执愚昧;白鹭的离开源于他的未曾挽回;柳青的不辞而别让爱情如梦般破碎。他在孤单中如梦初醒,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他的情绪剧烈起伏,激烈的争吵,大声的喧哗,毫无顾忌的爱,不断的迷醉,开始放纵的和柳青接吻,即使他讨厌她的这种生活方式后依旧爱的死去活来。
这个故事里没有胜者,所有人都放纵的哭过;这个故事里又全是胜者,所有人都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不可避免的,当毕业后,当再次相逢,我们问及彼此,可曾在脑海里想过如果?时间不曾停留,生活还要继续。一个静止的镜头,见证着我们哭过笑过。但我们都曾努力着,为了一个既定的目标。这或许就是《万物生长》宏大的主题:不曾放弃的活着。
结尾秋水一如往常的工作,走过两个街角,意外的发现一年前离开的柳青,对视,相逢一笑,亦是美好。
[个人电影公共号:《电影相对论》 期待您的关注(里面有我自己撰写的影评。有找不到的电影,我帮你;有想要的影人合集,我找给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