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 附:黑水河
〔引文〕
江南六怪与郭靖晓行夜宿,向东南进发,在路非止一日,过了大漠草原。这天离张家口已不在远。郭靖初履中土,所有景物均是生平从所未见,心情甚是舒畅,双腿一夹,纵马疾驰,只觉耳旁呼呼风响,房屋树木不住倒退。直到小红马一口气奔到了黑水河边,他才在路旁一家饭店歇马,等候师父。
……张家口是南北通道,塞外皮毛集散之地,人烟稠密,市肆繁盛。郭靖手牵红马,东张西望,他从未到过这般大城市,所见事物无不透著新鲜……
〔笺注〕
“张家口”,今张家口市,属河北省辖。该地最初只是一普通山口,位于现城区北部东、西两太平山之间。明代为防止北元蒙古势力入侵,倚两山势修筑长城,时以张姓居民较多,俗称张家隘口;明宣德四年(西元1429年),在其南修了一军事堡垒,名之曰张家口堡,“张家口”之名,由此而来。清《畿辅通志》卷五九:“东高山在张家口堡东北七里,西高山在张家口堡西北七里,二山皆在边口,相去数百步,对峙如门,张家口之名以此。”当南宋之世,尚无张家口其名。金庸先生此处系早张其目。参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张家口”条:“为外边长城之要口,有上下二堡,皆明时筑,以与蒙古互市。下堡名张家口堡,宣德四年筑,上堡名来远堡,万历四十一年筑。开马市,与蒙古贸易。”
“黑水河”,即今之大黑河,秦时称黑水河,隋唐、辽、金时称金河,蒙古名为伊克图尔根河,因流域内土质黝黑而得名。发源于阴山山脉,先西流,后西南流,于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镇汇入黄河。参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金河”条:在绥远(今併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县(今呼和浩特市)南二十裡。今曰黑河。蒙古名伊克土尔根河。
笺按:《荒江女侠》写剑秋北上:“有一天早到了张家口,那张家口是关外一个要隘,蒙古人到京师来作买卖的,和汉人到蒙古经营商业的,都取道于此。那些蒙人驱著骆驼队,很觉奇形怪状,风俗也和关内大异。”这段和郭靖南下路过张家口文字上颇为接近,顾明道谓张家口风俗与“关内大异”,金庸则称“所有景物均是生平从所未见”,两个说法如出一辙。顾书中提到蒙古人“驱著骆驼队”,“很觉奇形怪状,”金庸下文则也有来自西域之“骆驼队”。刘国重兄所称《荒江女侠》影响《射雕》,此又一例。
白骆驼
〔引文〕
忽听得一阵悠扬悦耳的驼铃之声,四匹骆驼从大道上急奔而来,其中两匹全身雪白。每匹骆驼上都乘著一个白衣男子,四驼奔近饭店,鞍上乘者勒定了坐骑。骆驼的毡垫鞍子,都有精緻绣花,甚为灿烂。
郭靖一生长于大漠,白色骆驼甚为少见,更没见过这等装饰华丽的牲口,不觉伸长了脖子,瞪眼凝视……
〔笺注〕
“白骆驼”,参见连横《大陆游记》:蒙人畜驼为产,多者数百头,又有白驼较贵,每头值千金。
笺按:“白驼较贵,每头值千金”,则其稀见可知。金庸先生“世纪新修版”自注云:香港有评论者称,世上无白色骆驼,《射雕》中之白骆驼不成立。这位元论者以个人见闻作判断根据,略嫌武断。骆驼白色者虽较少,但亦偶有所见。作者在我国新疆、内蒙及中东土耳其都曾见过白色骆驼,且曾骑过。《清文献通考·舆地二四》:“(喀尔喀)为西北强国,有三汗……崇德三年,三汗并遣使入朝,定各贡白马八、白驼一,谓之‘九白之贡’,岁以为常。”中原骆驼不多,人所少见,自古已然,成语云:“少见多怪,见骆驼曰‘马背肿’。”余在浙江读初中时,国文老师斯老师摘此成语令学生读,余与同学读到“马背肿”三字时大笑良久,至今不忘。牟融《理惑论》:“少所见,多所怪,睹骆驼,言马肿背。”
汗血宝马
〔引文〕
他(郭靖)见小红马这次长途疾驰,肩胛旁渗出了许多汗水。心下怜惜,拿了汗巾给马抹拭、一缩手间,不觉大吃一惊,只见汗巾上全是殷红的血渍,再在红马右肩上一抹,也是满肩鲜血。……
……忽见韩宝驹骑了追风黄奔到。他忙抢上去把红马肩上出血的事说了。韩宝驹奇道:“有这等事?”走到红马身旁,在马肩上抹了几把,伸手映在日光下一看,哈哈大笑,说道:“这不是血,是汗!”郭靖一愕,道:“汗?红色的汗?”韩宝驹道:“靖儿,这是一匹十分宝贵的汗血宝马啊。”
〔笺注〕
“汗血宝马”,参见《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应邵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笺按:“蹋石”者,谓蹋石有迹,言其蹄坚利也,因其马“汗血”、“蹋石”之特徵,与他马明显不同,故特表之。
汉武天马 附:天马之歌
〔引文〕
韩宝驹道:“我曾听先师说道,西域大宛有一种天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肋如插翅,日行千里,然而那只是传说而已,谁都没有见过,我也不大相信,不料竟会给你得到了。”……(朱聪)说道:“那在史记和汉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的。当年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国贰师城见了汗血宝马,回来奏知汉武帝。皇帝听了,企羡异常,命使者带了黄金千斤,又铸了一匹与真马一般大的金马,送到宛国去,求换一匹汗血宝马。那大宛国王言道:‘贰师天马,乃大宛国宝,不能送给汉人。’那汉使自居是天朝上国的使者,登时大怒,在大宛王朝廷上出口无状,椎破金马。大宛王见汉使无礼,命人杀死使者,将黄金和马都夺了去。”
……韩宝驹道:“我曾听先师说,那是家马与野马交配而生。”朱聪道:“不错,据史书上说,贰师城附近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马,奔跃如飞,无法捕捉。大宛国人生了一个妙计,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了,生下来就是汗血宝马了……”
韩小莹要听故事,问道:“汉武帝得不到宝马,难道就此罢手了不成?”朱聪道:“他怎肯罢手?当下发兵数万,令大将李广利统率,到大宛国贰师城取马,为了志在必得,把李广利封为贰师将军。但从长安到大宛国,西出嘉峪关后一路都是沙漠,无粮无水,途中士兵死亡枕藉,未到大宛,军队已只剩下三成。
“李广利兵困马乏,一战不利,退回敦煌,向皇帝请援。汉武帝大怒,使使者带剑守在玉门关,下旨言道:‘远徵兵将,有敢进关者一概斩首。’李广利进退不得,只得留在敦煌。
“……汉武帝心想宝马得不到,还丧了数万士卒,岂不是让外国看轻了我大汗天子?于是大发边骑,一共二十余万人,牛马粮草,不计其数,还怕兵力不足,又下旨令全国犯罪小吏、赘婿、商人,一概从军出征,弄得天下骚然……那李广利带了大军,围攻大宛城四十馀日,杀死大宛兵将无数。大宛的众贵人害怕了,斩了国王的头投降,献出宝马。李广利凯旋回京,皇帝大喜,封他为海西侯,军官各有封赏。为了这几匹血汗宝马,天下不知死了多少人,耗费了多少钱财。当日汉武帝大宴群臣,做了一首天马之歌,说道:‘大一贡兮天马下,露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与友!’这诗是说,只有天上的龙,才配与这天马做朋友呢。”
〔笺注〕
“汉武天马”,见《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现据《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初,天子……及得大宛汗血马……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而汉使者往既多,其少从率多进熟于天子,言曰:“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宛国饶汉物,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而斋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鬱城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是岁太初元年也。
贰师将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鬱城,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攻郁城,鬱城大破之,所杀伤甚众。贰师将军与哆、始成等计:“至郁城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兵而还。往来二岁,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原且罢兵,益发而複往。”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
其夏……公卿及议者皆原罢击宛军,专力攻胡。天子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馀匹,驴骡囊它以万数。多齎粮,兵驽甚设,天下骚动……贰师使兵欲行攻鬱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决其水源,移之,则宛固己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馀日,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宛贵人相与谋曰:“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马而杀汉使。今杀王毋寡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其王毋寡,持其头遣贵人使贰师,约曰:“汉毋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人食。即不听,我尽杀善马,而康居之救且至。至,我居内,康居居外,与汉军战。汉军熟计之,何从?”是时康居候视汉兵,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许宛之约。宛乃出其善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给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犛三千馀匹,而立宛贵人之故待遇汉使善者名昧蔡以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天马之歌”,见《史记·乐书》:尝得神马渥水中,複次以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露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笺按:“太一贡兮天马下”,太,金庸先生作“大”;“今安匹兮龙为友”,为,金庸先生作“与”。
汉之赘婿
〔引文〕
朱聪道:“当时汉朝的所谓赘婿,就是穷得无以为生之人,投入人家做奴僕,也有招作女婿的。……”
〔笺注〕
“汉之赘婿”,赘婿,就婚、定居于女家之男子,以女之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承嗣母方在宗祧。当秦汉之世,赘婿之社会地位等于奴僕。参见《六韬·练士》:有赘婿入虏欲扬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
蒙古习俗以手取食
〔引文〕
(郭靖)来到一家大酒店之前,腹中饥饿,便把马系上门前马桩,进店入座,要了一盘牛肉,两斤面饼,大口吃了起来。他胃口奇佳,依著蒙古人习俗,抓起牛肉面饼一把把往口中塞去。
〔笺注〕
“蒙古习俗以手取食”,参见《清稗类钞·饮食类》“蒙人之饮食”:蒙人之饮食一日三餐……番目则以手取食。
店家不喜叫花
〔引文〕
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头上歪戴著一顶黑黝黝的破皮帽,脸上手上全是黑煤,早瞧不出本来面目,手裡拿著一个馒头,嘻嘻而笑,露出两排晶晶发亮的雪白细牙,却与他全身极不相称。眼珠漆黑,甚是灵动。
一个店伙叫道:“干吗呀?还不给我走?”那少年道:“好,走就走。”刚转过身去,另一个店伙叫道:“把馒头放下。”那少年依言将馒头放下,但白白的馒头上已留下几个污黑的手印,再也发卖不得。一个伙计大怒,出拳打去,那少年矮身躲过。
郭靖见他可怜,知他饿得急了,忙抢上去拦住,道:“别动粗,馒头钱我给!”捡起馒头,递给少年。那少年接过馒头,道:“这馒头做得不好。可怜东西,给你吃吧!”丢给门口一隻癞皮小狗。小狗扑上去大嚼起来。
一个店伙歎道:“可惜,可惜,上白的肉馒头喂狗。”郭靖也是一楞,只道那少年腹中饥饿,这才抢了店家的馒头,哪知他却丢给狗子吃了。郭靖回座又吃。那少年跟了进来,侧著头瞧他。郭靖给他瞧得有些不好意思,招呼道:“你也来吃,好吗?”那少年笑道:“好,我一个人闷得无聊,正想找伴儿。”说的是一口江南口音。
郭靖之母是浙江临安人,江南六怪都是嘉兴左近人氏,他从小听惯了江南口音,听那少年说的正是自己乡音,很感喜悦。那少年走到桌边坐下,郭靖吩咐店小二再拿饭菜。店小二见了少年这副肮髒穷样,老大不乐意,叫了半天,才懒洋洋地拿了碗碟过来。
那少年发作道:“你道我穷,不配吃你店里的饭菜吗?只怕你拿最上等的酒菜来,还不合我口味呢。”店小二冷冷地道:“是麽?你老人家点得出,我们总做得出,就怕吃了没人会钞。”那少年向郭靖道:“任我吃多少,你都做东麽?”郭靖道:“当然,当然。”转头向店小二道:“快切一斤牛肉,半斤羊肝来。”他只道牛肉羊肝便是天下最好的美味,又问少年,说的也是江南话:“喝酒不喝?”
〔笺注〕
“店家不喜叫化”,参见顾明道《荒江女侠》第十七回:见一个瘦长的乞丐,身穿破褐,托著一个铁钵,满脸肮髒,赤著双跌,但是目光却炯炯有神,走进店来,对酒保说道:“这里的酒香气扑鼻,引得我肚裡的酒虫蠕蠕地活动,非得畅饮不可。然而我是个乞丐,身边没有分文,不知你们可肯赏给我喝,隔日当加倍奉还,一定不会赖的。”那酒保瞪著眼睛叱骂道:“呔,那裡来的化子,饭还没得吃,反要喝酒。开了店当然卖酒的,只要你有钱尽喝,谁肯赏酒给你化子喝呢,不是梦想麽!快给我让开。”那乞丐听了也不响,自顾走到一张桌子边坐下,把手中铁钵向桌上轻轻一放,说道:“我今天要喝定了。”
那酒保身长力大,抡起又粗又长的手臂,来拖乞丐出去,那知道好似蜻蜓撼石柱一般,休想动得分毫。乞丐依然笑嘻嘻地喊道:“快拿酒来,不然我自己要动手了。”酒保正没奈何,剑秋看在眼裡,想起以前在佟氏黑店遇见那个怪客闻天声,貌不惊人,却有高深的剑术,不要小觑这个乞丐,瞧他神情也是个江湖异人,忍不住抢著对酒保说道:“你不要这种无理,他要喝酒,你尽给他喝,多少有我还帐是了。”酒保听剑秋肯担认酒资,也没有话说,便去取了一壶酒和一酒杯,放在乞丐面前。那乞丐对剑秋紧瞧了一眼,又喊道:“怎的没有菜吃呢,快来三斤牛肉,一个羊肚汤,一盆炒葱韭。”酒保又对剑秋看看,剑秋道:“我早已吩咐,你取给他吃便了。”酒保答应一声,自去厨下端整了,搬给乞丐。那乞丐喝酒也不用酒杯,便执著酒壶狂喝,又把牛肉大嚼,一口气喝了十壶,还是要喝。
笺按:郭靖张家口初遇黄蓉,与剑秋张家口初遇馀观海,写作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叫化无钱吃饭、店家不喜而主角出面为之解窘,黄蓉和馀观海之表现也如出一辙,都是不满足于仅裹其腹而对主角予取予求。国重兄所考,此又一例。
四干果、四鲜果
附:两咸酸 四蜜饯 八酒菜
〔引文〕
那少年道:“别忙吃肉,咱们先吃果子。喂伙计,先来四干果、四鲜果、两咸酸、四蜜饯。”店小二吓了一跳,不意他口出大言,冷笑道:“大爷要些甚麽果子蜜饯?”那少年道:“这种穷地方小酒店,好东西谅你也弄不出来,就这样吧,干果四样是荔枝、桂圆、蒸枣、银杏。鲜果你拣时新的。咸酸要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不知这儿买不买到?蜜饯吗?就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店小二听他说得十分在行,不由得收起小觑之心。
那少年又道:“下酒菜这裡没有新鲜鱼虾,嗯,就来八个马马虎虎的酒菜吧。”店小二问道:“爷们爱吃甚麽?”少年道:“唉,不说清楚定是不成。八个酒菜是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我只拣你们这儿做得出的来点,名贵点儿的菜肴嘛,咱们也就免了。”店小二听得张大了口合不拢来……
〔笺注〕
“四干果,四鲜果”、“四蜜饯”,乾果,鲜果,饮食前用以消遣、生津也。四为双数,以敬客也。参见《调鼎集》卷二:铺设戏席部:盘碗菜类:新式四干果、四水果、四荤点、一汤一菜、四粉点、一汤一菜、四面点、一汤一菜。齐如山《中国馔馐谭》第二章:四干果,简言之曰四干:如核桃仁、花生仁、焙杏仁、瓜子等等。讲究的,加入蜜饯,如蜜枣、桃脯等等,然亦有时另有四蜜饯者。四鲜果,简言之曰四鲜:葡萄、苹果,各种鲜果等等。
“八酒菜”,四酒菜或四酒菜之增量。齐如山《中国馔馐谭》第二章:四凉盘,又名四冷荤,又名四酒菜。此专为佐酒,故做法也极讲究,有时八冷荤,也有时用四拼盘,虽然只四盘,可是每盘两样菜,推置的也极美观。
金庸所列“荔枝、桂圆、蒸枣、银杏”,即“四干果”,见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九: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如后:乐仙乾果子叉袋儿一行:荔枝、圆眼……银杏……大蒸枣。并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三“偏安佚豫”:绍兴十三年,张俊解兵柄,封清河郡王,勅建甲第。二十一年冬十月,高宗幸其第,供进御筵。初坐,乐仙乾果子乂袋儿一行:荔枝、圆眼……银杏……大蒸枣。
“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即“两咸酸”,见《武林旧事》卷九:砌香咸酸一行:……砌香樱桃……姜丝梅。并见《西湖游览志馀》卷三“偏安佚豫”:砌香咸酸一行:……砌香樱桃……姜丝梅。
“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即“四蜜饯”,见《武林旧事》卷九:雕花蜜煎一行:……雕花金橘。珑缠果子一行:……荔枝好郎君……香药葡萄……糖霜玉蜂儿、白缠桃条。并见《西湖游览志馀》卷三“偏安佚豫”:雕花金橘……荔枝好郎君……香药葡萄……糖霜玉蜂儿、白缠桃条。
笺按:此条系并而说之。“雕花”金橘,金庸改为“玫瑰”金橘;“荔枝”好郎君,改为“梨肉”好郎君;“糖霜”玉蜂儿、白缠“桃条”,合併为“糖霜桃条”。
又按:八酒菜中,“花炊鹌子”一道,见《武林旧事》卷九:下酒十五盏第一盏:花炊鹌子。《西湖游览志馀》卷三“偏安佚豫”:下酒十五盏第一盏:花炊鹌子。馀则仿而说之。如《武林旧事》、《西湖游览志馀》有“猪肚假江瑶”,金庸先生则有“鹿肚酿江瑶”(假、酿二字形似,或有一误);《武林旧事》有“薑醋生螺”、“鲜虾蹄子脍”(《西湖游览志馀》作“薑醋香螺”、“鲜虾蹄子脍”),金庸先生则有“姜醋金银蹄子”等是。
竹叶青汾酒
〔引文〕
店小二……又问少年:“爷们用什麽酒?小店有十年陈的竹叶青汾酒,先打两角不好?”少年道:“好吧,将就对付著喝喝!”
〔笺注〕
“竹叶青汾酒”,汾酒历史悠久,系中国名酒之一种。以各种名贵药品配制而成者,谓之竹叶青汾酒。含酒精少,味醇美也。参见《北齐书》:吾饮汾清二杯。宋《北山酒经》: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宋代汾州甘露堂。皆系言汾酒。
江珧柱
〔引文〕
那少年……忽然叫店小二过来,骂道:“你们这江珧柱是五年前的宿货,这也能卖钱?”掌柜的听见了,忙过来陪笑道:“客官的舌头真灵。实在对不起。小店没江珧柱,是去这里最大的酒楼长庆楼让来的。通张家口没新鲜货。”
〔笺注〕
“江珧柱”:江珧之肉柱也。江珧为海蚌之一种,肉柱(即闭壳肌)味鲜美,为海味珍品。俗又以干贝为江珧柱。“江珧”亦作“江瑶”。宋刘子翬《食蛎房》诗:江瑶贵一柱。又作“江鳐”。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似开江鳐斫玉柱。《清稗类钞·饮食类》:江珧为蚌属,亦作江瑶,一名玉珧。壳长而薄,为直角三角形,壳顶在其尖端,面有鳞片,排列为放射状。壳内黑色,有闪光,以足根之细丝附著近海之泥沙中。肉不中食,而前后两柱,以美味著称,俗称之为江瑶柱。
笺按:黄蓉谓“五年”“宿货”者,当为干贝也。贝蚌晒干,储之以用。海味贵鲜,此非鲜也,是故黄家丫头不尽其意。
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附:大兴府
〔引文〕
……一路无话,这一日到了中都大兴府。这是大金国的京城,以前叫做燕京,是先前辽国的南京,乃当时天下形胜繁华之地,即便是宋朝旧京汴梁、新都临安,也有所不及。郭靖长于荒漠,又怎见过这般气象?只见红楼画阁,绣户朱门,雕车竞驻,骏马争驰。高柜巨铺,尽陈奇货异物;茶坊酒肆,但见华服珠履。真是花光满路,箫鼓喧空;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只把他这从未见过世面的少年看得眼花缭乱。
〔笺注〕
“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疱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笺按:此孟元老言东京汴梁(今开封)语,而金庸拿来言中都大兴府,此“金庸式”之“乾坤大挪移”也。
“大兴府”,参见《大金国志》卷三三“地理”:(完颜)亮徙燕,遂以燕京为中都,号大兴府,即古幽州也。金国之盛极于此矣。
笺按:燕京,大兴府,即今之北京。
比武招亲
〔引文〕
他不敢走进金碧辉煌的酒楼,拣了间小小饭铺吃了饭,信步到长街闲逛。忽听得前面人声喧哗,喝彩之声不绝于耳,远远望去,围著好大一堆人,不知在看什麽。
他好奇心起,挨入人群张望,只见中间老大一块空地,地下插了一面锦旗,白底红花,绣著“比武招亲”四个金字,旗下两人正自拳来脚去的打得热闹,一个是红衣少女,一个是长大汉子……
只见那少女和身旁的一个中年汉子低声说了几句话。那汉子点点头,向众人团团作了一个四方揖,朗声说道:“在下姓穆名易,山东人氏。路经贵地,一不求名,二不为利,只为寻访一位朋友……”说著伸掌向锦旗下的两件兵器示意一指,又道:“……以及一位年少的故人。又因小女年已及笄,尚未许得婆家,她曾许下一愿,不望夫婿富贵,但愿是个武艺超群的好汉,因此上斗胆比武招亲。凡年在二十岁上下,尚未娶亲,能胜得小女一拳一脚的,在下即将小女许配于他。如是山东、两浙人氏,就更加好了。……”说到这裡,顿了一顿,抱拳说道:“大兴府是卧虎藏龙之地,高人好汉必多,在下行事荒唐,请各位多多包涵。”
〔笺注〕
“比武招亲”,古代招亲方式之一种,通常由女方设下擂台,公开进行。应徵者以武功最好者获得婚约。参见《宋太祖三下南唐》第十一回:自古婚姻由父母所命,此女之常,只有我家老爷见女儿具此奇能,不世法力,正要访寻佳偶东床,遂却坦腹之心,以免明珠暗投污土,怎奈小姐屡屡不允从,反请老爷于庄前途双锁山上,设立一个招夫牌,不论诸色人等,到来与小姐比较武艺,倘有能胜过他者,自愿赘在敝庄。已经引动多少海外英雄豪杰,天涯壮士,时常比角,个个磨拳擦掌称能。
《杨家府演义》卷七第六节:却说飞云诱得文广跳涧,既擒捉了,竞回寨入见江氏。江氏迎而言曰:“闻娇儿用计擒了来将,足慰父兄之心,以雪输阵之辱。”飞云曰:“固然雪耻,还有一事,不好说得。”江氏曰:“母亲跟前却有何害,只管说来。”飞云欲语,又掩著口,只是笑而已。江氏曰:“莫非所捉之将真可以为偶乎?”飞云点头,複曰:“彼乃杨府之子,况且妙龄,杀之可矜。”江氏曰:“待父升堂,吾即言之。”……江氏曰:“此子乃杨府子弟,莫若留之以配飞云。圣上酌量何如?”大登遂抛了剑,向前笑曰:“贤婿休惊。”时天将晚,大登也不问他肯不肯,释了其缚,只管教飞云出来拜告天地。
白羽《十二金钱镖》第九章:过了些日子,铁莲子柳兆鸿忽然想起:“武林故事中,常有比武招亲的话头,我何不带著青儿,到外面周游一回,专心物色物色?”……吩咐研青打点行装,父女二人骑著两匹骏马,出离镇江,去各地漫游。
笺按:旧说部及民国时期武侠小说中,对“比武招亲”颇有描述。当代学者王立认为,比武招亲系民俗叙事母题之一种,从人类学角度看,具有多重文化意蕴。俄罗斯学者李福清《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关係》云:“各民族史诗中英雄不仅在遥远的地方为自己寻找未婚妻,甚至遇见她后,在向她求婚前和她在田野上进行交锋,只有在交战中获胜时英雄小姐才同意与他结婚。在《三侠五义》第三十一回中有类似的描写,勇士展昭同月华小姐比剑术,在比赛中获得了胜利,娶了月华为妻。这样的例子在其他章回小说及民间传说中都可以发现,这都证明作家引用民间文学的母题、情节模式、描写的方法。”
手印
〔引文〕
那白髮老头笑道:“灵智上人是青海手印宗大高手,等闲怎能跟这等浑小子动手,没的失了自己身份。”
〔笺注〕
“手印”,佛教术语,手指所结之印也。参见《陀罗尼集经》卷二:诵咒有身印等种种印法,若作手印诵诸呪法,易得成验。
鬼门龙王
〔引文〕
他(梁子翁)瞧不出那小叫化来历,只微微摇头,隔了一会,说道:“我在关外时,常听得鬼门龙王是一把了不起的高手,怎麽他师弟这般不济,连个小孩子也斗不过?”
〔笺注〕
“鬼门”,地名,底柱山三门之一,系河南三门峡之一段。元王翰《游三门记》:三门集津,在平陆县治东六十裡。(黄)河南山脊峻下,其尾属于北山,凿山作三门以通河流。南者为鬼门,中为人门,次北为神门。鬼门迫窄,水势峻急。《陝州志》: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有得脱。
“龙王”,龙属之王。
笺按:下文写鬼门龙王沙通天相貌,即神话中“龙”之造型。“王处一转过头打量那人,只见他一个油光光的秃头,顶上没半根头髮,双目佈满红丝,眼珠突出,看了这副异相,心中斗然想起,说道:‘阁下可是鬼门龙王沙老前辈吗?’”
自己老子姓甚麽
〔引文〕
小王爷大怒,喝道:“你还要倡狂?”接住郭靖迎面掷来的两名军汉,放在地上,跟著抢上前去,左足踢出,直取郭靖小腹。郭靖闪身进招,两人又搭上了手。那王妃连声喝止,小王爷对母亲似乎并不畏惧,颇有点儿恃宠而骄,回头叫道:“妈,你瞧我的!这乡下小子到京师来撒野,不好好给他吃点苦头,只怕他连自己老子姓甚麽也不知道。”
〔笺注〕
“自己老子姓甚麽”,小王爷生在北国王府之地,不知自己根在南朝,此其身世之谶语也,而肇于此。
草标
〔引文〕
斗了一阵,黄蓉与候通海又一逃一追地奔来。这次候通海头髮上插了老大一个草标,这是出卖物件的记号,插在头上,便是出卖人头之意,自是受了黄蓉的戏弄,但他竟茫然不觉……
〔笺注〕
“草标,”草束插于物,以为待售之标记。参见《水浒传》第七回:手裡拿著一口宝刀,插著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又,第十二回:当日将了定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此作卖身之标识。《刘弘嫁婢》:我插一草标,自己卖身。
小哥
〔引文〕
王处一……向郭靖道:“小哥,你跟我来。”……郭靖回过身来,当即在雪地裡跪倒,向王处一叩谢救命之恩。
〔笺注〕
“小哥”,对年青男子之敬称。参见《镜花缘》第二十回:唐敖上前拱手道:“请问小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