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地撕破给人看。在鲁迅看来悲剧和喜剧同样具有感染力,但悲剧所带来的冲击力要更大一些。因为在人们看来无价值的事物,即便它被撕破了,也总觉得无关紧要,而那些他们在意的,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一旦被触碰或者是提及,就会感到不适,但悲剧是直接将人们看来有价值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其所会带来给人精神上的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从这段鲁迅对悲剧,喜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先前的人们还是认为悲剧和喜剧之间是泾渭分明的,这样的看法比较古典。就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悲剧,整篇下来除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角色间的插科打诨,都是比较严肃的,就是完全的在专心塑造哈姆雷特这样一个正义理想的化身被毁灭的过程。那么再来看《唐吉可德》,虽然现在人们对这本书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的定义是很模糊的,但写《唐吉可德》这本书的作者,可从来没会想着将它演变成一个悲剧,因为在他自己看来唐吉可德这个主角形象本身就是非常诙谐的,再加上冒险的题材和唐吉可德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经历,俨然是想将这本小说向轻松的,喜剧化的方向发展来创作的。插句题外话,《唐吉诃德》后来内容意义的演变可能作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一生也是比较凄苦辗转的,在创作“唐吉可德”这个人物形象时,也肯定多少不自觉的自己带入了进去。
在早期的文化创作者们的认知里,悲剧和喜剧是分开的,两者是不可交融的。喜剧负责娱乐大众,悲剧则负责传递作者个人的一种情怀,或者是一种思想,就拿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来讲,后期的蜀国整个的就是一个悲剧,但凡蜀国里有着救亡图存之心的人,都没有落下一个太好的结局,而这样的一个靠着彼此的信义与心中的道义建立起来的国家,它那悲剧的陨落也传达了作者对此的向往和心中美好的寄托。
这样对悲剧和喜剧的认知,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的中国,毕竟在五四时期仍有许多知识分子坚持着“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样古知识分子的认知,文艺创作也称了救亡图存的一种途径,而且还取得了全国性的高度认同,这在其它国家真的很罕见。
然而在这样似乎被固定下来的认知中,还是出现了鲜有的个例,就比如《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一群少男少女们都生活在非常优渥的环境中,几乎每天都在吟诗作画谈恋爱,这看似是一个喜剧的氛围,然而熟悉《红楼梦》的朋友们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也就是在看似喜剧的外表下,贾府没落的悲剧结尾就早已注定了。
其实以喜剧的外壳包裹悲剧的内核,这样的文学作品是不多见的,当然再严肃的悲剧也需要一些喜剧的元素来让观众们放松一下,不至于那么沉闷,再光怪陆离的喜剧,也多少包含了生活的辛酸,即便这样,悲剧和喜剧在文学创作上还是被有意识的分离开的。
但喜剧艺术家卓别林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喜剧原来也可以达到悲剧的效果。卓别林的《城市之光》,让一个流浪汉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下出现,而流浪汉生活的多变和卓别林充满诙谐意味的表演,给电影带来了充足的喜剧元素。然而流浪汉这个形象本身就附带了悲剧的元素,如果仅仅是为了喜剧的原因,而选中流浪汉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再加上电影里的情节设置也不全是逗人发笑的,还是有严肃的地方,就是流浪汉与卖花女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里,他们两个都没有丝毫的地位可言,就算在一起了,也难有共同的容身之处。当然这段爱情可以将它当作流浪汉的幸运经历之一,可是如果严肃地去看待它,一个社会即使分层,但如果连爱情这个人类自古的本能都要剥削掉,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可怕。但《城市之光》可以被严肃地去看待的,不仅仅是爱情,流浪汉可以通过脱离社会来获取自由,而他想加入这个社会就必须放弃自由,成为社会的底层,那么“流浪汉”这个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观众在为人物的滑稽而捧腹大笑时,却常常忽略了人物本身的可悲,回过来说《城市之光》仍然是一部喜剧,只不过它没有忽略外部的环境,去逃到光怪陆离的理想乡中去,这样由人物直接传达出的,悲喜交融的形式,是表演者所特有的。
周星驰在创作的后期,也尝试过与《城市之光》类似的创作,《功夫》不能算,《功夫》是一种别样的内核,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文化。《长江七号》应该算是,可是相较与周星驰其它的电影,《长江七号》则有失水准,悲剧与喜剧两边的度都没有把握好,以至于亮点都集中在了这是当时中国比较新颖的外星题材。
其实周星驰还有更早一些的尝试,《喜剧之王》,虽然带有个人经历的色彩,但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喜剧创作,整部电影看下来还是很欢乐的,即使主人公伊天仇一直谈论着梦想,因为他的郁郁不得志,观众们也不觉得突兀。说到底还是一个喜剧,只不过以一个小人物为主角,从中可以赋予电影很多的内涵。《喜剧之王》拍得很好,但还远没有达到《城市之光》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它意义的内核还是集中在个人的身上。
有悲剧内涵的喜剧听起来似乎很高级,但喜剧中的悲,是这个喜剧本身就有了的悲,不可能在一部喜剧的中途刻意营造出悲的氛围,这样很容易使观众觉得突兀,也会让观众进入一个很尴尬的境遇。本来是看喜剧的,这边也搞催泪,那是该哭还是笑呢,作为一种明确的形式,悲剧和喜剧是应该分割开的。
但这些都是比较传统的讨论,随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增多,悲剧和喜剧的划分不再是那么明确,它们常常被作为一种工具而出现。余华所写的《许三观卖血记》,它当然是一个悲剧,而作者运动轻快的语言使读者能很舒服地读完整本书;鲁迅所作的《阿Q正传》,是一个很沉重的题材,但里面也有许多令人感到欢快的点;前几年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这一部感动了许多人的电影,整体看起来也不是那么的悲伤。
悲剧让人警醒,提醒人们不要再重蹈类似的覆辙,喜剧使人放松,观众可以再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阅读完这部作品。当悲剧和喜剧被作为工具化的方式而出现,它们被划分出来的界限也不是那么的明确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