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推荐的书名是《古都》,作者是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紫地丁花在树干弯曲的下方,有两个小洞,紫花地丁就分别在那儿寄生。
上边那株和下边这株相距约莫一尺。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她所想的紫花地丁相见”和“相识”是什么意思呢?
千重子时而在廊道上眺望,时而在树根旁仰视,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作家的代表。
他的书里,常能看见大段内心独白和遐想穿插于叙事之中。《古都》一开头,就是千重子对着紫花地丁顾影自怜的画面。花,成了千重子“弃儿”身世的隐喻,又为故事本身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和朦胧美。
绿叶京都作为大城市,得数它的绿叶最美。
修学院离宫、御所的松林,古寺那宽广庭园里的树木自不消说,在室内木屋町和高濑川畔、五条和护城河的垂柳,等吸引着游客。是真正的垂柳。翠绿的枝桠几乎垂到地面,婀娜轻盈。还有那北山的赤松,绵亘不绝,细柔柔地形成一个圆形,也给人以同样的美的享受。
特别是时令正值夏天,可以看到东山嫩叶的悠悠绿韵。晴天还可以远眺新叶漫空笼翠。
川端康成的小说,从《伊豆的舞女》到《雪国》,总少不了大段对景物的描写。不仅要重写,还要写得美,写得人过目不忘。
从绿叶,写到松林,再到垂柳,《古都》里京都的美是纤细、轻盈的、不动声色又引人流连的。
祗园节打昭和三十一年起,就让斋王加入了葵节的敕使队伍。
这是古时候的一种仪式,相传斋王在隐居斋院之前,要在加茂川把身体洗净。由坐在轿子上、身穿便礼服的女官领先,女嬬和童女等随后,乐师奏着雅乐,斋王则穿一身十二单衣坐在牛车上,游行过去。
《古都》里,一年中京都的节日盛事,成了推动人物故事发展的线索。人们对于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的参与和虔诚,也从一个侧面可看出传统文化对京都人性格的影响——低调,含蓄,守旧,顺从。
杉树笔直耸立着的一排排树干,实在美极了。残留在树梢顶端的一簇簇叶子,也像是一种精巧的工艺品。
山不高,也不太深。山巅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的一棵棵杉树,仿佛一抬头就可望及。这些杉树是用来修建茶室的,所以杉林的形态看上去也有茶室的情调。
只是,清泷川两岸的山,十分陡峭,坠落在狭窄的盆地上。据说,此地雨量多,阳光少,这是栽培有名杉木的天然条件之一。自然也能防风吧。假设遇上强风,杉树就会从新长的娇嫩地方弯曲或歪扭。
千重子终于和失散多年的孪生妹妹苗子见面。
不同的成长环境,让两人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差别。活在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养父母爱里的千重子敏感多思,而苗子就像她生活中最常见的杉树一样,健康质朴。
相同的,是两人骨子里的良善和对对方的爱。这也为两姐妹的分别埋下了伏笔。
雪天翌日早晨,苗子一早就起床,把千重子摇醒,“小姐,这可能就是我一生的幸福了。趁着没人瞧见,我该回去了。”
千重子坐了起来:“苗子,你没带雨具吧?请你等一等。”
千重子说着,把自己最好的天鹅绒大衣、折叠伞和高齿木展都给了苗子。
“这是我送给你的。希望你再来啊。”
苗子摇摇头。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着。
《古都》,从春天开篇,以下雪天作为终止。好像发生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虽然,自始至终叙述都是淡淡的,却能感受到书中千重子和其他人,在短暂的幸福过后,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疏离感,就像京都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
小说从春天讲到冬天,带领我们一一穿过京都这座城市的四时,从樱花到秋天红色的枫叶,全部都是游客心中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景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京都四时的变化之景,还可以看到许多京都的老店,比如说专门卖豆腐的汤波半,或者专门吃甲鱼的大市,无不展现了这些百年老店的规矩和气派。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京都的大小祭典,这整本小说几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京都旅游指南。难怪今天还有许多川端康成的书迷,拿着这本书一一寻索书中人物走过的路线,这些路线也都是热门的旅游路线:祗园、八坂神社、南禅寺、平安神宫、清水寺,不一而足,跟着这些路线想把京都走个遍。这本书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京都这座城市的文学明信片。
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会在书中品味到别样风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