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义看,鬼字的最初意义只是代表一种灵长类的动物,即叫作猕猴的一种动物。从甲骨文的鬼字形状上看,鬼字上面像个大头,下面就像一个人长跪状,膝着地,直着上身。而后的篆体鬼字与甲骨文字又有不同,上面是个大头之像,下面也像人跪的形状,这也就是流通至今的“鬼”字了。
从鬼字的古体字形看,它的主要特点是大头。而与它相关的一些字,如嵬、魁和巍等字看来,都是指的“高大”之义,这也说明其共同的“高大”含义都得义于相同的“鬼”之义。
据沈兼士的《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文考证,鬼与禺同是人类之异兽,属于猕猴类生物。这说明“鬼”字最初不是代表后来的鬼,而是代表类人的生物。
鬼为似人之兽还可以从鬼方一词的考证中印证,甲骨文有“鬼方”一词。《易·既济》爻辞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爻辞:“震用代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诗大雅·荡》有:“内查于中国,罩及代鬼方”。这些文献中的鬼方为一个地区,可能是指经常出现一种称为鬼的生物的地区。如果当时的鬼为人死之鬼,那么就应该是汉代的蒿里山,及后来的丰都鬼府。但鬼都出现在汉代,先秦时鬼都居住在人间,无鬼都一说。又《易·睽》卦爻辞上有:“见豕负涂,载鬼一车”语,说明鬼是一种生物,可见鬼方是指出现鬼这种生物较多的地区。
人鬼字的本义考证,大约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人类看到第一个鬼,恐怕只是那种叫作猕猴的灵长类生物。因为猕猴类也是常见于夜晚,其形状像人形,在自然界也经常出现。
当人们产生鬼魂观念后,对鬼便有了一种初步印象,即鬼魂应与人差不多,这样猕猴就当起了人们想象中的鬼的形象了。鬼由最初的子虚乌有的想象之物,逐渐附会到了一种类人的生物身上,这种代表亡魂的鬼字便产生了。
由于这种代表亡魂的猕猴类生物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物体,因此也就为后来的鬼神信仰注入了莫大的真实性。就连一些比较严肃的古书中都堂而皇之地记载着鬼魂被人碰上的事件。
到了殷周时代,现今意义上的鬼魂就开始笼罩在人们的头脑中了。《礼记·表记》说:“殷人尚鬼”,又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后礼。”殷人尚鬼事神的风习沿传到了周朝,就越演越烈了。周人谈鬼论神成了很重要的话题,在史传书籍中也有了具体的叙述。
《中庸》称鬼为:“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的一种神秘的东西。《诗经·何人斯》中有:“如鬼如蜮”,这里把鬼与蜮并称,也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因蜮是指水中的一种生物,喜在水中含沙射岸上人的影子,射中者则生病。在这时的鬼就不再是早期普遍的大头生物,而是有点诡谲的本领,因而与蜮并列,足见其非同一般了。
再后来的史书上把鬼说得更近现在的意思了。《礼记·祭仪》上讲:“众生必死,死必,之谓鬼”。又说:鬼之至灵者为神。人死为鬼,鬼是魂魄所归,阴气所聚,故又谓死人为归人。在这里,灵魂是有洁与不洁之分的。神是纯洁灵魂所聚集的结果,鬼魂则是不纯洁灵魂所聚集的结果。此论便把鬼与神联在一起了:神是高级的鬼,鬼则是低级的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