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是一部具有时代性的小说集,它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尽管没有杂文那样尖锐,也没有散文一般抒怀,但它却更能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一些现实问题,就当时社会上的矛盾、国人的精神特征如同画面一般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就其中的《阿Q正传》而言,作者描绘了一个底层农民形象,他没有任何财富,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他住的地方是土谷祠,没有一个安定的家;他没有稳定的工作,只能给人做一些杂活;他也没有稳定的生活,这些就是当时国人在强权专制统治之下的生存现状。
国人想要改变现状,但要改变的想法却是微弱的、不足一提的,往往在萌芽时期就被扼杀了。作者在文中写到阿Q说自己是赵太爷的本家,还说自己是革命者。他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但可惜的是,人们没有给他预期的东西。在现实的无奈之下,阿Q只能消极地安慰自己,使用”精神胜利法“,在打不过别人的时候,就说别人是”儿子打老子“。
对于革命,国人也是盲目的,如同阿Q一样,以为大吼一声”老子革命了“,那就是革命,其实不然,盲目的革命并不能改变现实的局面,相反会惨遭扼杀。阿Q临死之前一声”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正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同时也是作者对理性的、卓越的新革命方式所寄予的希望。
类似这样对麻木国人的描写在《呐喊》中还有很多,比如《药》中的华老栓用革命者的鲜血做药引,《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被打断了腿,《狂人日记》中的”人吃人“。之所以这么写,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国人沉睡的灵魂觉醒!
在《呐喊》中,往往有一些话语刺痛着人们的神经,然而这样的讽刺、剖析并非出自作者的”残忍“,他只是想通过这些让人认识到现实的败坏与堕落。所以在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作者总是以一种幽默而深刻的笔调来描绘。他不忍将一些残酷的东西摆在读者面前,但又不得不将这些告诉读者,所以作者苦心孤诣的创作,使得这十四篇故事全无雷同,每一篇都有各自的侧重,每一篇都有自己的表现手法,从内容到句式,从主题到修辞,都各具特色,这一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