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第一句就要打脸,迅速提高文学修养,让自己有内涵的办法只有一个——静下来,好好阅读,阅读那些好书。
不得不承认,小编经常因为眼前的苟且,忙到眼红心慌,脾气暴躁,张口就是“卧槽”,搞得整个灵魂都很干瘪,根本没时间提高修养。虽然不敢承认,但是小编隐隐觉得自己正在被一种没时间成长的忙碌毁掉。
为了自我挽救,小编给自己列了一个文学书单,强迫自己从无效的忙碌中跳出来,好好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学修养,争取让自己变得有内涵一点。本期,小编就分享一下这30本书。
传统文学
《诗经》
饶宗颐 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6年7月
除了那句从中学就开始背诵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每一句都是美的。随便挑两句出来,都有我们读不懂的美好。(每次读都感觉自己是个文盲,只要能通顺地读完一节便有高级的治愈感)
300多首诗,记录了那个没有WIFI的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干嘛呢?到了相思的年纪他们就相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晚上睡不着就跑到女生宿舍楼下弹吉他(琴瑟友之);到了约会时间,就认真约会,互送礼物(俟我于城隅,贻我彤管);老夫老妻也有自己的浪漫,男的出去打猎,女的在家苦练厨艺,做烤全鸭,(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然后吃吃喝喝,搞搞文艺,白头偕老(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读懂了,就发现那个时代是真的好美。最后强调一下,虽然当成一本取名大全也没什么问题,但《诗经》值得更深入的研究,毕竟也是中国文学的底色。
《楚辞》
屈原 著
屈原永远值得我们三鞠躬,即便只是为了端午这么一个节日。
跟诗经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一样,屈原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诗人,高兴时上天入地,悲伤时呼天抢地。他的情绪反映在诗上,结果就是绚丽浪漫,目不暇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听起来很高级的一句话,也许本意只是说“楚怀王你这个死鬼怎么还不来看老子”……
屈原的这种酣畅淋漓,对灵魂、命运、痛苦的直接描写,是含蓄的中国文化里很珍贵的部分。但是对他本人而言,却是一场悲剧。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 主编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里,王侯将相,布衣百姓是是诗,金戈铁马,马革裹尸是诗,男欢女爱,偶像崇拜也是诗。没什么是不能成诗的,哪怕是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在诗人的笔下,也有它自己的性格。
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感谢蘅塘退士,虽然生活艰苦到冬天生不起炉子,只能握个木棒装暖气片,但他还是从众多诗歌中为我们精心挑出了《唐诗三百首》这种精品。
四大名著
曹雪芹 等 著
几个有背景的快递员,一群想从良的土匪,三个想当老大的混混,还有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姐姐……怎么就成了四大名著了呢?
这事儿你别问宋江,他根本不知道。他就是为了给当土匪的兄弟们挣个光明的前程,想主动出击,想把过路的绝佳食材快递员唐三藏送给大城市里的小姐姐们吃,结果引起了魏蜀吴三个村里小混混的撕抢……到底谁能吃唐僧肉?每一本书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四大名著每一本都有它深刻的命题。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著
一辈子的上进之路实在有点残忍,你压根不知道范进他妈付出了多少努力,怀着多少希望挨过了多少绝望才最终看到了范进的公务员录取通知。
当你嘲笑范进的时候,也许你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有资格——都是为了功名利禄,人家范进至少进了。为功名利禄而努力,这并非值得唾弃的事情,相反,讨生活是一件很值得尊敬的事。
但是,当讨生活的人打着做学问的幌子冒充博士,装大尾巴狼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世道是不是在变坏了。
《金瓶梅词话》
兰陵笑笑生 著
你大可以抱着学姿势的目的去看西门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充分的阅读理由了。
但是小编并不担心你学坏,以小编自己的经验来说,跟《金瓶梅》里这个行尸走肉般的世界相比,西门庆那几千字的风流逍遥实在算不得什么。
小编觉得最可怕的是,几百年过去了,但是那个世界并没有过去。仿佛清河县有繁殖的能力,它只要瞅准一个地儿,那里就真的能长出好多西门庆和潘金莲来。
《古文观止》
吴楚材 吴调 著
古文观止的意思是:优秀的散文到这里就尽了。换算成广告意思就是:今年一年不看书,看书就看《古文观止》。
这本书敢取这个名字,当然不是因为它膨胀了,而是因为实力就在那里,谦虚一点别的书没法活。(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动不动就自称惊天地泣鬼神,结果是放了个悠长且不响的屁……)这本书里收录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0篇文章,各路才子先后亮相,真的有一种人类群星闪耀的感觉。
看完这本书再决定自己的爱豆吧,绝对比你现在粉的那个要好。
《文心雕龙》
刘勰 著
对于经典文学作品来说,能读懂是一回事,会鉴赏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书评人借着现代便利的条件,对各种作品指手画脚。尤其是收了钱的,总要想办法夸出个好来,甚至连“你看这个1.8倍的行距是不是足够宽……”这种话都说得出来,完全不在乎刘勰的棺材板还按不按得住。
刘勰认为,写文章要像雕刻龙纹一样精细用心,所以才有了这本书的书名。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欣赏,那不妨来看看这本书,绝对能get到一种高端的装X理论依据。只不过,等你看懂之后,估计也懒得装了。
《诗品》
钟嵘 著
对于小编来说,乾隆的诗比李白的诗写得好,因为乾隆的诗不用背。(李白:???我让你背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编压根没读过乾隆的诗,虽然背了很多李白的诗,但是因为无力鉴赏,所以基本都送还给老师了(希望老师能把我的学费退回来),现在只记得一句“床前明月光”,就连下一句也因为脑洞太大,经常接的是“地上鞋两双”……
所以,什么样的诗是好诗?有个叫钟嵘的非常擅长说实话,他甚至写了一本书教大家如何养成品诗的火眼金睛。
《人间词话》
王国维 著
一个兼具东方审美和西方审美的人会如何看待中国文学?王国维先生说了,该怎么看就怎么看。
在这本书里,王国维特别敢说,把喜欢的人往死里夸,比如李后主、欧阳修、苏东坡……;对自己不喜欢的则非常刻薄(反正他们也没机会反驳),说吴文英,张炎“一雕琢,一敷衍”,这种诗一天写一百首都行(吴文英:你行你上啊)。
很多人因为知道古今成大事的三重境界,便假装很懂这本书,但实际上,连“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第一重境界都没到达呢。
世界名著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著
“命运像水车的轮子一样旋转着,昨天还高高在上的人,今天却屈居人下。”
一个人,能对理想执着到什么程度?像堂吉诃德一样,执着地活在一首十四行诗里,寻找这个世界不存在的骑士精神……执着到活成别人的笑话,可是他们笑着笑着低下头去满眼泪花。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在欧洲所有一切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著
“To be or not to be”,这个问题就跟“中午吃啥”一样,是个特别不合时宜的思考。中午吃啥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想多了反而容易错过午饭,就跟哈姆雷特因为想这个问题错过了行动,结果死得不明不白一样。但是对这个问题,人又不能不思考。
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著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想当年,小编用这句话安慰自己,后来越想越觉得亏——老子芬芳,上帝你为啥要咬我一口?你是乔布斯迈?你是图灵迈?老子又不是苹果(在此给上帝传话,请把我的这种芬芳带走,让我完美且不芬芳的活着吧)……你看,小编还没活多大年纪呢,就已经成了那种为了得到不可能的幸福,而不停操劳、受苦、奋斗的人了……可悲的是,小编发现自己是这种人,还经常为别人也这么做而可惜。
无论什么时代,大家都是一样的,一样恋爱,一样嫉妒,一样探索真理,一样行善,一样耽于情欲……
《红与黑》
司汤达 著
“于连看见一只雄鹰从头顶上那些巨大的山岩中展翅高飞,在长空中悄然盘旋,不时划出一个个巨大的圆圈。于连目不转睛的凝视着这只猛禽。其动作的雄健与安详令他怦然心动。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独。”
赵丽蓉老师有过名言,说“红里透着黑,黑不溜秋,绿了吧唧儿,蓝哇哇儿地,紫不溜湫,粉嘟嘟儿地透着那个美。”翻译一下差不多就是红与黑之间,其实正好是五彩斑斓的生活。这很符合法国青年于连的成长之路。
于连看见了红,但是往红走的路上经历了五彩斑斓之后,变成了黑。虽然故事的结尾有“霸道市长夫人爱上我”的戏码,但是对于一个青年来说,最大的悲哀是红与黑里都没有出路。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著
“每一个微笑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
作为一个好看的小姐姐,包法利夫人的梦想是琼瑶式的爱情,一定要轰轰烈烈。而她有这种渴望的原因是她读书识字,结果只沉迷于爱情小说,越看越向往浪漫,便越看不上自己家那个榆木疙瘩式的老包。于是,她开始出轨,先后两个情夫,并没有让她实现梦想,反倒因为负债,最终落得个横死的下场。
倒是爱玛的老公包法利,虽然是一个无趣的人,但是从始至终对爱玛保持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尤利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 著
“我预见自己的苍白的胴体在水中伸开躺下,赤条条的卧在一个暖烘烘的子宫内,涂上一层喷香的肥皂,轻轻地搓洗着。他看到自己的躯干和四肢被水托着,拍着细浪轻轻浮起,柠檬黄的;肚脐眼,肉的蓓蕾;看到自己那一簇蓬松凌乱的深色鬈毛浮了起来,漂在那蔫软的众生之父周围,一朵懒洋洋漂浮着的花。”
好黄好刺激好喜欢好难懂……虽然每次都下定决心要好好看,但是也只能尴尬地承认确实没看懂,尤其是只有两个标点符号的最后一章。
法庭对这本书是否是“淫书”做了很多次探讨都没有得出结论,但是对小编来说,“它是天书”这一结论却是很快可以得出的。
《巴黎圣母院》
雨果 著
“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吉普赛姑娘埃斯梅拉达一生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让所有人都疯狂爱上了她。这其中有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也有外表丑陋不堪的卡西莫多。
为了得到埃斯梅拉达,克洛德•弗罗洛使了卑鄙下流的手段,所以埃斯梅拉达不是在被陷害,就是在被陷害的路上。而在她受难的时候,那些宣称爱她的人要么想趁此机会得到她,要么就是冷眼旁观,唯有卡西莫多在努力为她奔走。
为什么两颗同样高贵的灵魂,却要一个美的动人,一个丑的骇人……在这出悲剧的背后,我们又很难真的恨克洛德·弗罗洛,因为他也只是一个辗转于欲望与信仰之间备受折磨的孤独灵魂而已。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
人这种东西,最怕的就是被自己莫名其妙的理论洗脑。拉斯柯尼科夫面对贫穷的时候给自己洗脑——普通人只不过是一种生育工具,正因为此,所以英雄可以随时拿走普通人的生命。所以,他就杀了人。虽然杀了人之后,他摆脱了嫌疑,但是他的内心从此无法安宁。(大概就是最沉重的良心债吧~)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卡夫卡 著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卡夫卡白天推销保险,晚上写作,大概是生活过得辛苦,所以他的作品中总也有那种浓重的孤独感,每个人奔波却找不到出路。
这给小编制造了不少焦虑,小编就曾经想过,假如有一天,我在某一方面变成了一只甲虫,算了,想想就可怕……(说完这句话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甲虫)
《瓦尔登湖》
梭罗 著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梭罗的文字让人安静。小编在看梭罗的时候总能被打动,小时候放驴、放羊、偷别人家杏子的事情就一件接一件的冒出来了。尤其是傍晚的那些时光,天还没有黑透,我们跟着驴子回家,能看见家里升起的炊烟……当最后一点光都消失的时候,我们便加紧步伐,穿越暮色,赶回家去吃晚饭。
大约因为怀念那个年代,所以小编总觉得梭罗的文字美得不一般。
文学鉴赏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
木心讲的兴高采烈,如数家珍,把自己一生的阅读体验都放进去了。至于小编,则一脸懵逼地开始,一脸懵逼地结束——胃口小果然吃不下大菜。
小编还很不想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是木心的问题,总觉得他只是在讲一件对自己很重要的问题。当然,小编不得不承认,想要入门文学,提高欣赏水平,跟木心走,深入浅出,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文学史》
钱穆 著
天地出版社
中国文学入门书,钱穆先生的讲稿。总共31章,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专挑大师讲,从一座高峰直接跳到另一座高峰,看得非常刺激,高潮迭起。
这是在1955年,某个破烂的教室里,钱穆先生面对白天搬砖、晚上来听课,将传统文化当做他们最后的“根”与“家园”的普罗大众,能讲出的最好的文学史了。那时候,他手边甚至连个工具书都没有。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重要的是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正如《中国文学史》一样。
《耶鲁文学小历史》
约翰·萨瑟兰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月
“当探讨文学时,思想的碰撞总是有价值的。”
约翰·萨瑟兰,一个种草狂人,分分钟给你安利一大波男神女神。他可以从希腊神话一直扯到图像文学,几乎所有的文学领域他都有研究。本书分为40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关的主题和相关的文学推荐。
除此之外,他还关注“不值得严肃关注”的书,比如《五十度灰》。但作者说,这类书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养活了出版社,让出版社有精力去印刷一些真正的经典。
《文学讲稿》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作家,但未必就有那么多的好读者了。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读者?纳博科夫对此有自己的见解,当然也从他对名著的解读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合格的读者应该是怎样的。他像庖丁一样,给我们解剖了七部名著,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的读者眼中的优秀作品应该长啥样。
小编看完之后,有一种以前的书白看了的感觉,一定是错觉……
《为什么读经典》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译林出版社
卡尔维诺本身就是经典了,让他来回答什么是经典,可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要从经典中获得什么?对卡尔维诺来说,答案是,“我努力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毫无功利的阅读,用于我喜爱的作家,他们富于诗的本质,这是我所相信的食物。 以心灵的秩序对抗世界的复杂性。”
《美的历程》
李泽厚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这样评价不是没有道理的。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书中凝聚了李泽厚先生的多年研究,写得是洋洋洒洒,让人看完意犹未尽。
《白话文学史》
胡适 著
一个“三省吾身”,却依然坚持打牌七天的人,你能指望他写出什么好东西吗?
只要他的名字是胡适,那就没什么不可能的。这本《白话文学史》,把文学史的内涵延展到经典作家之外的领域,进行着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来判断古代文学,一不小心就成了里程碑。
《蒋勋说文学之美》
蒋勋 著
中信出版社
2015年3月
“文学不是励志的格言,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文学是对生命的真是理解、包容。”
从古代一直讲到现代,蒋勋把中国文学史讲的很美。让人特别想赞叹,你怎么讲的那么美——解读独特,没有八股气,文字通畅优雅,没有艰深的学术词汇和框架。在我们日常忙碌于生活,生命逐渐失去生气的时候,这样一个美的领路人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托马斯·福斯特 著
南海出版公司
“故事一直在我们周围飞翔,我们只要伸手摘下一片就是。”
好的文科教授大概都是段子手,福斯特吐起槽来,真的是让人无力反驳,真想一刀砍上去。
本书是福斯特针对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进行的一次梳理,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迈向文学探索之路,这条路上的乐趣何在。作者为我们提供了3件法宝、20多个小诀窍、300部作品的赏析。
《书读完了》
金克木 著
正如网友所言,看这本书的感受就是——能看懂的文章都好棒,看不懂的我也没辙了……
如果是一般人,起这个名字难免有点让人怀疑,但是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是读通了的那种人,所以对他而言,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
本书挑选了金克木先生有关读书治学的50多篇文章,分别讲了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等几个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