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单单从标题看,这一回就值得载入文学史册。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号称古往今来中文小说的抗鼎之作。元代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这两部剧则是实至名归的中华传统戏剧瑰宝,其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红楼梦》成书于600年前,在同一章回的标题中就能同时看到《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一方面足以证明在600年前,国内的戏曲文化已经十分繁荣昌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我们在所谓礼教严酷的封建社会,普通群众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已经萌芽并茁壮成长,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幸事。
这一回主要还是为贾府走下坡路做铺垫,可分为两个部分,都与元春省亲有关。
第一部分,包括两个主要场景。
第一个是写讲元妃回宫后,要求将弟弟妹妹们在大观园里所做的题咏抄录妥协,亲自编次,在大观园勒石鎸字,于是贾政派工,由贾珍率领贾蓉、贾萍等监工,因人手不足,又加了贾菖、贾菱帮忙。这一小段文字虽少,但作用很大:一方面是为了写贾府各项杂务的开销,一方面为后续各项差事安排设伏笔。
第二个场景是写贾政欲处置大观园里玉皇庙和达摩庵两处的小沙弥和小道士,被贾芹之母求凤姐想法子把处置一事拦住,又把处置变成一项长期差事,派给了贾芹。
这一部分还穿插写了凤姐的治事手腕,以及贾琏凤姐之间的风月情话这两个支线场景。贾琏的那句“只是昨日晚上,我不过是要改个样儿,你就扭手扭脚的”,和“凤姐儿听了,嗤的一声笑了,向贾琏啐了一口,低下头便吃饭。贾琏一迳笑着去了”,两句话,寥寥几个字,就写出了床第间的无边风月。曹师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把握和所处情境的设计妙到毫巅,令人叹服。
第二部分,也包括两个主要场景。
第一个主要场景写元春担心大观园精致寥落,于是传旨要求宝玉和众姊妹搬进园内居住。宝玉正大喜过望,结果被贾政喊去训话。通过贾政的眼睛对比写宝玉和贾环,心里越发中意宝玉,反没了训话的心情,草草让宝玉返回,于是宝玉“一溜烟去了”,中间用一句话插空交代金钏儿跟宝玉相熟,私交甚好。再写袭人不放心,在门外等候宝玉,夹叙袭人体贴。
主要场景写完,接着写大观园分房以及下人配置,点出宝黛二人是邻居,同时侧面再烘托一下贾府一应杂务靡费过度。
第二个主要场景,写宝黛二人一起在园中看《会真记》,黛玉听《牡丹亭》。
这一段中,先后写宝玉见桃花“落红成阵”有感“踟蹰”,又见黛玉“担着花锄,上挂着行囊,手内拿着花帚”,跟宝玉说已建好“花冢”,可将落花“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令宝玉喜不自禁,结果被黛玉发现禁书,而后两人一起看书交流。其中对落花有感和葬花的一段描述,想象力匪夷所思,读来有神仙眷属、天造地设之感,且又与第二回中贾雨村所说“秉灵秀之气而生”遥相呼应,这种宏观布局能力,远不是近代或现代各类作家写手所能及。
两人看完书以后,又写宝玉用“我就是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唐突黛玉,导致黛玉羞恼交加,含嗔带怒,唬得宝玉急忙自编“大忘八”的笑话自嘲,逗黛玉一笑解怒,反说出了“银样蜡枪头”这样的“淫词艳曲”,一来一去两个回合的文字就把小儿女的纯真神态,“立于纸上”,活灵活现。
这一段里引用的词句,据萧遥查询,全部出自《西厢记》,与前文“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内容不相符,怀疑是所看版本抄写错误,又或者此《会真记》不是指元禛的那本《会真记》。
等到两人笑闹完毕,收拾落花,掩埋妥协,袭人走来把宝玉喊走。又写黛玉恢复孤身一人的孤单状态,在梨香院墙角,听得“笛韵悠扬,歌声婉转”,不小心把“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和“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戏文听进了心里,一时“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一段,把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和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扼腕唏嘘。这种典型的“入耳入心”写法,非常自然,毫无做作,与黛玉的形象气质相得益彰,丝毫不见违和,表现出曹师叹为观止的文字功力。
这最后一段文字,是《红》书目前为止,少见的大段心理描写文字,非常值得借鉴。曹师写黛玉心理活动,并没有让黛玉悄立不动,内心波澜。反倒是在每一个心境变化时,都与一个小的动作关联,读来畅顺自然。比如:
黛玉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时,觉得“到也十分感概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
才又听他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觉点头自叹”。。。
再后来,“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再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这种耳动、心动、身动互相影响,互相增益的心理活动白描手法,为萧遥平生仅见,觉得必须反复标记诵读,力求熟悉掌握、举一反三、彻底学会类似的叙事和文字节奏。
(未完待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