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 3 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曾因“缺乏知名度”的理由,被维基百科拒绝设立个人页面。讽刺的是,与她分享诺奖的男性科学家,早在2005年就拥有了个人界面。
看到这我想问:
知名度,是评判她是科学家的唯一标准?
其实判断一个学者是否有名的标准并不高,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里,女人的成就总是被低估、被漠视。
深以为然。一直以来,女性的存在和成就总是容易被大家忽视。
科学史上甚至有个名词来描述这一现象,叫做玛蒂尔达效应。
它由美国科学史家罗西特(Margaret W. Rossiter)在1993年提出,指的是女性的科学成就在她们所在的时代被贬低、被忽视,或被错误地归功于男性身上,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中被除名的倾向与现象。
童书《玛蒂尔达效应》就用故事讲述了这个现象,可是开头和结局并不一样。
《玛蒂尔达效应》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埃莉•欧文(Ellie Irving),现居住在伦敦。出生在布里斯托的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七岁时,父母为她买了一台娇小的打字机作为圣诞礼物,从此她对写故事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最新作品《玛蒂尔达效应》已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是英国孩子们的热门读物。而这部书的翻译者袁秋婷,是一位青年译者,已出版译作《量子非定域性与猫王之死》,另译有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文学批评,散见于《外国文艺》《书城》《新民晚报》等。
书中小女孩玛蒂尔达思维活跃,梦想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在一次学校的科学竞赛中,她为爷爷制作的便利手,虽然非常出色,但是就因为她是一个女孩,都不相信她能独立制作出参赛作品。最后获奖的居然是一位搞笑魔术选手,这让玛蒂尔达非常气愤。玛蒂尔达的奶奶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并且告诉孩子:她曾经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并且发现了一颗行星,可是功劳却被她的老板窃取,并即将要颁发诺贝尔奖。
玛蒂尔达的爷爷常常用“需求是发明之母”鼓励她,从小在内心种下坚持不放弃的种子,她决定带着奶奶乔丝勇闯颁奖典礼,夺回属于奶奶的荣誉。可是,父母并不认同玛蒂尔达的做法。在敬老院老人们的帮助下,她们开启了这段危险与惊喜并存的冒险之旅。
历史上像乔丝这样不被看见的杰出女性有许多,王贞仪就是其中一个。
她16 岁跟随父亲各地游历,18岁开始专注于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历史书上的张衡和地动仪的描述,她不满张衡中对月食成因的记载,冥思苦想,后来通过灯、镜子、圆桌成功模拟日月食形成过程,这是世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释,这时她仅仅 20 岁。婚事推迟到 25 岁,结婚4 年后病逝。在临死前,她将手稿托付给至交,后经人整理成著述 56 卷。
她这么厉害,可是看照片你能说出她的名字吗?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所以说,不是女科学家少,而是她们没有被看见。
玛蒂尔达最开始遭遇不公平时也只是愤愤不平,得知奶奶年轻时的被剥夺发现的成果,她开始反抗觉醒想要被世人看见,可是道路却艰辛异常。祖孙俩在36个小时内,完成了这么多的事,而且遇见的每一个人在最后都惊奇出现在颁奖晚会上,不得不感叹遇见的缘分妙不可言。玛蒂尔达遇到困难没有灰心,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将难题迎刃而解,结局也在意料之中。
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性别偏见时,你是否会妥协?会坚持被大家看见?会勇敢地站出来坚持自己的梦想呢?如果可以,请你如玛蒂尔达般勇敢,并大声地告诉那些偏见者:拒绝性别成见,女孩可以成为任何人。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这本小说不仅仅是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冒险小说,更是借玛蒂尔达告诉那些为梦想奋斗坚持不懈的女孩们:你坚持闪闪发光的样子总会被看见。
加油吧!玛蒂尔达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