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众号“记忆群岛Isles”授权发布
本文作者
吴羽东华 抗战史研究爱好者,收藏日军联队史百余册。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正式拉开太平洋战争的帷幕。珍珠港事件造成美国太平洋舰队十几艘战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300多架飞机被摧毁或破坏,2403人丧生,1178人受伤的巨大损失。
常会有人误以为事件前美国已经破译了日本的行动,甚至将破译密电的人员归功于国民政府的密电破译人员。然而,这些说法仅仅只是无稽之谈。虽然美军拦截了许多日本方面异动的信息,也受到了多国的警告,但却未曾引起足够重视。更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尚未完全破解日本海军的核心密电体系。
实际上珍珠港事件前,中国仅能对日本外交密码进行简单破译。根据池步洲本人回忆,其于1937年10月奉命研究日本密电码,但至1938年底的一年中,都在一路逃难,研究工作毫无进展。其本人亦承认当时“真是一窍不通”。在汉口军委会密电组研究一年后,终于在39年的3月破译日本外交密码。
日本使用过的各种密电类别有几十种,光海军就有二十几种。其中日本外务省的外交密码,最初使用被称为“暗号A”(red code)的红色密码。该种单一替换式密码由于过于简单,早在1935年被即美国情报部门破解,后在1941年8月被停用。其次,是称为“暗号B”的紫色密码(purple code),在1940年9月也被美国部分破解。池步洲虽然也破解了日本外交密码中的较为高阶者,但也同时提到了1939年冬国民政府获得日本陆军的双重密码本,研究许久对其规则“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连军统聘请的美国破译专家“亦无济于事”。
1942年国民政府电讯单位报告称:…可以完全掌握日本外交电报,但对于日本海军的电报,则因人力与设备关系,能截收并破译的数量极少,仅能达到掌握其大致动态的程度。
这些情况,实际上也反应了国民政府当时的破译能力。虽然军统密电人员在经过外国训练后,对日本航空队的密电也均可解读,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总体而言,国民政府仅靠掌握为数不多的外交密码得以缓解自身不足,对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密电则完全没有办法。甚至为防止泄露机密,存在英美拒绝与中国交换情报的情况。
珍珠港事件前,
美国海军在1941年12月1日的例行报告上阐明
对日本海军AN-1(后称JN-25B7)
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反观美国方面,开战前美国海军将其针对日本的破译活动分为两个战地单位和一个总部。这两个战地单位位于菲律宾和珍珠港,分别服务于亚洲舰队和太平洋舰队,而华盛顿总部则负责日本外交法令的研究和人员的培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克雷希多岛、关岛、夏威夷瓦胡岛、西雅图(开战后设置)等地设立多个拦截站。截获信息后通过每周航行的固定邮轮,或泛美航空发送航空邮件被转发到美国。在未完成更换电传打字交换机之前,这通常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美国海军于1940年9月开始对JN-25进行加密解读,由在华盛顿海军部大楼第6栋的OP-20-G本部,和位于吕宋岛卡比特军港的C破译局进行解读工作。所谓JN-25,是指日本海军1939年引用的代码簿D(D暗号書)。与日本外交密码不同,它在日本海军的通信中长期占据首要位置。美国海军最初将其称为AN系统,开战后不久的1942年3月,盟国将日本使用的密码统一进行分类,于是通称为JN-25。
但日本海军于1940年12月1日即进行了更新(JN-25的B版本),使美国对该密码的解读作业又回到了起点。在1941年12月的报告中,美军对代码簿的解读率只占11.4%,随机数表只占5%。从二次密码对一次密码进行解码,所需的随机数表的解读率是百分之五,远远达不到完全解读的程度。
池步洲在回忆中自认为与中国破获日本外交电文而获得的成就密不可分。其称“在日密中发现异兆,事件前五天亦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可惜未为美国重视。”实际上,关于日军的异动,各国并非全然不知。
1941年2月,在日本海军大将大角岑生坠机于中国境内后,国民政府根据其遗落的文件,判断日本编成联合舰队必有较大动作。并得出“其发动时期,须在五月以后”的结论并告知美国,但这类信息只是根据情报的判断,并没有太多实质价值。通过分析美国负责解密的魔术行动中的拦截信息,确实能找到许多被现在看来是正确的提示。
美国得到各国的警告和提醒后,虽宣布警戒太平洋各战略要区的防务,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得到日本极有可能会袭击珍珠港的密报,也对日本发动战争的决心和能力表示怀疑。
如1941年1月27日晚6点,驻日大使格鲁发给美国国务卿的一则密报,内容为“一位大使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从包括日本的很多方面,听说日本军队计划了一次出其不意的大规模攻击珍珠港的事件,这次攻击将使用日本所有的军事设施…”,但美国政府却始终认为这是令人发笑的“谣言”。
1941年4月17日,日本通过《对南方施策纲要》。虽然该年的1月26日,日本海军已开始正式对偷袭珍珠港的基础研究。但直到4月上旬,作战的构想才初步成熟。5月初,珍珠港攻击的草案被海军军令部保管。8月下旬,完整的作战计划才被完成,而这个计划仅只有海军部分高层知道。
9月,随着对美关系逐渐恶化,日本海军全体转为战时编制,意味着武力解决已成定局。日本在决定发动战争后,一面积极准备,一面采取外交交涉的拖延战术,美国亦在此时对日本的态度摇摆不定。
11月27日,日本召开御前会议,在会议中作出对英美开战的所谓“圣裁”。反观此时的美国,对日本发动的时间直到开战前一天都未掌握。如12月7日,罗斯福接见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谈到“昨致日皇电,乃为和平作最后努力,惟不见乐观,恐四十八小时内,日本海陆空军即开战”,也由此可见美国并非能准确预知日军的行动。
攻击开始前的1941年12月2日,联合舰队发出「机密第676号」指示电“新高山登れ一二〇八”。这则密电的意思,即示意“将在12月8日发起攻击”。制定作战细节的山本五十六为了确保突袭万无一失,特意将攻击指示命令替换为这些约定的隐语(三次加密),以保证即便被截获短时间内也无法被破译。根据战后美国珍珠港事件调查听证会展示的数千封魔术行动的拦截电,也并未发现有破译此攻击指令。
被魔术拦截并破译的日本J17-K6外交密电,虽然有数千封此类频繁的向东京提供美军动态的报告,但美国并未重视。
美军的魔术行动,早在20年代便用于拦截分析日本各种往来密电。而日本外交密码,使用的是二个英文字母表示一个和文的规则,与海军并非同种体系。当时日本海军使用的JN-25系统,主要由代码组、随机数和密匙组三部分组成。
代码是从00000到99999的5位数的数字组,但只有近三成会被使用。每组数字均被赋予意义,如短语,单词,字母和数字。为了掩盖这些数字,使用了5位随机数的添加书(乱数表)。添加书的页面也是一个包含5个数字组的12x15的表,一页有180组5位数字,使用了近15万个随机数组。每隔几个月更换使用其中的某一号段,由此来针对反破译。
和英国常用的减法器不同,其加密分为多个步骤。首先,密码的第一组由开始符来表示,开始符前三位代表乱数表页数,第四位代表行数,第五位代表列数。关于乱数开始符的隐匿规定,是以在密电开头的发布日期中隐匿的方式。如得出开始符为“05989”,即表示用乱数表第59页第8行第9列的交叉点的那组数字为始,将代码书的5位数字和随机数表中取出的5个数字,作非算术加减来进行逐次加密。
如9和2相加则取1而非11,并不会向前进制。假设“联合舰队”是代码“49728”(一次加密),从随机数表中取出“85226”的随机数(二次加密),按位数加算而不进行跨位计算,得出最终数字“24944”,即完成加密文本的目的。另外,除了包含加密书、随机数表以外,还包含“使用规定”、“特定地点略语表”、“日历换字表”等。由于日军经常更换乱数表,其频率大约为一至两个月,这使得破译难度大大增加。
因而可以假设,即便是美军拦截了信息,根据当时美军对日本密电系统掌握的情况,依然无法破解密电内容。
与日本陆军的密码不同
(陸軍暗號一号,是一种四位数的规则,
各作战层级加密规则略有不同),
海军使用的是五位数加密的随机数表。
珍珠港事件后,在夏威夷的太平洋舰队驻地司令部的地下室,美军使用IBM的机械式计算机的“统计机”进行对JN-25b的解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取得明显进展。
直到1942年1月20日,美军从被击沉的伊一二四号潜水艇中得到了密码本。故从3月以后,立刻提高了解密的速度。解读并判明日方实施“MO作战”的美国海军,在5月初的珊瑚海海战重创了日本海军。其次,作为中途岛海战前的一个常见小插曲,美军通过拦截,发现频繁出现的地点略语“AF”。在解密中,前后密电的类推是很重要的,通过频谱分析,频繁出现的词语更容易被解读成功。
对于此地的破解,美军以钓鱼方式发布了“中途岛缺少淡水”的虚假通信,日本果然信以为真。虽然日军在5月28日进行了乱数表的常规更换,但一切已为时已晚。1942年6月,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
虽然中途岛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容忽视的是JN-25系统被美国海军部分解读。这些战果,与密码被“正攻法”攻破不无关系。正因美国通过对密码规则和部分代码的掌握,解析“AF为中途岛”并提前判断了日军对中途岛作战的计划,从而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完整的密电信息中,
Sara UTU 3972 等字母符表示无线电标题,
包含了收发件人等信息,
文本内容则被隐匿于5位数组中。
1942年12月以后,日本开始使用新的密码书(吕号乱数表)。虽然美军掌握了密码的解读规则,也并非完全能够破译。如1943年2月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作战(ケ号作战),美军并未注意到其撤退意图,导致日本撤退成功。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1943年1月的另一艘伊一号潜艇被击毁,造成舰长坂本荣一少佐以下27名船员死亡。但由于幸存者泄露了未被完全焚烧的机密文件和密码本,也发生了影响二战走向的“暗号事故”。直接导致美军掌握了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的行踪,并成功实施暗杀的「海军甲事件」。
综上所述,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突袭,美国海军情报部门只发挥了非常有限的作用。其每天的任务是收集谍报信息,但没有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其原因在于拥有这个权限的是海军作战部。美军其后通过研究缴获的密码本进而最终掌握规则,可以说通过情报层面对战局的扭转起了很大作用。
反观日方在中途岛海战后,JN-25系统的加密规则并未改变。日本海军的暗号专家未能重新审视密码的方式,也未对失败结果进行深刻分析,仅停留在密码书和随机数表的更新。最终持续使用相同方式的规则。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一直掌握日军的密码解读规则,译出信息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但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直至1944年1月才成功的联手破解日本陆军的密电码,也可看出如非缴获密码本,美军极有可能在战争结束前也未必能够破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