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在“一起阅读大运河”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开封站系列活动中,来自开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五大祥刘氏传统旗袍制作技艺助力本次活动,专家现场演示了精湛的民俗技艺,向各位领导及嘉宾展现了开封源远流长的地方民俗文化。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开封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北宋时期,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汴绣等就已声名远扬,也是大运河之上往来贸易之中的地方特产。这些优秀的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都汴梁的繁盛体现,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值得被尊敬、守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示
汴绣现场展示
朱仙镇木版年画现场展示
五大祥刘氏传统旗袍现场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朱仙镇木版年画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画样题材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人们所喜爱与敬仰的英雄豪杰。用简洁、明快、夸张的手法塑造英雄人物、形象高大、一身正气,纯正无私而不带媚态。其人物一般“头大身小、“人大马矮”。它使用传统技法构图,整个画面饱满紧凑,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它的雕工技法精湛,画面成条雕刻有阴、有阳、古拙粗犷,具有北方民族独有的豪放,纯朴。年画用色也十分讲究,采用矿物、植物作原料,使用传统工艺精心熬制而成,印制出的年画,色彩鲜艳、日久不褪色,呈现出对比强烈,色彩浑厚的风格。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木版年画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10月2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开封举办。2008年12月28日,“中国木版年画保护和发展研讨会”在开封举行。大会一致认为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我们一定要守住这个源头。
朱仙镇木版年画于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2月6日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汴绣
从北宋的东京到今天的开封,城市一层一层地埋在地底。唯有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追想汴梁繁盛,汴绣大概是最佳载体之一。
汴绣也称“宋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刺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并成为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刺绣在民间较为普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京城开封已出现专业刺绣“百姓绣户”,其中,师姑是一支重要的队伍。在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说明刺绣业已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市场。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明代大学者屠隆在她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职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汴绣虽然经常出入“寻常百姓家”,但其绣工的发展脉络仍然传承自北宋宫廷。据记载,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三百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崇宁四年(1105年),开封城中以刺绣为专业的“大学”——文绣院诞生了。当时开封集中了最优秀的绣匠入文绣院授艺,300名绣女云集京师,把宋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元、明、清、至民国时期,虽没有较大规模的商业性制作坊,但民间刺绣仍极普遍。新中国成立后,开封汴绣厂于1954年成立,古老的汴绣再一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汴绣是我国著名的绣种之一,它以绣制中国名画、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型、细腻。汴绣在北宋时期就已与书画结合,有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等题材。
目前,以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作,还绣有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百骏图》以及近代名家的大作。汴绣绣品既忠实于原作不失大师们的风格,又表现出汴绣的艺术特点。人物绣像作品多以形象、神态准确,层次质感实出,达到深厚持重,反应物像的效果。
汴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绣种,又以绣制人物风景擅长,其色彩搭配较其他绣种明快、奔放。常采用夸张的手法,层次错落有致,跨度较大。针法细腻,构图新颖,在明暗接序上有独到之处。在传统色调、针法的基础上,创新整理出基本针法36种之多。它将刺绣技艺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刺绣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959年,《清明上河图》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汴绣女工还为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文莱国王苏丹、,马来西亚总理夫妇绣制肖像。2006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为其创作汴绣《少林武僧习武图》。汴绣还多次在国内民间艺术大展中荣获工艺美术百花奖、金、银大奖。
汴绣于2007年2月6日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大祥刘氏传统旗袍制作技艺
五大祥刘氏传统旗袍制作技艺是扎根在黄河流域开封城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历经四代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技艺结合开封当地的特色和历史,把黄河文化、宋文化、菊文化等元素融入到旗袍的设计制作技艺当中,并开发创新了立体裁剪法、造型盘扣等,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品牌特色。
五大祥刘氏传统旗袍制作技艺有23道工序,200多个步骤。其独到之处有量体、剪裁、归拔、盘扣等。制作工艺有镶,嵌,绲,宕,盘,订,绘,绣,雕等技法。制作时考究每一道工序,坚持非流水,手工制版,传统案工,且选料考究,造型立体,款式多样。
多年来刘氏家族也在积极传承和推广这项技艺。成立了五大祥传统旗袍文化体验馆,定期进行女红传习、手工体验等活动;举行非遗进社区、进校园体验活动,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传承旗袍传统文化。2019年12月,五大祥文化传播应邀参加河南省举办的第五届民间布艺展,参展传统旗袍,手工盘扣,文创产品手工香囊分获三等奖殊荣。
图文编辑:陈 璐 武 聪 王 璐(实习)
视频制作:申 志 李辰琪 李兆科 石亚娟
来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