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名人文化郭大哥
酒品即人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缘份这种东西谁也说不清,我们四个人在一起共事已经两年多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能喝点酒,有点酒量和酒品的那种,但酒品和酒量却各不相同。有人说酒是检验人品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它像一面照妖镜一样很容易让人现出原形。因此,真正懂得喝酒的人是有些许讲究的。
酒桌上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兄弟”,以年龄长幼为标准,也许这样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感,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喝酒时没有辈份障碍,酒桌上什么话都能说、都敢说,也就有了“酒话是当不了真的”及“酒后吐真言”的这等说法。
很多人因为喝酒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我们四人也不例外。
酒,能够让人清醒也能让人糊涂
晌午时分,像往常一样,两样硬菜已经上桌,都是老曲同志的招牌菜。在我们四人之中,老曲唯一的爱好就是做菜,无论是买菜、做菜、品菜他都会有比较苛刻的要求。最近,我们几个算是有点情怀的人凑在一起,做了一二个文化创意园,在当地和行业界也算小有名气。在园区我们开了个私厨,请了一位在当地很有知名度的四世名厨,其爷爷辈的曾经是广东大军阀陈济棠的家厨,烧得一手好菜。如今已传至第四代,保留着几样绝活,对美食有一口的老曲通过朋友引荐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以师徒相称,总想偷学二手,更勾起了老曲的下厨瘾。只要是大厨传授的厨艺和私房菜,他总要反复尝试着自己做,我们便检着现成的吃,满满的都是口福感。
我们四人之中,老曲的角色除了厨师,就是司机,除了会吃还有口才好,接待公关是一把好手。因为只要有他在,便直接剥夺了我们三人的话语权。不是我们不够专业,而是为了尊重老曲的爱好。另外一个李总,江西瑞金人,90年代的公务员,带着300元路费南下广东,从工厂打工到上市公司老总,年纪轻轻就驰骋商场,一手打造近百亿级资产的文化产业综合体,是名符其实的成功人士。还有一位四川泸洲人,十四岁就闯荡新疆,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多年,跟着他的老乡近千人,三分之一的人过上了小康生活。大名陈阿财,人们便都称他“财哥”。也许是长期在外奔波,加之出生在酒乡,养成了中午喝酒的坏习惯。我在他们之中年长几岁,加之学历比他们高、酒量也比他们大,他们都尊称我为“郭老师”或“郭大哥”。
以前中午吃饭,财哥与工人们在一起,后来大家熟了,也是为了在吃饭时顺便讨论项目的事,便直接加入到我们三人之中。因为我们园区是市里的样板工程和重点项目,几乎每天都有市和区的领导过来参观考察,下午一般都有接待任务,大家是不能喝酒的。但自从财哥加入之后,搞得大家左右为难,每顿饭吃下来总觉得不是滋味。
刚开始二天,财哥是勉强能憋着不喝。后来,实在扛不住蠢蠢欲动的酒瘾,先自己倒上一杯解解馋。但时间渐长,又觉得一个人喝酒没劲,兴趣越来越低,弄得自己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总之浑身不自在。继而便想方设法拉拢邻桌的李总下水,本来李总见到一旁的财哥独自饮酒,酒香骚心,很想解馋但又觉得有失体面。于是,他想出了一招,帮着大家解了围。接待和司机是老曲的专长,只要有一个人不喝酒,应该不会耽误大家的正事。`
每天当菜已上桌一半,老曲还在厨房忙乎时,他便将酒倒入到我们三人的茶杯之中,只有老曲的茶杯里倒的是白开水,三人心照不宣,吃饭时均一边吃着米饭一边把酒当茶来饮,只是每人只此一杯。好几次老曲多做了几个大菜,主动提出来中午大家喝点酒解解馋,谁知都被我们三人以耽误公事为借口而拒绝了,老曲对此甚是纳闷。一个多月后,大家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财哥觉得还是不够尽兴,便无意中吩咐李总再加多一杯酒,三人偷酒喝的事才被曝光。
为了喝酒搞出一沓子无聊的事来,自那以后,中午大家还是戒酒了。
原创 / 名人文化郭大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