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葛亮北鸢在线阅读「北鸢雪」

春那·读书第40篇

一、葛亮《北鸢》读后感:

承袭于家族记忆的历史虚构,以鸢的意象记录动荡的年代,人心的沉浮。--孙衍

《北鸢》是一部长篇小说,40多万字的容量,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人情味的寡淡,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由八个章节构成,除去序跋,加上楔子和尾声,一共十个章回。但却不是章回体的小说。“孩子”、“抓周”、“天津”、“寓公”……它有一个个独立的事件、地点、人物构成,更似纪传体。

北鸢,顾名思义,就是风筝。这风筝串联了故事的人与人,关键时刻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楔子里,文笙放着风筝。他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刀,割断了线。“风筝飘摇了一下,没了主心骨似的,忽又提了神,往高处稳稳地走了。”他说道:风遂人愿,万事皆好。风筝自是有线。美术课上,文笙画了一只雏燕风筝,思来想去,写下了“命悬一线”四字。同学觉得不吉利,认为“扶摇直上”振奋些。克俞斡旋,取“一线生机”,平息了“争执”。

日寇肆意,时下的华北大地早已动荡不安。少年文笙虽在这乱世中依然有一方书桌可落座,可他的心却早已随世事而去。眼下的中国,在文笙眼中或许便是“命悬一线”。克俞则不然,虽隐身于此,站立一方讲台,可他依然用他的方式对抗着被所谓“大东亚共荣”侵蚀的世界。他较文笙年长,看得多,也知道的多。化名“河子玉”,写下《再告救亡同胞书》;中日亲善图画的背后,他画下的还有日寇对国人的残忍杀害。或许这是他选择的方式:独善其身。他的“退世”之举与其叔父脱不离。那硬骨头叔叔陈独秀一生的政治遭遇,克俞全然看在眼里。“一线生机”或许是克俞对时下的希冀。

文笙终还是跟着革命走了,瞒着舅父,瞒着娘。从小到大,他从未如此决绝过。讶的又何止母亲昭如。战斗中,文笙所在队伍被日军包围。救援部队虽至,却无法获知他们的位置。擅于放风筝的文笙想到了方法。竹篾的芒刺扎了他的指头,一阵钻心,他却一刻也没停下。“上好了线,他将风筝停在自己的手背上,略略举高。风筝如一只巨大的白蝶,微微翕动翅膀。文笙只默然立着,似乎在等待什么。忽然一抖腕,撒出手去。那风筝先是迟疑似的,平平飞了一程,忽然如得了命令,昂然跃起。好风凭借力,扶摇直上,浮动在还算净朗的天空中。”此刻,风筝是接连地“扶摇而上”,它们变成穆尔斯密码,向援军传递了消息。

晴空万里,却染着战火硝烟。好友凌佐为了文笙,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堆砌的麦秸垛,铺张着浓红重绿的布幅,颜色有些陈旧了。土坡上有明艳的花轿顶盖,或许也是前一天夜里遗落的。一年一度的丰收祈福,是农民的节日。他们在狂欢中,有许多的愿景,以潦草而原始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使在这战争的年代,这已经延续了许久的战争,也并未动摇过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决心与恒心。”读到此处,心里一阵颤动。世界上不是没有战火了,只是我们被很好地保护着。我们为生活自怨自艾,为感情颓然萎靡,却难以感受战火硝烟中的决然和情义。

文笙没能坚持到战争结束,他不是牺牲,是回了家。老掌柜受昭如所托,跋涉万里,寻到文笙。老掌柜求着韩主任,许文笙回家,若革命需要人,就让自己的儿子来。“让我那憨儿子替笙哥儿革命去。”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情”,抑是大时代里潜藏的主仆之义。寒冬的大雪中,老掌柜屹立了整整一夜。顿时,对老掌柜肃然起敬。文笙脱去上衣,也陪着站立雪中,无声的抵抗着。最后,文笙还是被迷昏带回了家。

归来的文笙,见到昭如即跪下,一句“娘,儿子不孝”后,便任凭昭如打骂。儿子回了家,昭如松了一口心气,倒下了。回了家的文笙却觉得一切是那么的陌生。是啊,这是他的家。是啊,他是回了家。文笙去了“余生记”,遵着父亲的约定每年为文笙扎只虎头风筝的龙师傅退了,换儿子龙宝接手。纵是世事变迁,归到一个家,却是抹不去的“子承父业,安身立命”。文笙取走了风筝,这是父亲与他最深的牵扯。

文笙没有回到革命中去,在家的时日,母亲昭如为他说亲,想着牵住他的人。文笙认了命,且行且进。与冯家小姐仁桢的再次相遇或许让文笙的心里再次起了波澜。水到渠成般,两人走到一起。撇不开的是世俗牵扰。冯家少爷在维持会的事在日本战败后被调查,昭如为此对那冯家自是“退避三舍”,终了,还是那颗儿女心,让她妥了协了。

文笙随父亲曾经的学生永安去了沪上学做生意,仁桢追随二姐的步伐去了杭州上大学。十里洋场的沉浮跌宕,必然难以抹开世事。雅各布的再次出现,永安的最终消磨,还有那舞女秀芬的“铁打身心”。雅各布追求利益,害了永安。文笙知道这一切,却还是带着支票求雅各布救下永安。末了,文笙问:是谁教会了你这些?雅各布答:是你。是你告诉我,放风筝的要诀,是顺势而为。好一个“顺势而为”,撞击了文笙的心。临走时,文笙回头说:顺势的“势”,还有自己的一份。风筝也有主心骨。读到这,便也懂了楔子里的那个开场。竹篾编成骨架,糊上纸,作上画,牵上线,飞上天。是啊,风筝要顺势而为,却也有主心骨。

文笙像极了风筝,家族使命这根线牵着他。疾风来劲时,他跟了革命走,划下生命中不可忽晃的一笔。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他认了命,“顺势而为”,却以用那与生俱来的柔韧,洞察时世的外壳。绕着情,绕着义,他对得起一个“问心无愧”。寥寥数笔,怎感慨得完数十万字背后那个“群落交织,浑然磅礴”的时代,怎叹念得完那“命运漂浮,进退于沧桑”的书中百人。

盛世流离,一叶知秋。读完全文,唯有叹服。

二、读者评价:

1、沉睡的青春

葛亮写作的野心很大,文字驾驭能力很强,不过可能是因为年轻,行文匠气重,雕琢过度,感觉像要把毕生所学全使出来,自如之后应该会更好,算是年轻作家中很优秀的。

2、Lily Lee

写得太琐碎了,而且文字有一种拿腔拿调的生硬感,为了某种气氛但看起来不像是作者本人的东西。最着力的那些都是一个又一个定格的小场景,用这些去勾勒大时代太苍白,人物本身也是没填满的壳,空荡荡的。

3、孙衍

承袭于家族记忆的历史虚构,以鸢的意象记录动荡的年代,人心的沉浮。相较于《朱雀》,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进退有度,历时七年,实属用心之作。

4、xiaoxuanzi17

攻于精巧,过犹不及。

5、赫恩曼尼

挺羡慕有家学渊源的作者,起笔落笔都是文气。平时读青年作家的小说,不是觉轻浮,就是觉稚嫩。葛亮却拿捏得恰好,恍惚间似回到远古记忆,连同自己也一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甚好。

6、于是

贯穿始终的北鸢意象极好。民国不同时段,针对的也是不同的小说笔法。家族背景铸浇的底色更是天然的妙。

7、bookbug

笔法颇为细致,两条线各有侧重,并不芜杂;时间跨度20年,算是名正言顺的民国书写,只是严格控制在民国范畴,显得结尾戛然而止,对两人随后的命运也无明确交代,整体上后民国时代语焉不详。虽然葛亮自言并非有意逃避,但也承认后民国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普遍缺乏美感,所以这种处理,只能看作一种留白吧

8、夕霏

“鸢”可造词“风鸢”,风筝之意。这部耗时七年完成的作品描写民国的风雅和动荡,人物和情节的细腻典雅流畅无不彰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收放之间,恰如贯穿全作的风筝意向。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动荡、乱世的情爱无一不备,葛亮不愧是当代华语小说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他这回沉住气,写出一种想象的民国丰采,暗藏其中的凶险,以及终将来到的历史檀变。淡笔写深情,他的努力跃然纸上,必须给予肯定,未来成就必可期待。私以为参战部分可以加大比重因为很吸引人。收尾还是稍弱,没有了大家族做背景的二人情爱,还是稍显单薄乏味了些。看文笔好的人写书真是一种享受,流畅,又毫不卖弄文采随意掉书袋,非常棒。

9、小天猴大眼萌

以“北鸢”为线索贯穿多个故事的笔法在《朱雀》中就有用过,此处就没什么新意了。语言自以为很老道,却透出一股三流言情的风味,人物繁杂平庸又面目模糊,整部书没什么灵气,配不上名声,死气沉沉的。(葛亮大大我是很喜欢您的,所以评价比较严苛,这本书还是有一定可读性的嗯!

10、五苦木生

小说对味儿,一个是对得起故事的味道,一个是对得起读者的口味。许久没读过这样对味儿的小说了。顺势而为,好也罢坏也罢,势无对错,动的是随波的人,仍有一骨,牢牢拽住自己命运的一线希望。

三、葛亮《北鸢》经典语句:

1、再卑谦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2、时势变了没什么,但人要甘心。

3、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以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碎裂。

4、前半辈子是一连串的错,终于遇到一个对的人,却又碰上错的时世。终究还是个错。

5、她在记忆深处寻找,年轻时的所学已然稀薄。终于,还是认出了只字片语。意思是,归命。

6、或许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轻生,为何却切在了虎口上,静脉近在咫尺。或许是一种威胁。中国的每个大家族,总是有着各种令人解释不透的鸡零狗碎。

7、若存了降尊纡贵的心,在矜持与无奈间粉墨登场,是远不及放开来演一出戏痛快。

8、或许,只是出于孩童一瞬间的良善。

9、勉庵的字精谨得宜,无一笔无来处。司马光说,才胜于德,在他身上极准。《礼记》中“独乐其志,不厌其道。”虽是清词宰相,因人废字大可不必。

10、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足够强壮,才能不受人欺负。

11、夕阳的光线,斜斜地照过来,将他的影子,投射在了有些崎岖的青石板阶梯上,长长的一道,曲曲折折。

12、但明处树敌,暗箭难挡,总归不是好事。

13、笙哥儿扬起了头,在他的脸庞上,她看到了一种端穆的神情。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小童,甚至于与她和家睦都无关。那是一种空洞的、略带忧伤的眼神,通常是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无所挂碍之后才会有的。这一瞬间,她觉出了这孩子的陌生,心里有一丝隐隐的怕。

14、自始至终,他不愿也终未成为一个长袖善舞的人,却也如滴水石穿,以他与生俱来的柔韧,洞贯了时世的外壳,且行且进,收获了常人未见的风景,也经历了许多的故事。

15、你说这是什么时世,鬼子还没有来,中国人倒先要防起了中国人。

16、他天性中,隐含与人生和解的能力,简而言之,便是认命。这使得他,得以开放的姿态善待他的周遭。

更多阅读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春那 一步一个脚印 遇见更好的自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