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0后”文学作家代表之一,王威廉一直在思考科技、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在《野未来》这本最新的科幻小说集中,专注现实题材的王威廉,首次将自己擅长的物理学、哲学和人类学思考,融入小说。
“网络、电视、手机、GPS无所不在,将人从狭小封闭的地理空间里解救出来,投入到某种自由无界的心理幻象当中。所以说,我们的现实空间一方面极端有限,一方面又被虚拟符号抽空了真实感,置身在没有具体边际的漂流状态中,这构成了一个现代城市人的基本困境。”王威廉说道。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野未来》
作者:王威廉
版本:中信·春潮丨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7月
作者简介:
王威廉,1982年生。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系、中文系,文学博士。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倒立生活》等,文论随笔集《无法游牧的悲伤》等。部分作品译为英、韩、日、意、匈等文字在海外出版。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金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评审员001
于函玉
现实永远与梦相接
王威廉的《野未来》一书让我见识了另一种形式的软科幻。本书所描绘的并非未来本身,而是现在与未来的交界处,是人们从现在努力跳到未来的过程,是人们站在滔滔而来的陌生面前所诞生的情感。在翻开本书之前,限于题材的原因,我原以为它充斥着讽刺性的黑色幽默,让人仿佛听到警钟鸣响而心惊肉跳;但真正阅读过后,让我惊喜的是,每个故事都存在着一些温馨的成分,尽管它们表现出来的形式并不相同。有些故事存在着一种没有答案的怅惘,而这种怅惘本身就是对心灵的仁慈。
《野未来》一书由11个短篇构成,如果按照面向未来的主动性排序,《退化日》最为被动,而《后生命》最为主动;如果按照与现实的重合性排序,《野未来》(短篇)与现实重合最多,而《行星与记忆》最超脱于现实。但如果说与人的情感牵系最深的两篇,还是《地图里的祖父》和《城市海蜇》,前者是难以割舍的亲情,后者是来不及追忆的友情和爱。
《野未来》一书将很多现代化元素自然地融入其中:比如无处不在的监控探头,比如让普通司机被替代的无人驾驶技术,比如新媒体环境下看似漂亮的数据背后的水军;同时也阐释了很多我们能理解甚至亲身体会过的情感:比如与亲人诀别后的思念,比如儿时贫苦的家境带来的窘迫,比如刚毕业时无处容身的迷茫。这些元素和情感既存在因果关系,又彼此冲突碰撞,并且,这种冲突和碰撞正是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改变着我们的人际交往和思维方式,甚至有一天,生命的定义也会随之改变。立基于与现在全然不同的伦理观之上的,想必是现在无法想象和假设的情感。但是,就如同《地图里的祖父》中口称科学与理性的鹿尔在自己的祖父去世之后终于体会到堂哥的心情,制造出仪器,投射出堂哥已去世一年的祖父的幻影;就如同《野未来》(短篇)中在机场工作的保安赵栋固执地避开了俗世中的种种藩篱,找到了通往“未来”的出口;就如同《后生命》中继承了伙伴李蒙“遗志”的“我”,为了寻求意识的本质与真相选择将自我在深空中放逐,我们再怎么努力地发展科技,最初都不过是为了心底最本真的愿望:想去爱,想被爱;想留在重要的人身边,想将重要的人留在身边;想解脱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想铭刻渐渐淡忘的音容笑貌。我们为了心能少些疼痛而努力,却也在无意中一点点扼杀着它。而我们必须面对这种矛盾和悖论,在那个“原来如此”的终焉到来之前。现实永远与梦相接,但没人说得清,我们即将梦醒还是入梦。
也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必将一直追寻。《野未来》给了我这样一种信心:或许未来并不会如想象中荒诞,因为在飞速变化的大大宇宙中,渺小的人类仍努力握紧灵魂。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2
林楠
看似荒诞的情节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
王威廉的小说一直保持着一种思辨性,带有理性色彩。这既源于他的物理学系本科、人类学硕士的学科背景,广州这座城市的特殊性想必也给他带来很多启发,比如那里拥有魔幻外表的广州塔,同时也是微信的诞生地。小说集《野未来》中的部分篇目我之前在一些文学杂志上已经陆续拜读过,但这次完整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还是有了更深的体会。
他的这本新小说集保持了上述属于他个人的带有高辨识度特点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元素,那就是科幻元素。不过,这些小说与许多典型的科幻小说中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许多篇目中都有广州与深圳等城市的地标,于是这些看似应该属于现实主义的城市小说很快就将读者代入充满现实感的场域中,不久你会惊讶地发现小说不知不觉地就驶上了科幻的车道,自己仿佛走入了一座如梦似幻的迷宫之中。其次,读者很难在小说中找到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因为这些小说大多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比如在小说《地图中的祖父》中,主人公希望通过GPS地图这一技术的力量遇到去世的祖父,这看似荒诞,但如果考虑到人物的情感逻辑,我们就会觉得小说的现实土壤十分扎实。
当然,作为一位对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充满好奇心、敏感度的作家,王威廉笔下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也不总是完全有益于人类的,比如在小说《幽蓝》中,主人公与其他乘客一起被拥有人类的外表的人工智能空姐及其机组人员劫持,成为了他们的实验品,这时候他才意识到亲情的温暖却为时已晚。这让我们在感受到科技力量具有的双刃剑属性的同时也反观自身是否平时对人间情感有所忽视,所以这段历程既让我对可能发生或不可知的未来感到震惊与焦虑,也让我时常麻木的大脑被唤醒,有时干涸的心灵也得到很好的治愈。
王威廉在这本小说集中对小说的艺术技巧也进行了大胆探索,比如除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之外,他在小说《潜居》中还挑战了现在比较少见的第二人称叙述。就这样,王威廉的小说在变化着的生活表象与不变的人情冷暖之间保持了巧妙的平衡,让小说始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正是一个冷静观察与思考社会与人心的小说家始终应该坚持的本色。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3
孙露
我已经凝视了太久,几乎失去了自己的时间
一直对科幻小说有兴趣,但大众对国内科幻小说的印象好像只有《三体》,除刘慈欣外其他的科幻作家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科幻虽带了个“幻”字,但物质是精神之本,是想象之源,对科幻这一题材的撰写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对现实的把握。王威廉所写的这本就是科幻现实主义小说集,且有余华老师的推荐,余华老师自不用说,在现实主义写作这一块是名声斐然,因此他推荐的这本《野未来》对我而言吸引力是巨大的。
读完此书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无论是文字里透露的哲学思想还是科幻设定中的别具匠心。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提到的技术对人的生活和回忆的影响,各种新兴的电子媒介对人与人现实关系的破坏。需要承认的是在前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沉迷于刷抖音短视频和观看直播,明明这种长时间沉浸式的短视频环境对一个人的情感和身体都是莫大的伤害,但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其中。书中一处让我印象深刻: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我感到自己身上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我还是享受望着街景发呆的,但那街景多了一层时间的薄膜。那薄膜肯定是肉眼无法看见的,但在我的凝视中,我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我已经凝视了太久,我与世界总是处在同一个时刻,因此我几乎失去了自己的时间。”
反思我自己的经历,长时间的观看直播不就是一种和主播同时刻的凝视,我总是不停地在看,时间过得飞快,那种感觉就像是我的时间被剥夺,恍然“醒来”才发现午夜已到,我又失去了一个晚上。我变得不再关注现实生活,但也不是变得无情冷漠,而是把所有情感都投注于隔着屏幕的另一端。这种单方面的关注使得对方感受不到我的存在,我的世界却充斥着对方带来的影响。
书中还有关于语言的对话也发人深省,让我想起电影《降临》里外星人使用的一种极为特殊的圆环状的文字,这种文字的特点和人类所使用的各种文字都不一样,完全颠覆了人类的语言观。外星人的文字更像一个图形,组装图形的每一个字都各有其意义,和其他字词结合以后可以传达的意义近于无穷无尽。由图形组成的句子更是复杂透顶。没有标点符号,句子的语法结构完全取决于句中各个图形的组合方式。
不过我认为这种外星人的文字是更高文明的象征,片中女主在掌握外星人语言后更是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转过头来思考我们人类所使用的文字,因为“事情需要被描述才能被纳人记忆,才能被传播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显得很无力,因为语言的叙述需要一个历时的过程,很多事件就得被强行拆解和展开。而且,语言也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因此很容易在别有用心的叙述中,篡改事情的很多方面......”
可见语言也不是全然可信的,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的情感关系和语言系统似乎出现滞后现象,这样的不平衡势必会造成很多问题,书中的很多短篇正是在反映这类社会现实与未来。所以这本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参考价值。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思想。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更应学会反思。总之,对人类社会有关切之情的人都应该来看看此书。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野未来》得到了8.3分(满分10分)的评价。《野未来》虽是一部科幻文学作品,但小说的创作并非完全来自天马行空的想象,很多情节和设计都有映射着现实生活中的痕迹。如一位评审员所说,作者描绘的是“现在与未来的交界处”,“站在滔滔而来的陌生(事物)面前所诞生的情感”。这一点也如王威廉在《野未来》后记中写道:“小说的写作和阐释都应该以最大的程度向未来的经验敞开,同时却饱含着历史行进到此刻所无法化解的焦虑、痛苦与渴望。现实与未来既然已经扭结成了一体,那么涉及现实便必然会涉及未来,涉及未来便必然会涉及现实,这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角与尺度。”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作者 | 各位评审员
编辑 | 李永博
校对 | 卢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