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1891年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当时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卫道者们纷纷指责这是一本大逆不道的小说,它挑战了基督教和英国社会的神圣传统。
而在社会底层,大量的工人和农民喜爱这本小说,尤其是其中的女性读者,深深同情苔丝的命运,并为她潸然泪下。
哈代在小说出版时,给书加上了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编辑要求哈代删除这句话,哈代拒绝了。哈代认为,苔丝虽然失去了贞操,但她依然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是她始终不变的高贵品质。
01纯洁是心灵的标志
维多利亚时代,女人的地位低于男人,婚前女人必须保持童贞。婚后,她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丈夫的私有财产,不能与丈夫以外的男人有性行为。女人违反以上道德规则,,会被认为是不纯的,甚至是有罪的,犯了《圣经》“摩西十诫”中的“不可奸淫“”之罪。而男人则不受这一道德规则的约束。
阿历克是个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名声很坏,可没有人谴责他。当人们以为富有的阿历克要娶贫穷的苔丝时,都非常羡慕苔丝,结果得知她只是被玩弄了,便转而唾弃她。
克莱尔在伦敦时,和一个比他大的女人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史,他在新婚之夜向苔丝坦白这段经历,苔丝立即原谅了他。可是当苔丝说出自己被阿历克诱奸并生下私生子的往事,克莱尔却无法原谅,并因此抛弃新婚的苔丝。
时代的道貌岸然与人们深入骨髓的贞操观导致苔丝不能被原谅。女人一旦失身,人们不管其失身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只因为失身行为本身便认定她是一个不洁和堕落的人。
这种贞操至上的意识形态,一方面纵容男人玩弄女性,一方面又以此作为判定女人善恶的标准,使得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婚姻爱情惨剧不断发生。书中像克莱尔那样蔑视传统神学,没有等级观念,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都无法不受这种评价规则的左右,何况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人。
哈代为书加上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表明了他认为女人的纯洁必须以心灵为标志,不取决于她做过什么,而取决于她决心要做什么。
02性格的悲剧
●既坚强又脆弱
苔丝被阿历克诱奸后,拒绝他包养她的企图,离开他,独自生下私生子。孩子夭折,因为是私生子不能受洗,但不受洗的灵魂会下地狱,苔丝坚持自己给孩子洗礼。
克莱尔抛弃她后。她坚信他会回心转意。她去地理环境极为恶劣的高原地区做农田女工,干最粗重的农活,在极贫困的时刻也没有像克莱尔的父母寻求帮助。
她默默忍受生活的苦难,坚忍不拔,始终心怀希望,期待她的丈夫会来找她。
但女人外表的坚强并不代表内心的坚强,当苔丝忍受苦难的时候,她的坚强是硬撑着的,实际上她从来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她的坚强每一步都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积聚在内心不能发泄出来,总有一天她将无法承受。
何况,她的坚强靠对克莱尔的爱和他会回来找她的信念支撑,如果信念丧失,她的坚强不堪一击。
果然,几年时间,克莱尔杳无音信。希望越来越渺茫,她开始觉得,克莱尔是真的不要她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家又发生急变,父亲死了,母亲和六个弟妹被赶出家门。希望的毁灭和生活的重压同时到来,她的坚强轰然倒塌,她只能廹于现实,做了阿历克的情妇。
苔丝向现实低头表现了她性格中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如同她在与克莱尔的关系中。她一直因为曾经失身而极度卑微,对于克莱尔对她品行的误解,冷漠与抛弃,她不作任何反抗。她甚至不用柔情去感化她,默默接受他对她的一切惩罚。
有一次她去找克莱尔的父母,天没亮就起程,走了十5英里山路,累得半死。到达目的地后,无意间听到克莱尔两位哥哥的对话,以为克莱尔一家对她有偏见,立即放弃拜见克莱尔父母的打算,因此她失去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爱别人胜过爱自己
苔丝的悲剧没有克莱尔的推波助澜,不致如此悲惨。这样一个男人,先是狠心地抛弃她,在她对他的期望全部消失以后又回来找她。终于让苔丝失去理智,杀了阿历克,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会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因为太爱克莱尔,爱到失去了自我。明知道杀人会死,但她愿意为了证明自己对克莱尔的爱,甚至是她精神上的纯洁而杀了阿历克。
她和克莱尔在一起,度过了她生命中最美的五天五夜,她认为值得了,所以最后她平静地赴死。一个女人甘愿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取五天的幸福生活,在她的心里,她的自我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另外还有一处可以证明她的无自我价值感。克莱尔只身付巴西的途中,碰到了他和苔丝在挤奶场的同事伊茨,他问伊茨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巴西,伊茨说愿意。他又问伊茨你和苔丝谁更爱我?伊茨说:苔丝更爱你,她会为你去死,而我不会。
书中可以举的例子太多,苔丝对克莱尔的爱不仅悲微到尘埃里,简直卑微到可以穿透大地。不管时光倒退多少年,或者再前进多少年,一个人爱别人爱到没有自我价值感,爱到如此轻贱自己的生命,他的悲剧命运一定无法避免。
所以苔丝的命运,是时代和性格双重作用的结果。我刚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就是一个为爱情失去自我的人,所以当她觉得失去了她赖以生存的爱之后,只有自杀一条路,唯其如此,她才能摆脱痛苦。
03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哈代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大多是悲剧的,他们往往受制于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再怎么反抗,都无济于事,冥冥中有一只无形的手把一切早已安排好。
本书中有很多隐喻和暗示,都表明了苔丝结局的不可避免性。小说的一开始,苔丝就与克莱尔在五月节的舞会上相遇,但两人却阴差阳错地错过了。这次错过暗示着两人的一生必将一次次错过。
于是,在苔丝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或者陷入困厄的每一个阶段,克莱尔都无缘参与。所以他永远只能是苔丝悲剧命运的旁观者。
苔丝一生悲剧命运的开端缘于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过错。本地牧师告诉苔丝的父亲,他的姓氏误拼了,经他考证,他是当地一个庞大的贵族世家后裔。苔丝父亲因为这个空无一用的贵族身份骄傲不已,喝得酩酊大醉,只能由苔丝代替父亲赶早集送货。赶集途中,苔丝因瞌睡使家中唯一的老马被邮车撞死,这使原本贫困的苔丝家雪上加霜。为了挽救家庭的困境,苔丝不得不听从母亲要求,去邻镇有钱的德伯家认亲。这同样是一个错误,苔丝家是真正的德伯后裔,而有钱的德伯家却是个冒牌货。之后,她被德伯家少爷阿历克诱奸。
苔丝的被玩弄是命运的捉弄,甚至是因果报应的结果。很久以前,有钱有势的德伯家男人们一定曾任由他们放荡不羁的行为玩弄过很多少女,今日苔丝被玩弄的命运只是当年那些少女命运的重复,只是当年德伯家先人的恶劣行为报应在后人的身上。
书中还曾两次提起过德伯家马车的传说。据说只有真正的德伯家后人才能听见德伯家马车的声音,而听到这声音却是不祥之兆。当年在德伯家马车里发生过一起凶杀案,德伯家的一个女人杀死了德伯家的一个男人。这个传说也正暗示了最后苔丝杀死阿历克的结局。
预兆和因果报应的思想贯穿全书情节,它们或是预示着后事的发展,或是证明悲剧发生的合理性。所有的预兆与因果报应只想说明事物发生的不可避免性,人在早已注定的命运中,一切的反抗和挣扎都是徒劳。
苔丝离开家乡去奶牛场是一种反抗,她要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于是她遇到克莱尔,与他相爱。这是苔丝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时光。
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停止对苔丝的戏弄。苔丝经过激烈的思想争斗,终于决定答应克莱尔的求婚。结婚前一天,,苔丝终于鼓起勇气,把过去的经历写成一封信塞进克莱尔的房间,但信却被塞进了地毯下。这次巧合使得她没能在婚前把过去告诉克莱尔,导致克莱尔认为苔丝欺骗了他。他觉得苔丝如果在婚前告诉他,他就有可能原谅她。
克莱尔认为妻子对他的欺骗以及她纯洁的假象让他无法忍受,最终决定抛弃新婚的妻子。包括上文提过,苔丝去拜访克莱尔的父母因无意间听到克莱尔哥哥的言语放弃与他们会面,错失可能改变她命运的又一次机会。反而在返回途中遇见了阿历克。
这时的克莱尔远在巴西,因为生病不能返回英国,而苔丝每次想给他写信都觉得自己没有权利要求她的谅解,一次次作罢。接着她的父亲死了,她全家被赶出村子,走投无路之际,阿历克又再次出现。
苔丝几年内一直坚定地等待克莱尔是反抗,他拒绝阿历克一次次的献殷勤,甚至用长手套把他的脸打出血来是反抗,她拒绝阿历克对她家提供帮助是反抗,但是她所有的反抗都没有用,因为命运已经替她安排好了最后的路。
当她们全家到达新租房的地点时,房东突然毁约,不肯把房子租给她。她和母亲还有六个弟妹加上一堆破家具在寒冷的冬天无立锥之地。命运一次接一次不停地巧合,一次比一次更加深重的灾难,使得苔丝彻底放弃了与生活的对抗,同时也放弃了对爱的渴望,做了阿历克的情妇。
哈代在英文版的序言中曾引用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的句子:“我们之于神明,如同苍蝇之于玩童——它们以杀我们为消遣”。这也充分表明了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哈代身处英国社会的转折期,看到社会出现的种种阴暗面和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局限,他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只能将它们归结为一种支配人类命运的善恶不分、冷漠无情、不可控制的神秘力量。在这种力量支配下,人类只能成为牺牲品。这也正是他代宿命论思想形成的根源。
哈代是杰出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德伯家的苔丝》也被称为哈代环境性格小说的代表作。这是因为哈代将书中的环境描写与主人公的命运连成一体。他用诗人的语言描写环境,赋予环境以生命力和预示性。苔丝一生所经历的四个环境,其景物描写烘托出的氛围与人物的命运密不可分,这形成了哈代小说的独特风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