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书籍引领我前行「好的书可以让人汲取力量」

从书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我的阅读四十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与之相伴,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也不断变换着场景和主题。四十年的阅读史,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沉淀、再开放的过程。如今,改革还将继续,阅读不会止步。阅读不仅改变个人,终将影响中国、影响世界。

1980年代

激情四溢的阅读盛宴

文学,有时也可以成为思想领域开放的突破口。

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7000余字的短篇小说《伤痕》。24岁的作者卢新华一夜成名。此后,刘心武《爱情的位置》,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陆续发表,因其题材的开创性,各大报纸争相转载,阅读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种背景下,大众阅读开始萌动,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热现象:男读武侠,女读言情。武侠小说的代表是金庸、古龙等,言情小说的代表是琼瑶、亦舒等。伴随着质疑声,这些小说作品迅速占领了市场。接踵而至的是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书中所传递的国际化体验和浪漫气质,打动了许多热血青年,满足了他们放眼看世界的愿望。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诗人汪国真掀起一股“诗歌热”,其诗集销量达数十万册之多。与此同时,美学热兴起,李泽厚《美的历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以及萨特、尼采等人的一些经典作品,成为当时的流行读物。“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和“他人即地狱”“人,诗意地栖居”等成为流行语。

那一时期,并没有纯文学与流行文学的分野,文学期刊经常脱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作品层出不穷,柯云路《新星》、张贤亮《绿化树》等深受读者欢迎,仿佛人们都在享受着一场激情四溢的阅读盛宴。

1990年代

娱乐阅读的兴盛

20世纪90年代,社会背景的关键词是市场经济。以苏童、余华、莫言、格非、马原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成为一种时尚阅读的符号。钱锺书《围城》因热卖而走向民间,人们经常套用“围城”的比喻,而其关于人的存在窘况的深层意蕴却被流行文化遮蔽了。与此同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以其厚重质朴感动了整个中国。

有人评价此时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却比汪国真的诗更“耐用”。《文化苦旅》是历史的“壳”与作者感悟的结合体,即“人文景观 历史文化 感伤情怀 睿智思辨”的结合体。这样的结合体,使得众多青年学生投入了极大的阅读热情,并以如潮的好评来表达内心的欣喜和感动。

这一时期市民化书写占据了文坛的广阔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界走向。譬如,“新写实”代表人物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誉为“市民人生三部曲”,跟大众文化趣味相吻合。名人传记也广受关注,倪萍《日子》、杨澜《凭海临风》、宋世雄《宋世雄自述》、吴士宏《逆风飞扬》等成为畅销书。

20世纪90年代末,《老照片》的出版开启了一个读图时代,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开创了电视、图书互动的出版新格局,而实用管理类的书籍也日益风行。《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 富爸爸》《学习的革命》等的热销,都表明人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个人发展。

2010年代

阅读的文化自信

2010年以来,中国作家逐渐被世界认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新起点的开始。莫言的获奖,激发了国人的阅读热情,更展现了东方文化的自信。2015年,刘慈欣凭借作品《三体》,获得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成为国内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

著名作家贾平凹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长篇问世。读他的《秦腔》《古炉》《带灯》《老生》《山本》,总能体味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作者的悲天悯人。张炜耗时22年著成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引起文坛的巨大震撼。麦家以《解密》《暗算》《风声》等谍战系列小说迅速崛起于文坛。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则洞悉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爱意”,赋予生命无与伦比的美丽与庄严。

这一时期也迎来了“微阅读”时代,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大冰《乖,摸摸头》等书中,讲述了一个个小故事,有念念不忘的美好,有爱而不得的疼痛,有生离死别的遗憾,也有喧嚣之后的回归和温暖。

随着城市的发展,都市人都渴望着逃离束缚,旅行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旅行究竟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对此,作家毕淑敏最有发言权。《非洲三万里》《美洲小宇宙》《破冰北极点》《南极之南》,毕淑敏用一个个脚印丈量着这个世界,向世人展示着旅行带来的灵魂的升华。

2000年代

个性阅读的走红

跨越千年,流行文学带有明显的游戏色彩,全然架空历史的想象写作,人物随意进入文本,犹如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成为这类作品的特点。

伴随着商业文化的兴起,企业家传记广为流行,讲述如何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图书也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孙悟空是个好员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细节决定成败》等职场图书成为白领的充电读物。在就业压力下,增加实用性、保持竞争力,成为流行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

2006年,一部《品三国》,让年近六旬的易中天火遍全国。此外,解读《论语》《庄子》《红楼梦》等的图书登上了畅销榜。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是我们每个人灵魂的安歇之所,国学图书的热销反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割舍不下的情结。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韩寒、郭敬明等一批青年作家的崛起。韩寒《三重门》,郭敬明《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等接连在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居前列。此外,网络文学的出现,也拓展了人们的阅读空间,蔡智恒和安妮宝贝等人的作品在网络中迅速走红,有评论形容图书市场由“读图时代”进入“读网时代”。(张光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