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上海滩,有一幢特别的建筑。
高冷,而神秘。
它被外界誉为,“远东第一豪宅”。
它,万众瞩目,价值连城,
却又无人知其一二。
曾经有位国外的交官,想用一艘万吨邮轮外加50万美金来交换它,业主死活不肯换。
它就是老上海人口中的“绿房子”,
因外墙贴满绿色的釉面砖而得名。
01
带大家揭开这座豪宅神秘面纱之前,要先介绍一位大人物。只要你来过上海,一定听说过这些地标建筑:
没错,沐恩堂、国际饭店、诺曼底公寓这些标志性作品全部出自大名鼎鼎的匈牙利裔建筑师邬达克之手。
这位帅哥为上海建造了超百幢单体建筑,其中25幢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它们和张爱玲小说一样,塑造了“融贯中西”的上海风,成为海派文化经典。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邬达克,上海的城市面貌会改写。
绿房子,是邬达克在中国的“收山之作”。是他留给上海的最后一件经典作品。
02
绿房子建造于1938年,是颜料大王吴同文的私宅。
吴同文已经很有钱了,可他娶了比他更有钱的贝润生的小女儿。贝润生不仅做颜料,也做地产,他把今天铜仁路和北京西路拐角的一块黄金宝地作为嫁妆,送给了小女婿造房子。
吴同文发家靠的是军绿色颜料,因此他把绿色视为幸运色。他请来了当时的偶像加实力派洋明星邬达克,指定房子颜色主打绿,而且要绿得独一无二。
这块地形很不规则,可这丝毫难不倒建筑奇才邬达克,人家擅长的就是根据地形设计出完美契合的建筑。
邬达克花了3年时间
结合吴同文家的西式生活作风
潜心打造出一个建筑史上的精品。
当时的社会各界名流纷纷前来踩盘,连教科书里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也特地从北京赶来一睹真容。
绿房子,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
首先,它地段尊贵。
还记得李嘉诚的那句话吗,“决定房地产价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
绿房子位于铜仁路333号,是民国顶级富人区之一。在今天,依然是上海最顶级的地段之一,距离上海最壕的恒隆广场只有500米。
03
更重要是,80多高龄的老洋房,居然一点都不“老”,满满的现代主义风。
邬达克曾对吴同文拍胸脯:“这座建筑在未来50年到100年都不会落伍。”当时其他上海滩豪门的私人住宅,没有这么现代化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依然是一幢顶级富豪才能拥有的洋房。
先来看看立面。
这座4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形完全为西放现代派。有光洁的墙面,大片的玻璃窗。
建筑造型由圆弧形和横线条组合
线条流畅,简洁干净。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是贵气逼人。
第一印象就对他的楼梯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367平方米的大花园,通过一条宽大的弧形室外楼梯
宾客可以从底层直接走上二楼。
另一段连通三、四层卧室的直行楼梯,是主人家自用。这两段楼梯并不相连,给主人保留了一定的私密性。
佣人专用楼梯。在车库与北围墙之间还辟出一条隐蔽的后勤通道,不仅可以直接进出厨房,还有直跑楼梯通向二层服务区。
这有点类似于现在豪宅有保姆专属电梯,各自有独立的生活空间,100%保证了主人的私密空间。
再看看露台。
朝南每层都有宽敞的露台,通过室外弧形大楼梯,跟庭院相连。
露台没有柱子,层层退台设计,是现代别墅设计中通常采用的做法,“绿房子”在80年前就做到了。
四层有个直径5.4米、层高4米的整园阳光房,半圆临街,半圆内收,大幅度钢窗,既能推拉又能平开的弧形钢门。
至今依旧能活动自如,内部铁艺均是从日本定制的。
整个建筑的南面没有任何的遮挡,外围大量的使用落地玻璃的元素,可以最大程度的吸纳外围的景观,当时从4层阳光房可以直接看到外滩的无敌江景。
连现在顶级豪宅的标配“风雨连廊”,其实也早在80年前的绿房子里就实现了。
一层架空,贯通东西的一条车道,上下车避免了日晒雨淋。
南北分区由这条车道划分,通过立体化的交通方式,一二层的主要公共空间都能很方便地从室外直接到达。
北区一层北面进入车库,车库垂直围墙并与主楼梯连接,使停车更便利,车道更节省。
整栋房子各区域划分合理而超前。室内功能齐全,动线清晰,设施豪华。一二层是动区,一层有酒吧、弹子房、舞厅、佛堂。二层有餐厅、起居室和书房。
一二层平面图
一层空间一角
弹簧地板
一层有个近90平米的舞厅,吴同文要求仿百乐门舞厅设计,配弹簧地板,还有一座供小乐队演奏的乐池。
二层流动空间一角
三四层为静区
是吴同文与大太太和姨太太,还有5个子女的卧室
三四层平面图
东侧为一个小门厅,连接楼梯,在车道转角处设辅导学习的房间。
这个场景设计太厉害了,给小孩请的家教可在这里辅导孩子,完全不泄露主人家的私密空间,主人进出大门时可以顺便看下孩子。
04
另外很是少见的是,这80岁高龄的建筑,依然有很多先进的设施及材料
绿房子是高端定制的私人住宅,因为吴同文实力雄厚,生活方式西化,邬达克把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最先进的产品、高质量的材料全都堆砌上了,使其成为“远东第一豪宅”。
绿房子是上海私人住宅中第一家装电梯的,是日本进口的奥的斯电梯。经修复后,它以近80岁的高龄取得了“安全使用合格证”,成为全国最老的可用电梯。
电梯的面积只有半个平方米
可以一次乘坐3个人。
绿房子共有12套风格色彩迥异的卫生间,
全部采用美国科勒洁具,因此成为科勒公司的工程样板出现在公司简报上。
有几个卫生间下部采用了当时很先进的压花玻璃砖。
主楼梯墙面的米黄色意大利洞石
绿房子的暖气管铺设在地面,冷气则从天花板侧送入,设备为日产。
家具是向当时南京西路上的一家美国家具公司专门定做的。
上海一向推崇西方现代化,民国时期可能风气更甚。邬达克为吴同文私人定制的绿房子,以引进乃至创造世界最新潮流为目标。
05
不知道各位看了这么项目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其实可以环顾下我们自己身边周围,我们每天经手自己的项目,几乎清一色的都定位成高端住户,城市豪宅
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现在手上的产品,可以耐得住五年十年甚至80年之后再回头看么
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眼里的豪宅,要么是因为地价贵了需要这样定位,要么是想要得到溢价刻意拔高,现在的房企里的,有骨子里做精品的基因么
这样的问题其实一闪念到我们脑子里,其实我们都挥挥手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太不符合这个时代,也太和当下不太应景
说实话,匠心这个词在楼市里基本已经幻灭了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做旧楼改造的朋友聊天,说很奇怪,上海民国时期的房子现在去做贷款,贷款的年限就是比那些老公房时间久
我问为什么,得到的答案让我有点惆怅:民国时期的房子建筑质量特别高,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住宅,而80年代的那些老公房,到现在只有三十多年,已经残旧不堪
百年宅这个词,经历过房地产开发周期中,估计不用多久也会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再来看这个远东第一豪宅,各种滋味翻涌心头
我们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么久以来就真的不可以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段话,和这栋房子有关
1939年,上海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将绿房子誉为“全远东区第一豪华住宅之一”。很多国际建筑媒体也刊登过这幢洋房。
后来,著名海派作家程乃珊,是吴同文的外孙媳妇,出过一本风行全国的小说叫《蓝屋》,绿房子就是小说中蓝屋的原型。
程乃珊说过:“绿屋外的人和事,比绿屋更精彩。”
以上为正文,来自yvonne、壹默
防失联小号,赶紧关注
☟☟☟
真有好房小程序上线啦
☟☟☟
真叫卢俊团队会竭尽所能
免费为你答疑解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