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带与叔隗被杀之后,晋文公亲赴王城,向周襄王奏报此事。襄王得知叛乱已定,便拜谢重耳。为了表彰晋文公功绩,周襄王将周王畿内的温、原、阳樊、攒矛四地封给晋国。
文公受封之后,便命两路大军班师回国。
回国之时,晋文公派出四路人马分别前往四地,接受四地领土。
这四路分别是魏绛收服阳樊、颠颉降服攒矛、栾枝平定温地、赵衰前往原地。在这四地之中,唯独原地最难降服。
原地本是周王室卿士伯贯的封地,因为伯贯作战多次失败,故周襄王夺其封邑,将它赐给晋国。虽然周襄王将原地封给了晋国,但此时伯贯正在原城,晋文公担心伯贯不愿臣服,便与赵衰一起亲自前往。
颠颉到达攒矛、栾枝到达温地之后,当地守城官员纷纷投降,拿出酒食了招待颠颉与栾枝。
这二城自不必说,且来说说魏绛。魏绛到达阳樊之后,守臣官员仓葛对着手下人说道:“王室把我们抛弃了,晋国同我都是天子的臣子,怎么能臣服于晋国呢?”于是,他领着士兵,带着兵器登上城头防守晋军。
魏绛大怒,引着军队包围了阳樊,并站在城门之下,大声对着站在城头上的仓葛大声喝道:“早早开门投降,否则等我攻进城去,将你们全部屠戮。”
仓葛站在墙头,不卑不亢,也用响亮的声音回答道:“这是王畿之地,城内居住的百姓,要么是天子的宗族,要么是天子的亲族。晋国是天子的臣子,也能用兵威去胁迫这些百姓吗?”
魏绛这人虽是一介武夫,但基本的事理他还是明了的。仓葛的话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如若强攻,虽然能攻下阳樊,但是晋国不臣的名声可就坐实了。
魏绛不知该如何降伏阳樊,便按兵不动,让人将此地情况飞速报与文公知晓。文公知晓之后,便亲自写了一封书信劝仓葛投降。
书信是这么写的:这四地,都是天子赐给我的。天子之赐,寡人不敢违抗。将军如果还感念天子的德行,那就应该按照天子的意愿,不要激起刀兵。
不得不说,这信写的很有水平。仅凭着一封信,晋文公便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如若仓葛拒不投降,那么违背天子命令的就不是晋文公,而是他仓葛了。
这样的手段,仓葛还是能够看出来的。他接到书信之后,将城中百姓召集起来,对着大家说:“愿意归顺周的跟我走,不愿意的留下来。”结果,有一半人愿意跟着仓葛离开阳樊,迁往周王畿之内。
于是,魏绛顺利平定阳樊。
四地之中,其余三地均顺利接收平定,唯有原地始终未能归附。
晋文公与赵衰到达原地之前,原伯贯召集城中百姓及士兵,对他们说道:“晋兵攻破阳樊之后,将阳樊的百姓全部都屠杀殆尽了!”原民听罢,十分恐惧,誓死守卫原城,决不投降。
晋兵到达之后,见原城城门紧闭,也就顺势包围了原城。
赵衰了解了原伯贯欺骗城中百姓的谎话后,对晋文公说道:“民众之所以不服从晋国,那是因为不信任晋国。如若国君能够向原地百姓展示诚信,那么原地百姓必将归顺我国啊!”
文公点点头问道:“如何向他们展示我的诚信呢?”
赵衰摒退众人,低声说道:“国君可以下令,只让军士携带三日之粮,如若三日攻原不下,就撤军回国!”
晋文公听从其计,到第三日,原城还没有攻下。
虽然原城并未攻下,但在第三日的晚上,却有几个原地百姓靠着绳索从城内缒城而下,来到晋文公大账之中。
“原城之内百姓已经探听消息,阳樊的百姓并未遭到屠戮。我们已经商议好了,约定明天晚上开城投降。”说话的这人是原城之内一名官员,今夜特地来向晋文公投诚。
晋文公听罢,沉吟了半晌说道:“我已经与军士约定了日期,倘若三日攻不下原地,即撤军回国,现今三日已到,明早我就撤军了。”将军们听罢,都上前请求说道:“原城百姓既然约定明天投降,主公何不暂留一日,得到这座城池之后再班师回国呢?”
晋文公摆摆手,严肃说道:“信义,是国家的准则,当初寡人以三日为约时,兵士都已知晓,如今多留一日,那么寡人必定在士兵之中失去了信用!即使得到了原城,那也得不偿失啊!”
这并不是晋文公不想要原地,而是他明白信义的重要性。作为晋国国君,三军统帅,如果在军队之中出尔反尔,那么晋军必然不会令行禁止。在晋文公眼里,一城的得失只是小事,在晋军树立威信才是大事。
况且这是晋文公自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率军出征,如果此次未能开个好头,那么以后再在军中建立威信可就难了!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晋军就撤兵回国了。原民听说此事,都争相登上城头观看晋军撤兵,并高兴议论道:“晋侯宁愿失去城池,也不愿忘记失去信义啊!”于是,原民们打开城门,争相跟随晋军而去。
原伯贯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原地投降之后,晋文公召集群臣,感慨说道:“当初赵衰跟随我一起流亡,现今有劝我用信义收服了原地,真是信义之臣啊!”于是便任命赵衰为原地大夫,兼领阳樊。
至于另外两地,晋文公则任命卻溱为温大夫,统领攒矛。
之所以任命卻溱,乃是因为表彰他大公无私。当初同族之人卻芮谋反之时,卻溱始终忠于晋文公,丝毫没有半点私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