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海明威说:“我这一辈子,见过不少战争,我对他们深恶痛绝。”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身负重伤,战后,他的灵魂和身体都漂泊无依,作家斯泰因据此称其为“迷惘的一代”。
这个名词似乎意味着,海明威这一代人已是新世界里寻不到方向的困兽。内战期间,海明威重返西班牙大地,西班牙的一切都曾生机勃勃、热情奔放,如今却在战争的摧残下陷入水深火热。
战火迅速蔓延开来,吞噬了整个欧亚大陆。海明威无力保护他爱过的风景和土地,唯有在写作时一次次呼唤着和平的到来。
今天的共读中,我们将走进《祖国对你说什么?》《简单的调查》《在异乡》《在士麦那码头上》《一篇有关死者的博物学论著》这几篇短篇小说,一起阅读海明威笔下关于战争的片段与痕迹。
1927年,“我”和盖伊来到意大利旅行采风,十天的行程已足够听清意大利对他的人民说了些什么。一名法西斯党员前来搭车,在“我们”多次声明车已满座之后,他仍然决定站在车外的脚踏板上。
他跟大伙儿一一握手,说对一个法西斯党员、一个像他这样经常出门的人来说不会不舒服的,说着就爬上车子左侧的踏脚板,右臂伸进敞开的车窗,勾住车身。
真是有够好笑的,对于这辆双人座的老式福特小轿车来说,承受第三个人的重量意味着翻车的风险直线上升。法西斯党员却没有这层安全意识,他强行搭车不说,还在汽车拐弯的关头将本已头重脚轻的车子拉向另一边。
他的眼里看不见别的什么,只看到他自己的特殊身份和这一身份赋予他的独特使命。
“我们”来到一家餐厅吃饭。那时法西斯党的党魁墨索里尼取缔了妓院,无以为生的女人偷偷在餐厅里拉客,盖伊就这样被纠缠上了。
我们和那女人的争论从一场交易上升到国家层面,生活困窘的她居然觉得自己眼下处境还不错,极权阴影笼罩下的国度更是完美得无与伦比。
或许我和盖伊不必再与狂热的她交谈下去了。但是这个地方真的像政府宣传或人民想象的那样,安稳且美好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初来乍到的“我”和盖伊为什么会莫名被本地人当做小偷?又怎么会有法西斯分子拦车敲诈?
我们毫无留恋地离开了意大利和他驯顺的人民。
战火纷飞的高压下,少校与下级士兵之间的情感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为了求证情感的真伪,少校决定对皮宁做一次简单的调查。
调查内容不外乎是他的感情状况,诸如皮宁是否有女朋友、两人是否真正相爱、感情是否稳定又通过何种方式维系等问题。
慌张的皮宁一一给出了答案:他深爱着一个女孩,只是没给她写过信。皮宁的这番回应没能令少校满意。少校躺在床上烤着火,对皮宁的特殊情感依旧充盈心间,久久难以释怀。
这是一个寒意颇浓的秋日,在异乡战场受了伤的尼克正接受例行治疗:
我膝盖不能弯曲,从膝盖到脚踝一条腿直僵僵没有腿肚子。诊疗椅帮我弯曲膝盖,像骑自行车那样帮我活动腿,但是还没有帮我弯过来,诊疗装置转到弯曲部分便摇摇晃晃转不动了。
医生说:“不要紧,会弯过来的。你是个幸运的年轻人。你还会像个冠军似的重新踢足球。”
医生倒是语气诚恳,但尼克仍感受到一些隐隐约约的话外音。痊愈是很困难的吧,他想。
不单单是尼克,病房里还有不少人或暂时或永远地失去了自己部分身体的掌控权。每名伤员都经受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重击,如今也都躺在病床上,等待着医生的救治和干预。
海明威向来是这样写作的,他不叙述战事的变化,不刻画战争发生时的具体场景,只谈战争带给人们怎样的结果。
那么战争带来了什么?是勋章吗,是荣誉吗?战争又带走了什么?和尼克一同服役的年轻人里,有的人曾梦想成为一名律师,有的人想做画家,如今他们都不再拥有完整的身体,也失去了追梦的权利。
挂在胸前的耀眼的勋章,除了冷冰冰地宣告作战任务结束,还留给他们不堪回首的记忆。这些年轻人的未来在哪呢?有谁还记得他们呢?没人能给出答案。
也正如小说结尾少校所说的那样:“如果将来会失去,就不该置身于会失去那一切的位置。不该置身于会失去的位置。应该寻找不会失去的东西。”
可惜在战争里,一切都不是永不凋零的,生死得失不过决定于脆弱的一瞬。尼克感到疲惫极了,也孤独极了。
在夜深时分,空荡荡的街道上,寒风扑面,所有的商店都已熄灯关门,我尽量挨着街灯走回家去,那时,我心里知道,我决然干不出那样的事情。我非常怕死,经常在夜里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害怕自己会死去,不知道如果重返前线,我会是怎样一副德性。
这些战士们心里清楚,谁都分担不了死亡带来的孤独与恐惧,他们唯有拖着残缺的躯体,在暗夜里寂寞地负重前行。
然而,受到战争摧残的并非只有前线士兵。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安纳托利亚半岛,看看涌向士麦那码头的难民们吧,他们的处境何尝不令人心生怜悯!
这些走投无路的难民居然铤而走险,试图逃到停泊在码头的军用船只上去,驻守海港的军队怎么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呢?
有人在极度恐慌的支配下选择了跳海自尽,有人则在汹涌的人潮中被驱逐、被践踏,终究逃不开丧失生命的厄运。最糟糕的是那些带着死孩子的女人,他说。你没法叫那些女人扔下死孩子不管。她们的孩子都死了六天啦,就是不肯扔下。你拿这一点办法也没有。临了只好把她们押走。
平民不知道战场上发生过什么,他们所面对的唯有战后一片狼藉。但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谁会甘愿踏上这条不归路呢?
伤者至少还有拯救的余地,一旦战争携着死亡同时到来,场面只会更加不堪入目。海明威借用博物学的观察方法,把战争的伤亡情况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首先被夺去生命的不是人类,而是那些承受着战时苦力工作的牲畜们,它们或是战死沙场,又或是在战况激烈时被主人敲断了腿脚,推下山崖和海港,以免堵塞战时为数不多的通路。当然了,平民的命运也没好到哪里去。米兰近郊的一家军火厂意外爆炸了,炸毁了周围所有村落,遍地是女人的尸体。
显而易见,男人们在前线直面死亡,留守在后方家中的女人们也冷不防遭遇了死神的偷袭。经军火爆炸摧残过的尸体,我们已经区分不出那是人还是动物,一切的一切,都毫无尊严地消逝了。
但此时没有哪个官方会统计平民的伤亡数,他们只在乎战场上的情况,只要被意外夺去生命的不是士兵,那就算不上态势恶劣。
濒死者的状况更加悲惨,他们的生命大概只剩下几个小时乃至几分钟了,却不得不在清醒与昏迷中挣扎,在生死的边缘徘徊。
任谁看了都舍不得他们遭受这份痛苦,可惜无论士兵还是医生,都没有终结他们生命的权力。濒死者只能低声呻吟着,以微弱的意识迎接死亡的最终到来。
只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将它完整地呈现给后人。海明威笔下的战争书写之所以能够收获全世界无数读者的肯定,正是因为故事的素材几乎都来自作者本人的战场经验。
而多年的记者生涯更练就了海明威简洁有力的文风,因此面对战前战后的诸多场景,他只做最忠实的记录者,很少发出议论。
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的渴望通通潜藏在字里行间,这是他最细腻也最真挚的表达方式。
没错,“硬汉”海明威也自有他柔情细腻的一面。
所以,明天的共读将围绕海明威笔下的情感类短篇小说展开,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