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云图的影评「云图豆瓣」

故事的科幻内核用料很足,作者不遗余力地阐述了量子纠缠的各种原理,甚至在文末拉了一个小小的书单为文中的理论背书,不可谓不用心。

王元是我结识已久的朋友,刚刚读了他的访谈接着看文,见字如面。他说我们是2012年初次见面,当时我自吹看科幻已经有20年,而他自己只有2个月。如今一晃8年已逝,王元老师从事科幻创作也接近10年,算个行家了。



《弥留之际》其实是个很写实的故事。

常有些刚开始接触科幻的朋友跟我讲,他们所认识的科幻,都是天马行空的,飞来飞去的,而我常说写实的科幻要更高明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因为谈到“科幻”,人们容易想到太空旅行、宇宙战争;说到科幻剧,又都是时间穿越、虚拟世界大行其道……这些当然也是科幻,但正如王晋康所言,科幻也有着如同太极图的“眼”,那就是核心科幻。抛却了时间机器、太空冒险、机器人之外的那些数量极小的、透露着对世界和人生思考的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叙事不疾不徐,四平八稳,符合王元一贯的风格。我抱着要一窥精彩的念头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节奏,却被这位情场老手(老练的作者)牢牢控场,着实做足了前戏。

故事从一个女性视角切入,以人们日常可见的场景和经历展开故事,似乎毫无科幻元素。一心追逐自己人生的都市职场女性裸辞备考会计师,我们看到的是每个人可能都似曾相识的情景,而打破这一局面的,是父亲的住院和随之而来的两次病危。亲情一直是每个人都难以割舍的,尤其是面临生死别离。而父亲的将死,也正式拉开了所有剧情的大幕,这是整篇文的原初推动力。

故事的科幻内核用料很足,作者不遗余力地阐述了量子纠缠的各种原理,甚至在文末拉了一个小小的书单为文中的理论背书,不可谓不用心。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牺牲了一些可读性,造成了对某些读者的不友好。其实根据道金斯的理论学科困难度守恒原理,越是艰深的理论知识,越是要求我们应该用尽量简明扼要乃至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出说明。科幻小说,从本质上并不一定必须持有科普功能。作者的认真非常值得肯定,笔者本人也曾因为写量子纠缠类的科幻而一次性购入数本相关书籍。但我相信,曾经在全国科普创作大赛中折桂的王元,肯定能拿出更加精彩的铺设定方式。

故事的展开给了我一些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多年阅读其它作品——包括其它人的和王元自己的——所没有的。老实说,在阅读头部的时候,笔者还在设想,如果在朴实无华的叙事方式上加以倒叙插叙,打乱故事布局会不会更好?然而看到一半就发现错得厉害——《弥留之际》的整体设计已经足够复杂,如我所想的做法只会增加阅读难度。字里行间的理论密度和技术手段已经过剩,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篇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实在没有必要再做改动。同样是“我”,用第一人称叙事,却开启了不同的人生——更难得的是,作者试图把每一段人生都写完整,而不是一带而过。这种写法显然比那些为了剧情刻意制造各种时间循环的所谓“烧脑作品”要高级得多。

同样的人,不同的人生,在某个时间节点叠加在了一起。弥留之际,父亲如同陷入轮回,不同的是,他所见所想的,却不是自己的一生,而是自己女儿的一生。父亲最终选择了逝去,因为那是女儿成为自己的世界,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女儿的选择、同时也推进了女儿在某一个时空里的研究。女儿则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去选择,像奇异博士一样在无数的世界中穿梭,却只为寻找到那个父亲可以活下来的世界。故事的结构像极了沃卓斯基兄弟(曾经的姐弟、现在的姐妹)电影作品《云图》,在不同的时空中,联系我们的唯有灵魂,和人性。

这一位父亲和这一位女儿从未见面,却最终在时间之河中作出了最成就别人的选择。

稍微了解一下科幻的历史,不难得知美国的科幻也是从早期太空歌剧时代发展到黄金时代,然后迎来了新浪潮运动,最终发展到风格多样、兼容并包的今日格局的。如今中国科幻似乎也终于迎来了她的黄金时代。而王元独特的个人风格,会在这个多元化的科幻世界长期占有一席之地。

点击阅读——

【专访】王元:写科幻,是我干过最科幻的事

科幻小说:《弥留之际》【文/王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