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沧桑在给读者写寄语
2017年8月25日,晴,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新馆。
这一天,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正有序而热闹地进行着。上午11点30分,我见到了作家苏沧桑。她正在进行《水下六米的凝望》的新书签售,一袭蓝色优雅的中国风长裙,搭一件红色的披肩,温润精致的面庞,很是讲究,且有气质。我站在10米开外的地方,偷偷给她拍了一张照片。此时,她正在给一个读者写寄语。
不断有读者带着新书来签名,工作人员只好歉意地告诉大家,沧桑老师下午还有一场活动,请大家下午再来。苏沧桑准备离开的时候,我过去打了声招呼,简单地聊了聊关于她的新书《水下六米的凝望》,得知这本作品精选集中的部分作品曾入选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在谈到 “水下六米的凝望”这一书名时,她说,这篇文章写了自己与一条水下六米的独木舟对视对话、与祖先对视对话的心路历程。“当人类离最初的诗意和淳朴越来越远时,需要向历史深处、向生活深处、向心灵深处凝望和思考。”言语间透出江南才女特有的温婉诗意。
下午,我早早来到会场。在这里,即将举办一场由中国言实出版社主办的“悄吟文丛“新书发布暨读者交流会。离发布会开始还有十多分钟的时候,观众席已经坐满了人。苏沧桑也提前来到会场,不断有朋友过去与她交谈。身旁一位读者悄悄跟我说,“苏沧桑的散文写得是真好,她的文字总能写到你心坎里。”我忽然想起苏沧桑曾在我们“文艺报微播报”栏目中朗读的那篇散文《听见·春风》,“在越来越密的鼓声和雨声中,我听见故乡万物生长……”苏沧桑笔下的那个夜晚的鼓声和雨声也在我的心里滴滴答答地回响着。
热心读者早早来到会场
下午1点,《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国言实出版社社长王昕朋、 “悄吟文丛”主编古耜等嘉宾陆续入座。“悄吟文丛”是十位国内一线散文女作家携手中国言实出版社打造的一场文学盛宴,苏沧桑此次携散文集《等一碗乡愁》来到现场,同来的女作家还有安然、项丽敏、杨海蒂、高安侠。
“悄吟文丛“新书发布暨读者交流会现场
主持人说,选编的十位女作家的作品各具性灵、各展斑斓。这或许与她们的散文创作理念有关,安然坦言,“我的散文写作就是解决好、归置好自己跟自己,自己跟他人,自己跟生老病死,乃至于跟天地宇宙的关系。”杨海蒂则渴望一种大气磅礴的书写,她说,我为文“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而苏沧桑的散文纤细且矫健,梁鸿鹰称苏沧桑的文字既柔美又有风骨,“她有着惊天动地的思想,除了写自己的感受外,沧桑还想到了一些终极性的问题,例如生与死,例如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未来等问题。”
苏沧桑发言
在接下来与读者的交流中,苏沧桑与大家分享了她的非虚构文学《执灯人》的创作历程,“我曾经采访了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却是克服心理障碍,跟随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器官捐献的这一次,很压抑,也很震撼,于是有一种自然生出的书写欲望。”这种书写的欲望源于写作者的使命和职责,而关于写什么,“我想,一定不只是审美怡情的小花小草,不应该是解渴的温吞水,而应该是苦药、手术刀、解剖刀,是警钟,是号角,是火炬。”她安静地诉说着这些,似在讲一个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一如既往的温婉平和。我注意到观众席上鸦雀无声,大家在认真地聆听,我想他们或许跟我一样,在温和的背后看到了一个有风骨有担当的苏沧桑。
苏沧桑与读者朋友合影留念
3点钟,在一片掌声中,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而观众区的读者迟迟不愿离去,他们纷纷上前,有人捧着花,有人拿着书。苏沧桑接过读者送来的鲜花,微笑着与他们合影,之后,又开始了马不停蹄地新书签售。我跟着人流走上前,翻阅散文集《等一碗乡愁》,看到苏沧桑在《后记》中写了这样几句话,“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剖析鞭挞人性恶是深刻,而记录传播人性美,亦是深刻。只要我的文字,能照见人世间某些个蝴蝶翅膀般细微的角落,将某个人的内心煽得光亮一点点,那我的写作就是有意义的。”这般温暖的力量,或许她已经做到了。
附:读者对话苏沧桑
问:苏老师,我们知道您的很多文章都入选语文试题,您也给很多学生讲座过,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您一定有特别深的感触,作为传统纸质作家,您如何理解作家的“存在感”?
答:我们知道,文学改变现实是无力的,但改变心灵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记得,我去杭州学军中学讲座,校长主持,第一句话就说,我读过苏沧桑老师一篇散文叫《脉动》,写了一个高中生跳楼的故事,很让人痛心,开头是“一切静止后,地上的那摊血还在尖叫。”结尾是:“夜深人静时,小心啊,有无数孩子,一脚在阳台内,一脚在阳台外。”他说当时很震撼,也引起了他对教学的反思,也是杭州升学率几乎最高的学校愿意花费两个小时给孩子们听听文学讲座的原因之一。当时,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不期望自己的文字能有多大力量,就像我在《天堂》里说的,这个人无意兜售自己,却愿意展览一颗赤诚的心。就像一朵云变成一滴雨的执著,哪怕仅仅只有一颗尘土被它荡涤,只有一棵草为它感动,只有一朵花为它开放,只有一条河流记住它的名字。我入选2014浙江高考卷B卷的《鱼眼》也是体现了对整个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忧虑反思。
问: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多,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 ;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您怎么理解这句话?您对作家深入生活怎么看?
这段话前面说的是《水浒》、《红楼梦》的作者,或者像辛弃疾、苏东坡等等。后面说的是李煜,还有我们当代的诗人顾城,长不大的孩子。但我想说,这不是绝对的。一部有分量的经典作品,如果只有一颗稚子之心是不够的,离不开文化底蕴、阅读视野、人生经历,就比如“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后主,如果不是经历了国破家亡,他不可能写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我们现在说的“深入生活”,看似口号,其实作家们特别需要,我自己深有体会。深入采访最有感触的事:两双手。清洁工的手、捞纸师的手。《钱的气味》开头有一个清洁工戴手套的细节“到了冬天,更痛。手上冻疮烂了,裂开一个个口子,每次戴棉麻手套,没法直接戴进去,要先戴上一次性的塑料手套,再慢慢滑进去。这在清洁工的圈子里,成了一条宝贵经验。”这是真实的,而不是靠想象想出来的。《人民文学》今年第5期头条加卷首语推荐我书写古法造纸传承人故事的非虚构《纸上》,采访时,我去抚摸在水里浸泡了四十多年的捞纸师的手,感觉是橡皮一样的,白色的,厚厚的,到处是裂痕又愈合了的,很心痛。当时跟着我采访的央视3套文化十分栏目的两位记者也特别感动。他们原先没有注意到,后来拍了特写,打动了很多观众。灵感在哪里?在安静的心灵、细致的观察、深刻的思考里,只有打动自己,才会打动读者。
问:您创作中最感动的事?
答:创作过程里,我曾经采访了很多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克服心理障碍跟随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了器官捐献全程。很压抑,也很震撼,而协调员们每天都和死者家属、殡仪馆、医生、交警打交道,加班加点过着灰黑的日子,但她却告诉我,比起她面对的人,她是幸福的,她说:在遥远的贵州大山里,他们去为一位年轻的器官捐献者下葬。人们对他的母亲说,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那位母亲笑了,说,是啊,你看,今天我儿子下葬,天气这么好,师傅给他的墓碑刻得这么好,这就是好报。这就是他们的梦,多么容易满足,多么卑微,我们真该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执灯人》获得了首届全球华人丰子恺散文金奖。
问:今天也来了热心读者,请问读者对您意味着什么?
答:读者的共鸣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有人说,写作是跟自己对话,我不是,我在写作时,从来都是假想我的读者就坐在我对面,我在真诚地跟他聊天。有个粉丝跟了我二十多年,生孩子后亲手为我做了一个中国风的背包采风用,最让我感动的是,里面居然有一封十几页纸的长信,是手写的。我到浙江大学、杭师大、学军中学等大学、中学或省内外的学校讲座后,读者们和学生们的热情让我感动,初中学生签书时小小的身子挨得特别紧,很烫,但心里很暖。我在1045电台做每周一次的相约女作家节目时,学生们会守着听,在微博留言,和我讲暗恋秘密,求写作秘诀。最近,一位云南的警察粉丝说他为我做了一回偷书贼,非要给我寄松茸蜂蜜等家里的好东西。茫茫人海中,我都不会想到,有那么多知己,天涯若比邻,我特别珍惜。
问:您几乎所有篇名简洁而具象:“水知道”、“树知道”、“与海成说”、“与雾同行”、“等一碗乡愁”……不一而足,万事万物不仅仅是您观察的对象,还出现在您的文字里,且唇齿相依。是怎样的创作初心,让您如此亲近这个纷繁世界?
答:守赤子之心,信万物有灵,接人间地气,是我的写作观。很多年前,有一天,我和我两岁的孩子正在给花坛除草。突然,她问一棵草:你痛不痛?稍稍回忆一下,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时,我们无师自通地和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交谈、做好朋友,就像卡通片里一样。因此,我更加坚信这样一个“无稽之想”:很久以前,人和万物一起生活在大自然里,可以任意交谈。后来,由于人比它们聪明,慢慢进化得出类拔萃,慢慢听不懂或假装听不懂朋友们的语言了。可是万物仍然听得懂人话,每时每刻,它们用真诚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渴望着我们的友情,而我们浑然不觉。可能我是一个特别率真的人,也特别敏感,所以,我总觉得,无时无刻,我都能感觉到这种目光。比如,我写过一个长篇小说《千眼温柔》,里面写到,女主人公小时候睡前要将母亲、哥哥和她脱下的三双鞋子一一摆放好,头碰头,她说,这样它们很亲热的样子,夜里就不会孤单了。读者问,你怎么会写出这样的细节?因为那就是我生活里真实的感受。
问:不久前,您在《人民文学》发表了长篇散文《纸上》,头条加卷首语隆重推荐,最近您又去体验民间戏班生活,请问您接下来写作计划?
答:最近在写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书,包括大国工匠,包括24节气里的24种声音,在杂志开了专栏,之后结集成书,是想,通过个人独特的感受,用文字记录那些正在消逝的美好。(樊金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