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海明威短篇小说精选「海明威短篇小说集(套装3册)」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从1923年发表文集《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到1961年留下最后一部书稿《流动的盛宴》离世,海明威短暂的62年生命中,文学创作的时间跨度却长达40年。


这其中还不包括他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尝试写作的那些时日。漫长的40年里,他也并非一直怀有写作的热情和冲动。


今天,我们将走进《乞力马扎罗的雪》《追车比赛》《陈腐的故事》《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这几篇文章,继续品味那些自传一般的短篇小说,读读海明威如何化解他的职业危机与精神困境。



哈里是个小有才华的作家,但自从他和妻子海伦结婚以后,就渐渐疏远了曾经钟情的写作事业。


一方面是哈里内心怠惰了,另一方面则因为,海伦是个有钱的女人,她的资产足以供养两人无忧无虑地挥霍下去。



哈里和妻子去往世界各地旅行:去最热门的景点,住最昂贵的酒店,追求最高程度的奢华。


本来生活可以一直轻松甜蜜地继续下去,哈里却因在非洲的一场意外丧失了行动能力,坏疽开始在他身上蔓延,最终完全吞噬掉他的生命。


临死前的几天,哈里对自己的灵魂展开了深度拷问。他意识到当自己选择海伦作为妻子的那一刻,就已经告别了理想,告别了真爱,变成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平庸之辈。


因此在《乞力马扎罗的雪》这部小说里,最值得推敲的文字便是哈里直击内心的思索。


但是他永远不会写了,因为日复一日,他不写作,生活安逸舒适,做着自己所蔑视的那种人,才华磨钝了,工作的意志变软弱了,于是,他终于彻底不工作了。


他知道,结局就这样了。并不是这个女人的错。不是她,也会是另外一个女人。如果靠说谎活着,就应该试试说着谎话死去。


一个人做什么,一定是生来就安排好的,他心想。你谋生的手段,就是你的天赋所在。他一生都在出卖生命力,以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当你对情爱看得不太重的时候,就是你把钱看得更重的时候。



他曾经爱得太深,要求得太多,结果耗尽了激情。


有人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写给好友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他以哈里的经历讽刺菲茨杰拉德被金钱迷住了双眼,再也写不出脍炙人口的佳作。


但这篇发表于1936年的小说又何尝不是海明威的自我反思呢?


20世纪30年代初期,海明威与妻子保琳来到非洲狩猎游玩,这趟行程由保琳那有钱的叔父资助,夫妻二人根本不必为开销发愁。


与保琳结婚后,海明威的确过上了有别于过去的富裕生活,30年代的他依旧周游各地,只是文学创作的数量相比20年代下降了不少。


好在痛定思痛的海明威没有像好友菲茨杰拉德一样放弃对文学的执著追求。无论40年代问世的《丧钟为谁而鸣》还是50年代出版的《老人与海》,都可谓他勇攀高峰的艺术结晶。


小说结尾,海明威这样写道:


“他看见了,在前方,占满视野,宽广如整个世界的,那么雄伟,那么高,在阳光下白得令人无法置信的,那是乞力马扎罗山的方形山巅。这时他明白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



我们明白,海明威和他笔下濒死的哈里心中,都为艺术保留了一方净土。哈里的肉体死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已经复活,正向乞力马扎罗山走去。



很多时候,职业与生存的探讨是关联在一起的。哈里结婚后过上了富裕生活,所以他不必孜孜不倦地追求事业方面的突破,也不必考虑生存问题,但是很多人都不像他一般幸运。


威廉·坎贝尔是名职业赛车手,在一次追车比赛中,他输给了对手,自然也拿不到相应的报酬。


输掉比赛本不是什么难以面对的事情,但威廉的问题在于他从不肯正视失败。逃避是他解决问题的手段。


而令他最为痛苦的是,没有报酬,就没有生活来源。威廉有酒瘾,后来也沾染上毒品,这些恶习侵蚀着他,威廉与自己的职业巅峰更加渐行渐远了。


当杂耍班子经理特纳先生找到他时,他刚满足了自己的酒瘾,舒服地将自己蒙在被单里。



威廉习惯了透过被单观察外面的世界,他也透过被单与特纳先生交谈,那床被单象征着威廉与积极乐观生活的隔断,成为他逃避现实的工具。


我们很难说清是暂时性的职业低谷导致威廉一蹶不振,还是不良嗜好毁掉了他整个职业生涯。


实际上,在事业尚未开花结果的日子里,每个人都不免迷茫,都不免怀疑眼前这条路是否还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我们常常望着别人的成功发呆,却不自觉停下了自己前行的步伐,最终在停顿中放弃努力,也放弃了所有可能。


可是回过头看,谁的逐梦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呢?


当威廉·坎贝尔选择了驻足停留,就意味着他迈向了距离成功最遥远的路。我们必须清醒:逃避,永远不是问题的最优解。


海明威也曾迷茫过、逃避过,他曾经也因为写不出更漂亮的小说而给自己编排过诸多借口。


《过河入林》发表以后,海明威收获的不是赞誉之辞,而是排山倒海一般的批评和嘲讽。许多评论者据此认为,他的文学才华到此为止了。



然而在那些自我怀疑和受人质疑的日子里,海明威没有停止过写作训练,终于在接近创作生涯末期时,交出了《老人与海》这份最为耀眼的答卷。


当然了,海明威也讽刺过那些毫无新意的“陈腐的故事”,他将斗牛士曼努埃尔·加西亚·马埃拉的葬礼与《论坛》杂志刊载的看似积极正面实则无趣的内容相对比,以此宣告他的艺术信条:


事实真相无论有多严酷,他都会坚定不移地保证作品的艺术真实。



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小酒馆里,老人坐在树叶投下的阴影中,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酒。两名侍者揣度起这位老主顾的生存状况。


“上个礼拜他曾经要自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想不开了。”


“为了什么事?”


“算不上一回事的事情。”


“你怎么知道算不上一回事?”


“他很有钱。”


通过侍者之间的对话我们得知,老人有着令人羡慕的经济条件。大概对于很多人而言,如果拥有和他一样丰厚的财富,一定会充满希望地好好生活下去。



但这富有的老人却尝试过死亡。深夜来临之际,他甚至不想离开这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因为酒馆之外便是无穷无尽的黑夜,黑夜的尽头是孤独,是虚无,是令他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


自杀和醉酒都成为老人用以摆脱虚无缥缈的精神危机的方式。自杀未遂后的夜复一夜,他只坐在酒馆里消磨时光。这是何等孤独空虚又凄凉落寞的灵魂状态啊!


当然,陷入困顿的并非只有这位孤独的老人。深夜里等待着酒馆打烊的两名侍者又何尝不是在另一种虚无中挣扎!


一个寻不到生活的意义,得过且过;另一个沉溺幻想,总是对现实感到不安。


他们二人从老人讨论到各自的生活,甚至因意见不一致而争辩起来。说到底,此番讨论和争辩,不过是他们自身生存焦虑的某种投射罢了。


这也表明了个体的精神危机是普遍存在的,悲观、消极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部分人应对生活的普遍态度。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自然对此深有体会。好在他用更加震撼的作品撕下了自己“迷惘”的标签。他把所有的精神困境都写出来,也许正是希望他的读者们都能摆脱困顿,向干净明亮的地方走去。



过去几天里,我们一直在同海明威探讨人生的重大命题,成长、爱情、自我,还有不可控的外部世界。


沉重的话题也许令你感到疲惫,不过明天就是周六了,我们不如放轻松些,跟着一起海明威去旅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