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中,军统上海站的氛围使林楠笙不由一次次产生动摇和质疑
郭梅
近期热播的谍战剧《叛逆者》不仅收视连续登顶,观众口碑也居高不下,超过21万网友在豆瓣上打出了8.3的高分。与以往大众熟悉的谍战剧不同,该剧没有将大量笔墨花在展现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上,而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林楠笙作为国民党的“叛逆者”,在时代洪流中经历了无数次内心挣扎之后,明知将付出沉重代价,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的过程。
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应该说,作家畀愚的原著为该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从一部四万余字的中篇到长达43集的电视连续剧,编导显然在原著所提供的巨大时空跨域和多线索“留白”基础上,进行了可圈可点的二度创作——编导通过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圆熟技法,对小说精妙的纯文学构筑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叙事转换。文学作品影视化司空见惯,但实现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的华丽转身诚非易事。它要求编导既不能抛开原著任意解构、虚构,亦不能一味遵从原著而将之简单视频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叛逆者》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改编的范本。
立主脑:展现同仇敌忾之“战”的宽广格局
和经典谍战剧《潜伏》中的余则成、《伪装者》中的明台等一样,《叛逆者》的主人公林楠笙也是毅然弃国民党之“暗”、投共产党之“明”,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不同的是,出场时的林楠笙就像《隐秘而伟大》中的顾耀东,是懵懂青涩的职场小白,与余则成、周乙(《悬崖》)、刘新杰(《黎明之前》)等谍战剧男主甫一亮相便成熟老练大异其趣。所以,剧版《叛逆者》之主脑自然是对林楠笙从军统新手特工到坚定成熟的中共地下党员之成长道路的细致叙写。畀愚的小说从林楠笙躺在香港皇家陆军医院入笔,悬念十足,引人入胜。而电视剧则按照林楠笙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不仅使原著隐匿在倒叙手法后的时间线一目了然,也继承了小说将狭隘之“谍”引向同仇敌忾之“战”的宽广格局。
作为有血性有理想的爱国青年,林楠笙的弃暗投明并非一蹴而就。小说开篇以倒叙手法不动声色将他中弹前的经历一一引出,以平实冷峻的调子让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次第亮相:老师顾慎言、初恋朱怡贞、同学左秋明,还有他在我党内的联络人老潘等。十一章的篇幅,作家在前五章里让林楠笙在一次次生死攸关的交锋与考验中逐渐成熟,完成“叛逆”。其过程之曲折痛苦和漫长,隐匿在畀愚冷静克制的白描文字里。相较于小说,43集的电视剧,林楠笙到34集才继承邮差代号,其成长过程浓墨重彩,即编导不断强调是正反双方的博弈让他内心产生巨变。这一边,军统上海站打着爱国旗号不遗余力“铲共”、但自己被日本人抓住后却很快投敌的陈默群,贪污吃空饷并不择手段陷害同事的王世安,大牢里不断施加在老弱妇孺身上的雷霆手段和为揪“内鬼邮差”而人人自危互相试探提防的工作氛围,等等,使林楠笙不由一次次产生动摇和质疑。另一边,共产党却一次次在他周围投下明亮光圈——顾慎言明知林楠笙是陈默群派去监视他的,却在他编造母病谎言时笑着递去一沓慰问金;在已知林楠笙军统身份并成功撤离时,朱怡贞还甘冒被捕的风险回来找他;他还亲眼目睹了阿木、孙福安、云伟、左秋明和顾慎言等共产党员的壮烈牺牲……他信仰的天平,逐渐偏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顾慎言在剧中被拆分为顾慎言和陈默群二人,同时给予林楠笙重大影响,便于观众理解的同时也使结构和逻辑更加明晰。当然,真正促使林楠笙“叛逆”的内因,是他本人坚如磐石的报国信念。小说中,作家让林楠笙在和朱怡贞重逢时明确告白:“我是你们当年费尽心机想让我成为的人。”而电视剧则不着痕迹地安排了不少可证楠笙初心的草蛇灰线。如他之所以放弃教书是因为从军乃彼时最直接有效的报国之途;再如在香港重伤未愈、颓丧绝望的他听到广播里的《论持久战》后,兴奋得睡不着觉……看似不经意几笔点厾,举重若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叛逆”是他在洞悉和勘破时局后的觉醒和自救,是报国初心与共产主义理论碰撞后眼前豁然出现的艰难而光明的救国之路。
减头绪:塑造精致合理的叙事模式
如果说海飞《唐山海》的亮点是兼用全知与限知视角,麦家的《暗算》《风语》是用悬念丛生的离奇情节紧凑结构,那么畀愚就是将足以支撑一部长篇的故事“压缩”成中篇。《叛逆者》原作多条线索交织缠绕,形成复杂烧脑的谍战网络,采用了如假扮夫妻、多重间谍、以钟表为暗号等不少传统谍战元素,情节设置却不落窠臼,并适当运用古典小说的章回技巧,给读者留下充足想象空间。同时,畀愚还从林楠笙、朱怡贞、顾慎言等多个人物的多重视角切入,让他们各自努力探寻真相和真理,又非“纯”客观零度叙事,为改编影视形成群戏打下扎实基础。换言之,畀愚从人物言行处细细落笔,赋予每帧画面大量信息,也给改编者留下充足空间。当然,窃以为《叛逆者》更是非典型谍战小说,如畀愚其他题材作品一样致力于刻画人性之光。
剧版《叛逆者》集中笔墨铺陈林楠笙的心路历程,情节上也做了多处调整。如剧中顾慎言出场就是“邮差”,去掉了原作写他1927年脱党加入军统始终不被信任的“叛逆者”身份,线索明晰,笔墨俭省。小说写林楠笙在香港时已向纪中原提供情报,电视剧则改为到重庆才刊登《官渡口》诗向党表明心迹——林楠笙在重庆看到抗属蓝小姐的不幸遭遇和国民党内部派系的互相攻讦、自私误国,促使他完成了最后的蝶变。另外,同是初出茅庐,顾耀东的成长伴随着全方位的技能学习,而林楠笙特训班高材生的设定略去受训过程,围绕其内心世界的蝶变步步深入,戏更有张力。
同时,该剧编导对主要配角的凸显和非必要人物的淡化亦都恰到好处。例如在剧中,蓝小姐的形象更为丰满,交际花身份以外,其烈士遗孀和好母亲的轮廓被勾勒出来,编导还让她进军统受过射击训练,为其最终拿起枪帮助林楠笙埋下伏笔。
密针线:锤炼细节以提升品质
成功的谍战剧各具亮点。如《风筝》除人物和故事出彩外,还认真描写郑耀先与其敌营里部下的袍泽之义。改编自麦家同名长篇的《暗算》等则侧重塑造侦听破译的天才怪才,悬疑烧脑。而从中短篇改编连续剧必须做加法,其关键是使针线细密有致。
准确提取原作核心信息,更多精妙的细节在剧中出现,用以充实故事和人物。如为了强调新手特工林楠笙在迅速成长的同时也对军统和自己原来的选择产生怀疑,编导将上村净死后与林一起撤退的人从蓝小姐换成朱怡贞,朱怡贞也从普通女大学生改成富家千金,在我党电台被破坏后,她奉纪中原之命,购买一台高档收音机改装后用于接收上级指令。她被捕后,收音机里的线圈是关乎她生死的关键证据。而此时林楠笙已被朱怡贞深深触动和感染,毫不犹豫赶去朱家拆下线圈,迈出“叛逆”的第一步,情节合理,惊心动魄。另外,成功刺杀上村净的英雄有了“云伟”之名,朱怡贞还强调“他还不到二十岁”,其他几位烈士也都是小说中不曾出现的,如阿木和福安。
剧中,共产党人有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更有普通人的感情。如林楠笙和左秋明互相信任肝胆相照,朱怡贞和朱孝先父女情深。林楠笙和朱怡贞的爱情编导着墨克制但动人心弦——朱怡贞在香港上船后,别上林楠笙送她的粉色蝴蝶胸针,到船舷边与岸上的林四目相对,默契地同时绽放微笑。还有一个看似闲笔的细节令人击节,即在香港因缺证件买不到止疼片而痛楚到行走艰难的林楠笙在接过店老板追出来赠送的药片后,等不及回到近在咫尺的住处,急忙拿手接雨水吞服!——他本可待真正伤愈才出院,但在日本人的医院里他只要不是昏迷状态就一分钟也待不下去。这份坚定的爱国心不禁让人联想到《麻雀》里的唐山海高唱“万里长城万里长”走向活埋坑的从容——爱国,是可以断然放弃健康和生命的。
此外,编剧还巧妙运用互文手法使故事形成闭环。如林楠笙与左秋明坐在长椅上畅想抗战必胜的场景,与当年的邮差和渔夫何其相似乃尔?!曾将顾慎言逼得悬吊在天台才得以脱身的青年林楠笙在大撤退时反被顾从坠落边缘拉了上来,执行找出内鬼邮差任务的林楠笙最后却成为邮差的接棒人,曾经腼腆青涩的特训班毕业生返沪后成为副站长,穿上了顾慎言般滴水不漏的铠甲……从1936年夏天到淮海战役前夕,林楠笙的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坚定,有力。
当然,该剧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些细节并不合逻辑,但瑕不掩瑜不可否认。电视剧《叛逆者》让观众看到那一代青年人在家国存亡绝续之际所经历的复杂情绪,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命题。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 文汇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