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人曹盾心中,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莫过于他的家乡,也因此,在马伯庸的原著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刚刚更新到第八章的时候,曹盾心中的激情就被点燃了,他请制片人去问马伯庸,这个故事有人拍吗?没有的话,他想拍。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部爆款剧《长安十二时辰》。《长安十二时辰》6月27日晚在优酷“裸播”,一下就像火山喷发,爆发出超高热量。观众对于《长安十二时辰》制作的精良、对历史的考究、服化道、节奏、表演等各方面,一片赞誉,而更为有趣的是,主人公张小敬吃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等等,也都成为网红,掀起了一股“舌尖上的西安热”。
此戏的火爆连导演曹盾都有点“蒙了”,不过,他心中也有些窃喜,因为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这些西安美食,是他拍《长安十二时辰》时故意放进去的:“放了‘私货’,加了好多。”
既然愿望达成,曹盾的苦心没有被辜负。
水盆羊肉订单北京增加133%
根据“饿了么”统计,《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使得水盆羊肉订单北京增加133%,上海增长62%,全国增长11%。用于火晶柿子制作的黄桂柿子饼在西安增长63%。根据“飞猪”统计,西安旅游周预订同比提升27%。根据天猫图书统计,从6月27日至7月8日,《长安十二时辰》原著同比增长929%。
显然,为了自己的家乡能够声名远播,导演曹盾也是费尽心机:“这戏万一火了,好多人来西安旅游,得落地呀,得让他们找着吃的。这多接地气,这是互动啊,所以,我就得夹带私货。”
曹盾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出生于文艺世家,2001年,在滕华涛导演的青春励志电影《100个》中担任摄影指导。2003年,在《金粉世家》中担任摄影。2008年,担任《王贵与安娜》的编剧及摄像,2009年,再次与作家六六、导演滕华涛联合编剧都市家庭电视剧《蜗居》并担任摄影指导。
2011年,曹盾转型导演,首部导演作品是文章、姚笛主演的《裸婚时代》,之后又执导了《小儿难养》《毕业歌》《海上牧云记》和如今的这部《长安十二时辰》。
作为西安人,曹盾一直想拍一部关于西安的电影:“应该说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有情怀,生在那个土地上,长在那个土地上,怎么可能对它没感情呢?对它的感情太深了。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说西安好,逢人就说你啥时候到西安吃一顿,肯定吃不过来。但好多人后来不去吃了,说每次到西安都会胖。” 所以,看《长安十二时辰》小说时,曹盾一见倾心,“小说里的地名儿都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走的,有情感在里头。”
剧组做饭的娟姐都是做饭高手
得到拍摄《长安十二时辰》的机会后,曹盾说自己的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把长安人的气质,长安人的文化做得扎实。这其实也是剧组的“小目标”,因为团队里有很多西安人,其中就包括剧组的做饭大姐——娟姐。
娟姐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每天都变着花样地养胖大家,据说有人在剧组胖了20斤,现在,“长安娟姐的十二厨房”也在微博上不时更新,各种陕西面食的做法,让人看得真是垂涎欲滴。
娟姐还在她发的第一篇微博,教授怎么做油泼面的文章中,回忆了一下来剧组的故事。《长安十二时辰》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剧组,此前的剧组对她而言,像是个神秘的星球,因此进组后她忐忑不安,担心大家能否吃得惯,担心自己能否融入到这个圈子,而进组后,娟姐做的第一顿饭就是做油泼面,而且还是在现场做的。
第一次现场做饭,旁边又围了那么多人,娟姐非常紧张:“下面、调面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在发抖”,导演说了几句方言,才让她由慌乱变得镇静。文章中,娟姐遗憾那顿油泼面没发挥出她的最佳水平,可大家当时吃得非常开心,曹导还高兴地用西安方言“牛”为她点赞。
具体说到油泼面,娟姐说看似十分简单,但最难掌握的工序在和面上,面的软硬程度要拿捏好,盐的比例要适中,面团一定要揉光揉滑,底子大小必须做到一致,而且还需把刷好油的面盖上保鲜膜,在常温中醒出面的最佳韧性。
“我最喜欢的工序就是拉面的过程,因为我每次都是在用心做面,所以感觉站在案板前的我,挥动双手,很像个激情的舞者,面很‘乖巧’地被我捏在手中,而且随意一摔,就能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随着面条的起落,案板上会传来清脆的响声,面也会逐渐地延伸开,而且越来越长,越来越细,细到我认为最适合的程度,就赶紧让它跳进沸腾的开水锅里,翻上俩滚,再被请进碗里,配上最性感的辣椒面,还有最佳拍档小葱和蒜末,浇上热油,香味便开始向整间屋子氤氲开。”
看了娟姐的这段文字,脑海中有没有出现“食神”的画面?有娟姐这样的高手在剧组,《长安十二时辰》必然能拍出西安版“舌尖上的美食”。
而除了美食,就连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正对的方向是山,都是曹盾他们的“私心”,曹盾说:“我们搭景的地方有个山,正好在正南方,跟西安的地貌特别像,所以,我们决定第一个镜头就从那个山下来,我们这个创作团队里好多是西安人,大家坚持说咱得把骊山等等长安八景都拍上,都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把它们融入观众的视野中。”
曹盾说拍《长安十二时辰》和别的作品的心情都不一样,“要拍长安的故事,咱就不能让人笑话。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地名,也能牵动起我的情感。就比如乐游原,这个地名一出来我脑子里就有站在原上高处看长安的感觉。”
为追求真实,研究考古报告,要求感情戏也要真实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建筑、音乐,芙蓉冠、咬唇妆、叉手礼,美食、兵器等等,都做了极大考究,展现出大唐的文化底蕴,制作的精良也被观众认为是部“良心剧”,而真实,就是导演曹盾从一开始就追求的:“我们力求拍摄唐朝中最真实的一天,要在这一天里面看到之前发生了什么。”
《长安十二时辰》2017年11月开机,耗时7个月拍摄。为了真实还原大唐的一天,剧组在象山影视城建了座70亩的唐城,还原了原著里规整的长安一百零八坊。
曹盾介绍说,前期筹备花了一年两个月。美术组在置景、道具、服装、化妆、造型等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准备了一年多,开机之后还在不断地制作。
前半程的筹备工作主要是收集资料、反复考证,有些资料现在查到的都是残片,“所以,我们还得自己把它补全,有些需要的图案已经不连续了,得把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图,包括壁画上的一些颜色已经被风化了,还得用想象把这个颜色恢复成原有的样子。”
为了更接近历史上的真实,美术组尽量以考古报告为基础,建造了比较宽的街道,而不是以往同类影视剧里那种密集的街道,长安城的坊和市不少,坊是住宅区,每个坊居住的人群不一样。唐朝时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聚集”。
考虑到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尤其是“西市”因多胡商而更著名。所以在构思期间,美术组重点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老师们的部分考古报告,资料显示,经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发现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分布在今西安城区的糜家桥与东桃园村之间,埋藏在现今地表下1.8米至2.5米,平面呈长方形,实测范围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面积近1平方公里。报告里说:“‘西市’犹如唐长安城中的‘城中之城’,其外围城墙基部宽4米左右,其高度与之相当。城墙内有顺城道,一如西安现在的顺城巷。城内有东西、南北向各两条大街,宽约16米,使路网结构总体上呈‘井’字,将‘西市’分为九大板块,明显是‘九宫格局’的形制。”
“街道两侧遗存丰富,有店铺和作坊分布,出土物可分为建筑构件、日用品、装饰品、加工工具等,其中以日用品为主,但装饰品更瞩目。”
在以上资料基础上,才有了呈现给观众的西市繁华氛围,另外美术组还把西市坊门的复原作为一个镜头表现重点,力求做到尽量真实,至少符合我们心中的真实。
而对于完全复原唐代,曹盾说他们也有纠结,比如建筑,“唐代的民居建筑基本上是一层,没有二层的建筑。我们最早也想按照这个去实现,但是后来考虑到有好几场戏的拍摄,如果是一层,那就跟在地上跑一样,拍不出特点,所以就搭了二层。但是搭了二层的民居,跟当时唐的建筑就不太符合了,在这一点上我们纠结过,后来还是考虑到可看性。”
而除了史料要真实,就连感情戏,曹盾也提出了真实的要求,因为在他看来,感情不真实,事件就不真实,价值观就不真实。曹盾他们花了很多笔墨去给一些配角做感情戏,“因为这些人都把梦想系在长安,他们都是长安的一部分,每个人在这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生活。所以,长安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长安真实了,这些人的情感真实了,家园的概念才能真实,只有家园的概念真实了,张小敬说我今天就想守一日长安的豪言壮语才是真实的。这是我们的考虑。”
万事俱备,拍摄依旧有难度,曹盾说难在摄影和照明,“因为一拍就是一天,要保证观众在这一集里的光线和氛围都是不能变的,所以,就必须要完全用灯光控制这个氛围。事实上,在拍《长安十二时辰》的整个期间40%的时间都在下雨,但观众在我们完成的片子里是看不到这些痕迹的。”
1500个群众演员,感谢他们没有一个跑路的
曹盾曾说,《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不是李必,不是张小敬,而是长安,李必和张小敬他们是长安的一分子,“我们要讲的是长安的危机,我们要找的是长安的情怀。”也因此,在这部剧中,主角重要,配角重要,就连群众演员,也是《长安十二时辰》里重要的一分子。
曹盾介绍说,一般的剧组可能就一二百人、两三百人,他的上一部《九州·海上牧云记》是800人,而《长安十二时辰》,光群众演员最高时就达到1500人 ,“我们少则300多人,多则1500人”。
因为拍摄时有大量的夜戏,所以群众演员非常辛苦,他们在下午一两点钟的时候就得到现场,“一千多人梳头、化妆、换衣服,这是不可想象的。所有人把这些事情做完,基本上就到晚饭时间了,然后要拍一整宿。拍完之后再把头套、衣服等等归还,回家时就很晚了。拍戏时是冬天的晚上,虽然是南方,但晚上还是很冷的,那些姑娘穿得很少,都是很薄的纱,真是辛苦。这1500人至少没有跑路的,还是对我们挺支持的。至于抱怨,总得让人抱怨吧。”
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队伍,显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曹盾感谢副导演团队的专业性,“比如拍街道的大场面,他们事先准备了很多主题,如果这条街是一个小吃街,他们就按照小吃街的场面去布置这些人的表演。如果这条街是一个穿梭来穿梭去的街道,那么这个街道上面要有人行走,以停留聊天的内容为主。如果这条街附近是一个祈福场所,那么可能所有的行人都是在这祈福,写祝愿。你们看到这些群众演员在街上,觉得他们很生活化,那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在这条街上该干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走来走去。”
曹盾说这就是他们花了很多精力去把他们的服装、妆面和道具都做得那么好的原因,“就是想告诉观众,长安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而所有的人加起来,才是长安。”
一年12个月,10个月在剧组,工作已经成为生活
《长安十二时辰》目前豆瓣评分8.6,口碑不俗,曹盾觉得很欣慰:“爆红没想到,说得朴素一点,对得起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教我的东西,对得起资方对我的信任,既然坐到那个椅子上,不管是导演的椅子,还是演员的椅子,或者是某某某的椅子,你就要对那把椅子负责任。”
相比于那些吃了不少苦的群众演员,曹盾说自己没受罪,“首先我没穿那么少,我穿得还是挺厚的,还弄来电暖器烤着,相比其他人,我的工作环境很不错,所以我并不觉得苦。”
其次,所有的工作,甚至是之后听到的好的坏的反馈,在曹盾看来都是他们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我们长期在剧组,《长安十二时辰》拍了七个月,加上筹备时间,我在象山待了将近十个月,它已经变成我们的生活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已经分不清了。毕竟一年只有十二个月,不能说那两个月是生活,这十个月就不是生活,所以它已经变成我们的生活。对于我来说,这就是生活。”
所以,不管是之前《九州·海上牧云记》的被诟病,还是现在《长安十二时辰》被热捧,在这个行业里已经待了二十多年的曹盾显然早已看清“荣辱”:“其实说白了,你要做的就是认真工作,想太多也没用。一部戏出来好评还是差评,听完了自己消化,觉得人家说得对,下次改;觉得他说得不对,你也改不得的,你也不用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我一贯就是这么想的。”
文/本报记者 张嘉 供图/张圈圈
来源:北京青年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