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川端康成最好看的小说「直男」

希望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能与川端一般,即使经历过痛苦的岁月,依然拥有永存的少年时,依然笃信人性的美与爱

纵横亚洲文坛的川端康成大概没想到,自己的作品有一天会在中国被慕名而来的读者血泪控诉:

“腰封上应该写上:大老爷们慎购!!!”

哦?大老爷们不能看的书,到底是什么书?

原来,这段“差评”纠葛,始于除《伊豆的舞女》《雪国》外,川端康成不甚为国内读者所了解的另一种创作倾向——“S”小说,又作“少女文学”。

而将男性读者大波劝退的,是这些文学作品里,川端大师澎湃四溢的“少女心”。

1、川端康成的少女心如何澎湃?

什么是S小说?

它是日本大正、昭和初期流行的,由吉屋信子所著《花物语》和川端康成所著《少女的港湾》等作品发端的一种少女小说。S取自Sister头字母S,代表少女之间强烈的精神羁绊以及描写这类关系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日系青春文学。

比如川端康成的《少女的港湾》,讲述的是教会学校学生三千子收到了另外两名少女洋子和克子的情信,三千子选择了温柔的洋子做"姐姐",婉拒了克子,但又被活泼的克子所吸引,内心充满矛盾挣扎 。

(嗯,听起来,有点校园清水百合文的味道了。)

图片选自电影《少女》

《挚友》里,主人公惠美和霞美出生在同一天,有着一模一样的可爱面容,是班级里最好的朋友。但家庭环境和性格的截然不同让两人几度疏离,最终不得不迎来以离别为契机的成长。

不得不说,这些作品,与《伊豆的舞女》《雪国》一类渗透着东洋式虚无色彩与冷艳风的纯文学实在大相径庭,充满了川端对少女的迷恋执着,以及对少女之间友情的炙热描绘。如果说柏拉图在《会饮篇》里称颂少年之爱,川端康成则在少女文学中成为隐秘纯洁的“少女之爱”的信奉者,以至于这些作品为他光荣解锁了“百合小说鼻祖”的称号。

川端康成一生的创作都在不断追寻女性之美,无论是《伊豆的舞女》里熏子的青涩,《雪国》里驹子的妩媚,抑或是在S小说中他所钟爱的那些与不幸搏斗的少女:《少女的港湾》中的洋子,《挚友》中的霞美,他在这些柔软与坚韧兼具的少女情感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图片选自电影《少女》

“霞美没能站到火车门口的踏板上与惠美告别,甚至连车窗也没能打开。

车窗的玻璃,再怎么擦拭,都是雾蒙蒙的。

惠美昨天去霞美家告别时,专门叮嘱道:

“千万别来车站送我。哭了好难看。”

尽管如此,霞美还是和母亲来送行了。

粗大的雨点也打在了霞美的红色围巾上。她就那么站在窗外,一动也不动。”

——《挚友》

这是小说《挚友》结尾时,川端对这对好友分别的描述,谁都想不到,这个中年男性能对少女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着这样细腻的呈现。也只有这样的纯粹的美与真挚的爱,才能治愈成人小说中的“阴郁”与“病态”。

回到标题,川端的少女文学真的猛男劝退吗?恰恰相反,它让文学爱好者们看到了川端另一张常常被漏视的面孔:温暖,甘美,平易近人,满满的少女趣味。没有S小说的川端康成,不是完整的川端康成。

那么,川端的少女趣味和S文学,从何而来?

2、川端康成的“少女情结”从何而来

川端康成当然不是毫无理由地踏入少女文学圈的。他对少女的执著,首先源自日本人对少女樱花一样娇弱而纯洁风韵的集体性迷恋,其次,来自于他那“孤儿的感情”——充满创伤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

川端康成

川端的童年与少年时期,都是在生死别离中度过的:一岁丧父,两岁丧母,七岁时祖母病故,十一岁时姐姐去世,十四岁时祖父与世长辞,爱的缺失使他格外渴望得到少女母亲一般温柔的理解与同情,依恋女性成为他童年疗愈和自我救赎的方式,最终在他少女文学的创作里,化作了对纯真与温情的呼唤。

而着重描写“少女之爱”的S小说,绝不像它听起来那样柔软无力,恰恰相反,它是日本女性主义运动难能可贵的成果。

19世纪末,日本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西方思想与生产技术的传入,一方面为日本带来了女性主义思想启蒙,另一方面也让资本主义父权制全面蔓延。为了将女性束缚在家中,贤妻良母的思想教育广泛推行,女性陷入了比封建社会更严密的父权制罗网之中。

少女文学,由此萌生。

图片选自电影《少女》

吉屋信子的《花物语》,就是这场轰轰烈烈运动的先声,吉屋的作品,多以少女的同性爱为主题,她与川端的少女小说,描述的都是学生时代少女敏感纤细的内心世界,这里几乎没有男性的身影,只有少女纤美的躯体和洁净的灵魂,她们彼此憧憬、忠诚陪伴。本田和子说,少女的学生时代,是延期偿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女孩可以暂时抛开社会对她们的期望,享受社会容许她们享受的短暂的少女时光。

少女文学,让女性在贤妻良母的身份之外,找到更加自由的、更值得向往的生存方式,日本女性对父权的抗衡,也因少女文学而更加活泼,它甚至通过小说、动画、漫画、游戏的媒介,走向全世界,而川端康成的作品,无疑是这段历史里最绚烂的一笔,也是除了他的纯文学代表作外,最值得剖读的篇章。

3、“幻影般的作品”:川端康成最后一部少女小说

作为川端康成最后一部少女小说,《挚友》的问世来得太迟,这篇小说1954年连载于小学馆发行的《女学生之友》上,鲜为人知,直到 2017 年复刻后才重见天日, 被誉为“幻影般的作品”。

图片选自电影《少女》

《挚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每天在门前的街角所遇见的邻家少女,甚至就是青春时代懵懂而美好的我们自己。

容貌相似但性格迥异的惠美和霞美,彼此憧憬倾慕,会因为第三个朋友的出现嫉妒得要命,可只要对方轻轻一哄,“一种久违的眷恋就像热水般弥漫”。这是只有女生才有过体会的感情,它无限接近于柏拉图式的同性爱,微妙暧昧,隐秘纯粹。川端康成真和他的文字,真的太懂少女心了。

“霞美是个情绪化的人,就像是容易破碎的玻璃制品。直到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惠美才注意到霞美的这一点。不过,在那之前,惠美的恬静早已温暖地包裹住了霞美的敏感。”

多么幸运啊,我这样的敏感脆弱的易碎品,在被冷空气袭击破裂之前,得到了你温柔的包容。

图片选自电影《少女》

这种精神上的相互依恋和爱慕只有在少女时代尚未真正涉足异性爱的短暂时期内才是可能成立的,“在那种彼此倾慕的同性友情中,少女们经历了种种纠葛和误解,最终走向了成熟。”

川端康成在中学时期曾与一位低年级少年发展过近于同性恋式的友情。多年以后,他自述仍仍旧“被这种爱所温暖, 所洗濯,所拯救。”川端康成并不是同性恋者, 但他却在自己恋爱经历的第一页上记录下了“清野”这个少年的名字。

这种只属于短暂青春时期的炽烈情感,充满了时间上的紧促感,所以它不需要观察、不需要思考,可能只因为对方某个动人的小动作便与她一拍即合。青春年少,是懵懂少女毫无理由地爱上一个人的唯一机会,甚至连性别都可以无视。

惠美和霞美分别之前,母亲说,自己也曾被迫和最爱的朋友分别,朋友送给她一个装着小球的玻璃瓶,象征她们的友谊永远不会弄丢。惠美想,原来妈妈也有过相同的经历呀——即使有一天我做了妈妈,甚至变成满脸皱纹的老太婆,我依旧会从年少时与你稚嫩又浓烈的感情中得到最温柔的疗愈。

图片选自电影《少女》

比起有散发出百合奇香的《少女的港湾》,这部《挚友》里友爱的懵懂真挚、甚至可笑的部分,都更让我心动。

希望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能与川端一般,即使经历过痛苦的岁月,依然拥有永存的少年时,依然笃信人性的美与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