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沉默的羔羊 羔羊还在尖叫吗「沉默的羔羊讲了什么」

初次看《沉默的羔羊》应该是初中的时候,CCTV6电影频道播出在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13年《汉尼拔》这部美剧热播,我也就顺势将汉尼拔系列电影重看了一遍,此次做图解应该算是三刷,在整个过程中对本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所以突发奇想做一个新的栏目,针对每期图解电影做1-2篇原创非专业且可接受任何对撕的观后杂文。

其实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只尖叫的羔羊。对于史黛丽来讲,那只尖叫的羔羊是幼年时期的童年阴影,是被无依无靠的童年伤痕,是作为一名警察的父亲的在任务中死亡,是那只嚎叫着依然被宰杀的羔羊。

这只羔羊会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生命里,和每一次的岁月流转和更迭里,会深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只羔羊,它总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袭击,让你无法安宁。但区别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只尖叫的羔羊,而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为同样的模样。

本片涉及到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实习FBI史黛丽、食人魔汉尼拔和变态异装杀手水牛比尔。从片名就能够反映“羔羊”在本片中占据了立意的核心点,那么在这几个人心里羔羊到底是什么?又是又什么引起的?以下我们来慢慢分析。

由于《沉默的羔羊》作为被影迷所熟知的汉尼拔系列第一部(真实意义上的第一部是1986年电影《孽欲杀人夜》,之后会讲到的《红龙》就是该片的重置版),在对汉尼拔的人物塑造上已经很鲜明,在此就不过多描述,但汉尼拔为何会成为吃人跟吃蚕豆一样的食人魔,在影片中并没有交代,在之后的图解及杂谈中我们再去解析。所以本次仅针对史黛丽和水牛比尔进行分析。

《孽欲杀人夜》海报

史黛丽——从羔羊到上帝的自我救赎之路

小说和电影对于史黛丽童年阴影——羔羊的尖叫描写并不多,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其贯穿故事始末的重要性,电影中通过史黛丽的经历将“羔羊”牵引出来,使一个精神层面的情绪固化到实物羔羊上并展现在观众面前。

网上各种精彩的影评对此已经有过讨论,其中绝大多数认为史黛丽的羔羊是指父亲的去世亦或者寄人篱下的痛苦,包括本文开头的引言部分也有这种认识。这种看法确实是具有说服力的,但在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或许会有不同的感悟。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史黛丽的羔羊到底是什么。

本片对史黛丽的羔羊进行了大量的隐喻,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在《圣经》中羔羊代表了弱者,所谓迷失的羔羊喻指大多数世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像迷失方向的羔羊一样,需要上帝教导世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再参照电影中史黛丽对童年阴影的一段描述“我打开它们的闸门,它们只是站在那里,很困惑的,不肯走”。

然后史黛丽抱走了一只羊试图拯救其不被屠宰。针对这个举动,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描述中的羔羊即基督教中“迷失的羔羊”,幼年史黛丽即“救世主”,在史黛丽解救羔羊的行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已经将自己当做了羔羊的救世主,如果再结合当时史黛丽的经历,她何尝不是一只“迷失的羔羊”,所以史黛丽想通过这一举动不光拯救待宰的羔羊,更是为了拯救身为羔羊的自己,所以当最后抱走的那只羊被警察带回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羔羊的尖叫会成为史黛丽的噩梦,即自我救赎的失败。

其次,通过史黛丽和汉尼拔的三次对话,影片逐步完善了史黛丽的人物形象,童年丧父、寄人篱下、独自出逃、抓回送往孤儿院,最终成为FBI,如果单从成长的经历来看,史黛丽完成了从弱者到强者的转变,即摆脱了羔羊的身份,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救赎。但这种救赎应该是不完整的,因为史黛丽依然能在午夜梦回中听到羔羊的尖叫。

第三,在这一时期,史黛丽的身份是一个实习的FBI,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史黛丽的“救世主”身份也同样没有转正,即史黛丽正处于由“羔羊”转变为“救世主”的中间状态。物质转变是需要外部诱因的,正好比尔的一系列杀人举动,特别是第六名受害者出现,便促使史黛丽在潜意识里将自我进行了转变,在史黛丽看来凯瑟琳(被绑架的第六名受害者)既是受难的羔羊也是对自身幼年时没有完成的救赎的弥补,即当年抱走的那只羊(或者是史黛丽神性的补完?)所以才会有汉尼拔以下这段话:“你相信如果把凯瑟琳救了出来,可以令它们停止尖叫是吗?你相信如果凯瑟琳活着...你就不会在黑夜中...再被那些可怖的羊声惊醒了”。

水牛比尔——求而不得的自我毁灭之路

水牛比尔的情况相对简单一些,通过史黛丽和汉尼拔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水牛比尔的杀人、剥皮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幼年时的冲动,也就是母亲对其的虐待。

电影中有一个重要的元素是虫蛹,比尔通过在被害人嘴中放入虫蛹这一举动来说明他希望变成女性的渴望,或许有这么一种可能,这种渴望是基于母亲的虐待,在得不到母爱前提下,由于比尔不具有对事物正确的认知,可能会将母亲对其施暴的原有归结于两者生理构造的不同。

在比尔的梦中可能也会时常响起“羔羊的尖叫”,所以当比尔三次试图通过手术实现变性均失败后,他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让其闭嘴。

针对两人的分析先到这里,下期我们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再对三人在关系以及隐喻做一番分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