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怎样正确阅读一本书」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的这段话,成为我们及学生阅读的理由之一。

如何指导孩子阅读,很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找到好办法,那就一起来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在译序部分,郝明义对自己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在此书初版六十年后自己才读到,感到“羞耻”“无地自容”“懊恼”,同时又感到“何其有幸”。此书1940年初出版即成为畅销书,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有一年多。同时还被翻译为各国语言,1970年重新改写后,依旧畅销,可见社会多么需求一本能对阅读有效引导的书籍。

这本书有四篇,分别是:第一篇,阅读的层次。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标。

(一)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篇《阅读的层次》开始作者就提出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大概定义和关系,并开始具体介绍前两个层次,即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

作者在第一篇先是向大家说明了“主动阅读”的重要性,另外还指出两种阅读目标的不同,即“为获得资讯而读”和“求得理解而读”,当然为“求得理解而读”更为深层次一点。接下来作者分别花笔墨介绍了“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检视阅读也被作者分为两种,即“有系统的略读和粗读”和“粗浅的阅读”。

作者在对“主动阅读”的叙述中,告诫读者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并提出了始终贯穿本书的“四个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和“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另外作者还简单提醒了读者几种做笔记的方法和做笔记在帮助理解上的重要性。


(二) 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被人们使用的最多的阅读方法,本篇和紧接的第三篇都是对分析阅读的具体介绍。

在第二篇里讲了“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什么;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找出关键句、找出主旨、找出论述、找出解答。第三个阶段就是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这里面包含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最后作者补充说明了“辅助阅读”,即除了阅读书籍本身以外所有阅读,这里就包括“相关经验”、“其他书本”、“导读和摘要”、“工具书”,接下来就是作者详细地介绍这四项如何辅助阅读的。

(三)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在第二篇第六章大概地将书分为“实用型”和“理论型”后,作者在第三篇又详细地对书本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对各种不同读物的读法,当然这里仍然是一本书的阅读,即前三个层次的阅读,换句话说就是仍然在讨论“分析阅读”。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是第三篇的最后一章,作者先是给读者把“社会科学”下了个定义,并指出了阅读社会科学的难易处,阅读社会科学难是因为关于一个社会科学的问题我们有时要阅读好多书,当然这就不仅仅是“分析阅读”所能满足的了的了,这样就引出了本书的第四篇也是正文的最后一篇《阅读的最终目标》。


(四)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作者开始说明“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即“找到相关章节”、“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理清问题”、“界定议题”、“分析讨论”,另外作者还强调“主题阅读”时应保持“客观性”,最后通过“进步论”来进行实例演练。本章最后,作者又重新提出“主题阅读”的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主题阅读本身。

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此章作者重提“主动阅读”的重要性,回答了阅读最终目标是什么?即提高心智,而不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最后本书在附录还附上了作者推荐阅读的书目和一些关于四层阅读的测验,当然本书中提到的书也包含在书目内。

5点思考:

(一)、对读书速度的思考

法国学者巴斯卡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可我不仅自己读书时,追求一种速读,同时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运用着各种读书的词语:速读、默读、跳读、美读、赏读、品读等等,觉得似乎一说这些词,学生就立即能够执行,并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今后我将依据阅读不同书籍的目的,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做到速度为理解服务,达到读得更好,理解的更好的目的。


(二)、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平时无论课堂还是课外,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并经常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朗读自己的读书笔记,谈读书心得,但总觉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颇为纠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阅读的四个层次是既循序渐进的,又互相融合。我们看似读书不少,实际都仅仅限于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阶段。分析阅读也都有介入,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就造成了我们自己和学生都遇到了阅读的瓶颈。我们应该按照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逐步培养自己的阅读技巧,特别是思考这两个问题: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当我们把这两个问题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我们就会摒弃许多外在的东西,从内容上去关注这本书。这实际上与我们现在对语文教学要求关注文本知识,淡化教学方法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如果我们从文本内容出发,会提高阅读的质量。比如我以前教《云南的歌会》一课时,在让学生简单把握歌会的三个场面后,就开始让学生欣赏云南的风俗民情,看似让学生更加了解云南的歌会特色,实际上脱离了分析阅读的一些规则。现在我在学生把握文意后,重点让学生找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云南特色的重点字、词、句。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些关键词句的意义,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而且也对作者的语言风格开始研究,并从所找关键词句中,品到了作者对自然、对人性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体会到普通平民生活的诗意、温馨。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不用说学生,我自己对许多文章的理解都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没有同步。这本书,虽然初读有些晦涩难懂,再读再思,确实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实用书,不仅对阅读书籍有帮助,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受益匪浅。

(三)、对阅读不同读物方法的思考

以前读书,都是泛泛而过,觉得书读完了,自己也大概知道书籍阐述的内容,对自己有用的会做些记录,没有考虑过这本书的类别。现在再读书,会先对书籍进行分类。如果是“实用型”的书,依据规则类和原理类进行阅读分析;如果是想象文学,就依据文本去体会、想象,根据“阅读想象文学的一般规则”及阅读时的注意事项去理解把握。同时,当你有经验准确判断书籍的分类时,去书店购书或去图书馆查询也会方便很多,这也算是阅读此书的意外收获吧。


(四)、对阅读目标的思考

大家都认为社会越来越浮躁,通过读书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成人读的大都是一些新闻、养生和为人处事的休闲书籍,未成年人很多爱读自己也认为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这些,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阅读,对自己的理解力无甚提高。而作者对为增进理解阅读目标的阐述,我觉得如果我们都去实践,学生不爱读名著的困难即可迎刃而解。名著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的优秀作品。当我们把增进理解力当成我们的目标,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获得资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目标也就不期而至。


(五)、对阅读与心智成长的思考

阅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我们人类对于社会经验的延续都要靠阅读来实现。现在科技飞速发展,许多音像制品制作精美,通过形象的表演,迅速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传递出来,但少了自己思考品味的环节,也就少了许多阅读的乐趣。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走在前列,做好榜样。

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经常阅读一些杂志,一些与生活有关、与工作有关的书籍。虽觉得对自己也有所帮助,但总觉得初读时还有点味,再读就没了兴趣。通过这本书,我理解了这句话“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只有那些能与我们一起成长,能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才会从更高层次吸引我们,引领我们成长。这也给我们平时的工作及时进行了提醒,只有精心选择优秀作品,细心咀嚼品味,才会让我们不断提升,爱上阅读,成为真正的主动阅读者,带动周围的师生共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全民整体素质。

通过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弥尔顿所说: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愿我们今后都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去吸取这最纯净的精华,让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让自己和孩子不断优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